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三国著名谋士荀彧被曹操逼死,时年五十岁。

荀彧为什么能说服曹操(荀彧被曹操逼死)(1)

回想曹操刚刚得到荀彧之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称荀彧为“吾之子房”。而荀彧在投奔曹操后,也没有辜负曹操厚望,不仅为曹操举荐了荀攸、郭嘉、陈群等一大批人才,还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定兖州,擒吕布,破袁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劳。

因此,建安九年,曹操曾上表对汉献帝说:“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后来,曹操还亲自写信对荀彧说:“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

可见,对荀彧的功劳,曹操是十分赞许和肯定的。那么,到建安十七年,曹操为何要逼死荀彧呢?

关于曹操逼死荀彧,这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与荀彧反对曹操进爵国公有关,另一种说法与荀彧参与“衣带诏”有关。

荀彧为什么能说服曹操(荀彧被曹操逼死)(2)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说法。

建安十七年十月,董昭认为曹操匡扶国家的功劳,前所未有,功盖古今,如果曹操一直处于臣属地位,就会让人怀疑曹操别有居心。于是,董昭便与朝中大臣及将领们商议,提议让曹操进爵为国公,加九锡,以表彰曹操对东汉的特殊功勋。

荀彧却说:“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反对让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

曹操听说荀彧反对给自己进爵国公,加九锡,很不高兴。恰好曹操此时率部东征孙权,便上表让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

荀彧到后,曹操借机留下荀彧,让荀彧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参预丞相府军事。曹操大军向濡须进发,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在寿春,曹操派人给荀彧送来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却发现曹操送来的竟是一个空盒。

荀彧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一眼便看出这是曹操借机对自己表达不满,因此忧郁而死(也有人说荀彧是服毒自杀)。

荀彧为什么能说服曹操(荀彧被曹操逼死)(3)

再来看第二种说法。

建安四年,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董承自称领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密谋诛杀曹操。建安五年,图谋泄露,董承、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全被曹操灭族。

董承被杀后,汉献帝的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时任东汉朝廷中散大夫、屯骑校尉),诉说曹操的暴行和汉献帝之“报怨”,密令伏完设法除去曹操。

伏完势单力孤,不敢有所举动,便想联合荀彧,将伏皇后的信拿给荀彧看。对伏完和伏皇后的举动,荀彧虽然十分讨厌,“恶之”,却也没有向曹操举报此事,而是把此事隐瞒了下来。

后来,伏完又把伏皇后的信拿给妻弟樊普看。但樊普不是荀彧,他转头就把伏皇后写信给伏完的事秘密报告拿曹操。曹操获知此事,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加紧防备。

后来,荀彧也害怕伏完与伏皇后密谋除掉曹操的事被曹操发现,便找了个借口来到邺城,劝曹操被女儿许配给汉献帝。

曹操知道荀彧的用意,却仍然故意推辞说:“现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儿怎么配得上皇帝?我位居宰相,是因为对东汉朝廷有微末功劳,难道要靠女儿受宠吗!”

荀彧于是趁机告发伏皇后,说:“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曹操闻言,质问荀彧道,你以前为何不早告诉我呢?

荀彧为什么能说服曹操(荀彧被曹操逼死)(4)

荀彧假装吃惊,分辩说,我以前已经跟你说过了啊。曹操却说,这不是小事,如果你已经说过,我怎么可能忘记!

荀彧又吃惊分辩说,就算我以前没有跟你说,那也是因为你当时正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我怕你担心后方,所以没有把此事告诉你。

曹操闻言,随口逼问道:那官渡之战以后呢?你为何不告诉我?荀彧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自己的过失,请求曹操原谅。

总之,因为这件事,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荀彧还挺好,但内心对荀彧已经十分不满。

等到建安十七年董昭提议让曹操当魏公时,荀彧又不同意。新仇旧恨,曹操终于决定逼死荀彧,便上表让荀彧前往谯县劳军,又在寿春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逼得荀彧忧郁而死(服毒自杀)。

荀彧为什么能说服曹操(荀彧被曹操逼死)(5)

以上便是历史上关于曹操逼死荀彧的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实际上都与荀彧想要维护东汉朝廷而曹操却野心膨胀想当魏公有关。

维护东汉朝廷,是荀彧的个人理想。他辅佐曹操,匡弼、举人、建计、密谋,帮助曹操一路由弱转强,都是为了匡扶东汉朝廷,即“立朝廷”。正因为这个理想,所以荀彧才会反对曹操当魏公,才会把伏皇后密谋除掉曹操的事隐瞒下来。

而随着势力的增强和地位的巩固,曹操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认为自己对东汉朝廷居功至伟,说如果没有他曹某人,天下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因此,曹操想进一步当魏公,建立起自己的小朝廷,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取东汉朝廷而代之。

客观来讲,当时的东汉朝廷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行将就木,必将被其他的新王朝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天下大势。

而荀彧却一心想要维护东汉朝廷,这不仅是与曹操的野心对抗,也是与历史规律和天下大势对抗。这样对抗的结果,想必荀彧是心知肚明的,故而他才会因为个人理想无法而忧郁去世或服毒自杀。

从这个角度来说,荀彧的遭遇与战国时期的屈原类似,都是个人理想败给了天下大势,这是荀彧们和屈原们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