所谓“黄肠题凑”是我国古时的一种丧葬制度,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书》上载有“黄肠题凑”这个名词,原意是一种高贵的葬具,属于“天子之制”,是帝王、皇子和诸侯王死后享有的最高规格的丧葬制式。

刘邦皇陵发掘(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1)

最早记载“黄肠题凑”的历史文献,恐怕是《吕氏春秋》了。在它的《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按照这个说法,“黄肠”是指用去皮后的柏木黄心累于棺外,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题凑”中的“题”指的是柏木的头,“凑”,以头向内。由此可见,“黄肠”强调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而“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指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

刘邦皇陵发掘(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2)

在汉代属帝王级陵墓,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也可以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的,而是松木和一些杂木。当然了,如果有皇帝的特赐,就不一样了,比如扶持刘贺上位的西汉重臣霍光,墓葬用的就是黄肠题凑结构。

黄肠题凑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一方面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棺椁的长期保护,使之不受损坏。

据现今考古学者从23座遍布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南等省市采用“黄肠题凑”的诸侯王墓葬考证得出,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制,分为“黄肠题凑”、“枞木外藏椁”、“便房”、“梓宫”四大部分。“梓宫”就是用梓木制做的棺材;

为什么只有皇帝及其眷属才能使用?

防潮防盗

黄肠题凑,是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所用柏木,也都将表面打磨光滑,倘若有略微不平处,还要垫上薄木片或木屑以使各层保持严密整齐,仅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这对工匠的手艺要求较高,倘若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可能就会导致整体效果与预想偏差极大,精益求精,所以在墓室的密封防潮和防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刘邦皇陵发掘(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3)

厚葬盛行

单以大葆台西汉墓的“黄肠题凑”为例,就用去了15880根黄柏木,如果算上整个墓室的其余用料,体积达到了200多方。这意味着每修建一座“黄肠题凑”就将砍伐成千上万棵黄柏树,还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去运输和加工,这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诸侯王爷能轻易办到的。

特权时代

简单地说,封建时代,皇帝就是天,皇帝想禁止百姓干嘛,想让哪件东西变得尊贵,只要一道诏书就可以轻易搞定,比如明武宗年间,因朱厚照姓朱,也属猪,有一天他心血来潮下,不忍自己的属相猪被残忍杀害,一道诏书就让天下百姓再也不敢杀猪。而在汉代,因汉帝认为“黄肠题凑”葬制就是象征崇高的身份和地位,所以自然而然地就禁止百姓使用这种特殊的葬制,将其变为皇族专属,及奖赏有功之臣的葬制。

黄肠题凑,作为专属身份象征,静穆的伴随君王沉睡千年。在昏暗的地宫,和那些寂寂无言的陪葬品一道安静地怀念过去的辉煌。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黄肠题凑,作为当时厚葬之风的产物,它对木材和人力、财力的耗费量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