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抗日剧时,经常看到以下这个画面:面对敌人密集的炮火,突然有个人跳出来大喊一声「火力掩护我!」,然后跳出战壕,开始冲锋,后面阵地上的轻重机枪开始“哒哒哒”疯狂扫射。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1)

大家是不是也有过疑问:难道这些机枪手真的都是神枪手,能确保每一发子弹打到的都是敌人,而不是友军吗?

那么,在真实的战场上,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步兵在前面冲锋,机枪在后面扫射的场景是否真的会出现?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2)

相信玩过吃鸡游戏的人都清楚,机枪一般有两种射击模式,连射模式和点射模式。

事实上,虽然机枪是一种连射武器,而在真实战场上,不论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都很少采用连续射击的方式。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3)

面对敌人(如果不是密集得像组团去旅游一样),90%的情况下,机枪手都是采用短点射和长点射的方式进行射击。

轻机枪短点射一次打出的子弹在4发到6发,长点射一次打出的子弹在10到15发;

重机枪短点射一次打出的子弹在8到10发,长点射一次打出的子弹在20发左右。

所以,绝不会出现像影视剧中的士兵那样,手指一旦扣上扳机,不突突到天昏地暗绝不罢休的场景。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4)

要知道,机枪阵地是极为招仇恨的存在,几组点射打完不换阵地的话,基本上也就凉了。

所以影视作品中第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即便步兵冲锋时机枪可以在后方压制敌方火力,也不会采取扫射的方式,更不会长时间窝在同一个点扫射。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5)

另外,在部队发起冲锋时,机枪阵地的部署位置也大有讲究。

一个大原则就是要遵循射击线不能与友军位置相重叠。

那么有的人会疑问:冲锋又不是走队列,那么多人在前面瞎跑,想找一条一个友军都没有的线路来射击,是不是有点太为难机枪手了?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6)

其实不然。

其一,所谓的人海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基本上就消失了。除了非洲某些落后地区的土著,不会有哪国的指挥官傻到让自己的部队一窝蜂冲上去,给敌人送人头。

早在抗日战争时,林彪就说过:用集团冲锋的方式伤亡就太大了,我们要三五成群,一个两个的去战斗。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7)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的这种战术又进一步完善为三三制,即每一个班都要拆成几个战斗小组。冲锋时,每个小组之间都要保持30米开外的间距。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一个500米的正面宽度上发起冲锋,一眼望去,也不过稀稀拉拉几十人而已。

当然,影视剧为了确保观赏性,肯定不会这么拍。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8)

其二,机枪阵地一般都部署在进攻部队的侧翼来对敌人进行压制。

我们可以将战场想象为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顶角是敌方阵地,底边两个角分别是几方的两个机枪阵地,己方步兵则夹在两个机枪阵地中间,向顶角的敌军发起冲锋。

这样机枪的射线就是三角形的两条腰线,基本不会与冲锋中的步兵位置重合了。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9)

所以影视作品中第二个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机枪阵地从来就是随意布置,甚至就在步兵冲锋的正后方。

最后一点就是超越射击。

所谓超越射击,简单说就是,让机枪去干迫击炮的活——仰角打,朝天打,然后用子弹砸死敌人。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10)

这种射击方式一般适用在阵地战上,而在部队发起冲锋时,如果想用超越射击法让机枪藏在冲锋部队的正后方射击,必须要满足两个大前提:

其一,要有足够数量的机枪。一同开火,保证你的子弹密度足够大,才能让敌人感受到被弹雨支配的恐惧。

其二,要确保子弹距离友军的安全距离。一般来说,超越射击的弹道要求是子弹打出去要高过前方步兵头部的2.5米,这样一算,子弹落地时就在一千米开外了。

而现实中步兵发起冲锋时,距离敌方阵地都不会超过500米,因为在真实的战场上,超过500米,那不叫冲锋,得叫马拉松。

抗战剧中在战壕中手枪射击有用吗(抗日剧中士兵冲锋时)(11)

现在的抗日剧,很多都为了迎合观众的视觉体验而不去考究真实的战场,导致“神剧”泛滥,令人唏嘘。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点赞关注哦@南窗趣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