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必须步行,爬山必须爬到顶峰,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险路。”这几句看似离谱的要求,却是陈梦熊院士一生恪守的信条,坚持求真务实,永远走在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上,也成为他日后成功的“秘籍”。

大雁故事给团队带来的启示(一个水牛的故事)(1)

1938年,陈梦熊考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专业。

大雁故事给团队带来的启示(一个水牛的故事)(2)

陈梦熊

地质地理在当时是冷门专业,但西南联大地质系却汇聚了孙云铸、王烈、王恒升、冯景兰、张席禔等知名学者,师资力量空前强大。众多名师中,德国籍教授米士对陈梦熊影响最大。

曾经的一次野外实习经历,给陈梦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米士教授带大家到抚仙湖畔的澄江县实习。大家爬完一座石灰岩形成的小山,在湖边休息。米士教授突然说:“我有一个问题,要考一考诸位。请大家注意,那边近岸湖水中的一块灰色‘露头’(露头,是常用的地质术语,指露出地表的岩石),是什么岩石?”

有一位同学立即回答说:“limestone!”(即石灰岩,当时是用英语回答)

米士教授又说:“我看不像石灰岩。请再仔细观察一下,会不会看错呢?”

“绝不会错!肯定是石灰岩。”那位同学坚定地说,有些同学也附和着。

米士教授接着建议:“为了使大家信服,还是请你到那边露头上,亲自打块标本,给大家看一看,是不是石灰岩。”

那位同学拿着地质锤,充满信心地走向露头。当他快要接近露头时,岩石却出人意料地忽然“摆动”起来,再走近一看,原来竟是躺在水里的一条大水牛!

大家不禁哈哈大笑,米士教授也笑着说:“做地质工作,光用眼睛在远处看是不够的,必须到跟前,用铁锤亲自打下岩石标本,仔细观察后,才能做出正确结论。”

这次经历让陈梦熊彻底明白了,做科研务必求真务实。之后的每一次野外调查,不管环境多么险恶,他都要坚持走到跟前亲自观察。这种“求实”精神也贯穿于陈梦熊的整个科研人生,他也因此一直前行在我国地质事业的空白地带。

1945年,他参加了以王曰伦先生为队长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自西宁向北翻越祁连山脉,进入河西走廊,完成了国内首次横越祁连山的地质勘察壮举。

大雁故事给团队带来的启示(一个水牛的故事)(3)

上世纪40年代兰州黄河铁桥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的第一项任务是天成、宝成线的新线工程地质勘测工作。陈梦熊完成了宝略段从选线到技术设计阶段的全部勘测任务,为后来许多困难山区的新线勘测开创了道路。

大雁故事给团队带来的启示(一个水牛的故事)(4)

1954年宝成线摄影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负责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从拟定规划、编制规程规范、确立编图方法,一直到组织专业队伍,指导野外工作,前后延续近30年。陈梦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同事们创立了一套既具有我国特色又基本符合国际规定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和统一图例,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并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大雁故事给团队带来的启示(一个水牛的故事)(5)

1954年,陈梦熊在办公室

70年代,他废除了沿用多年的苏联四大储量分类法,开创了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的新概念。紧接着,他在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该原则,统一了计算方法,组织各省首次完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

陈梦熊一生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这位“当代徐霞客”不断地行走在中国的地质空白地带,用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为中国的水文地质事业书写了一段在艰难中成长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