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吐槽说:

“女儿,快5岁了,经常在楼下小商店看上这个玩具,看上那个玩具,一看上就要买。

对于孩子喜欢的东西,我不反对买,但是要合理消费啊!

小商店卖的比网上贵太多。比如,一个过家家,商店卖68,网上一模一样的才卖29。

给她解释了,如果你真喜欢妈妈可以给你买,但网上买便宜很多。

可是孩子说,网上太慢了,我现在就要!而且我不要那么多,就要一个!

另外,如果经常给孩子说东西太贵,不买,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但是一出门就要买,贴贴纸、指甲贴、盲蛋,等等,各种千奇百怪的小东西。而且还比网上贵那么多,受不了啊!

很迷茫,不知道怎么教育了。”

面对孩子哭闹你是否抓狂(诱惑面前孩子哭闹不止)(1)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景?

当孩子有了某个需求迫切地想要被满足,而你觉得有的并不合理,拒绝又怕伤害孩子?

遇到这个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面对孩子哭闹你是否抓狂(诱惑面前孩子哭闹不止)(2)

诱惑面前,可以尝试延迟满足

当孩子哭闹着需要我们满足他的时候,如果我们及时满足到他,孩子确实在情感和心理上会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从而感到愉悦。

但是,如果有些不太合理的需求,我们也总是时时满足,对他的成长未必就很好。

上个世纪60年代,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实验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单独呆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间里。

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棉花糖、曲奇或者是巧克力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直接吃掉桌上的零食,但是如果能够耐心等待,到研究人员再次回到房间时,会给他们更多的零食作为奖励。

面对孩子哭闹你是否抓狂(诱惑面前孩子哭闹不止)(3)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

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

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面对孩子哭闹你是否抓狂(诱惑面前孩子哭闹不止)(4)

怎么样,这个实验是不是和前文那个网友描述的问题描述十分类似?

把零食换成玩具,把等待时间换成玩具到货时间,把更多的零食换成更多的玩具或者更低的价格,这简直就是另一个延迟满足实验。

当然,延迟满足实验的内容不止这些。

实验结束后,米歇尔在分析结果时发现:

当年直接吃下零食的孩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成绩和分数也较低。

他们难以应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并且不容易处理人际关系。

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自控能力明显更强,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事实上,对于不到5岁的小孩子而言,他们更多地会遵循“本我”原则,即快乐原则。

它不顾一切地要寻求满足和快感,小孩子并不明白赚钱有多么难,商品的定价有多么不合理

他们只想满足当下的情感需求,只想让自己感受到快乐,所以才会有哭闹的行为。

所以有很多心理学家建议,“延迟满足”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着重培养。

面对孩子哭闹你是否抓狂(诱惑面前孩子哭闹不止)(5)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能力是可以经过强化训练的。

3-5岁,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关键阶段。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呢?

1、培养孩子“先苦后甜”

在面对任务和奖励时,让孩子先完成任务,再获得奖励。

比如,在孩子回到家,需要做作业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孩子想要先玩玩具或者跟小伙伴一起踢球。

这时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先去完成手中的任务,然后再去放松自己。”

这样,孩子就会为了之后的奖励,很积极地去完成任务。

2、承诺“延迟满足”得到的奖励更大

譬如,当孩子哭闹着对你说:“妈妈,我就要买那个玩具,否则我就不吃饭了!”

你就这样跟他说:“你如果能乖乖听话,每天按时吃饭,妈妈答应你,每隔两个月给你买十件玩具。”

这样才能逐渐加强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才能激励孩子选择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的奖励可以先让孩子提出来,再与孩子商量。

不过,一旦父母承诺了孩子某种奖励,必须做到,孩子才会强化自己的延迟满足。

3、引导孩子明白“延迟满足”带给自己的收获

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明白,“延迟满足”带给自己的不仅仅是玩具或者玩耍和享乐,

而是能够让自己有更好的耐心、更强的自控能力。

相信在父母的正确引领下,孩子一定可以在延迟满足的训练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