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傅雷家书》,作家楼适夷曾这样评价:,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傅雷家书关于人生态度的句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傅雷家书关于人生态度的句子(一个人的高贵不在能力)

傅雷家书关于人生态度的句子

提起《傅雷家书》,作家楼适夷曾这样评价: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不同于温情脉脉的爱,傅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做人的重要性: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在他看来,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不在于声名的大小,财富的多少,能力的好坏,而在于内心的教养与修为。

  • 教养,是细微处的一举一动。

    傅雷是一个对细节要求极其严格的人。

    在家书中,他曾多次提醒孩子:要注意生活中的习惯和礼节。

    一次,大儿子傅聪给父母亲写了一封书信,信封上邋里邋遢、字迹潦草。

    傅雷看见了,教育儿子说:

    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干净)?

    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

    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

    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越是有教养的人,越不会在小事上敷衍搪塞。

    还有一次,傅聪洋洋洒洒写了千百字的信,跟父亲讨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傅雷的回信却简明扼要:

    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谈几桩重要的事。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

    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

    信中父亲告诉傅聪,一个有学识有修养的人,应当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

    到别人家中,要脱下围巾,以示礼貌;

    见到师长或老年人,“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以表敬重。

    毕淑敏说,教养是习惯的总和。

    真正的教养,不仅是大事上的抉择,更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累积。

    别人发给你的微信或短信,有没有及时回复;

    服务员、快递员、外卖员为你提供服务时,有没有说谢谢;

    看别人手机里的照片,有没有擅自左右滑动;

    雨天开车时,有没有顾及他人,在积水处减速慢行。

    日常中的许多细节,你也许不经意,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可以折射出你的为人。

    傅雷在伏案写作

  • 教养,是交往时的一言一行。

    金庸曾说:

    “傅雷先生的家书,讲述了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而“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关乎为人的教养,需经深思熟虑、再三考量。

    傅雷和夫人有位干女儿,叫恩德。

    傅聪初见恩德时,听到她在弹琴。

    年轻气盛的傅聪毫不客气地嘲讽说:“弹得简直是不知所云。”

    到了夜里,十点多了,傅聪还要练琴,恩德劝他早点休息,明日再练。

    傅聪反问:“像你那样,我还会有成绩吗?”

    傅雷看到这一幕,当下并没有说什么。

    事后,他却在寄给儿子的书信中提到这件事。

    他告诫儿子,觉得别人弹琴弹得不好,“倘能细细分析她的毛病,而不先用大帽子当头一压,听的人不是更好受一些吗?”

    对待别人的善意,“用反批评的办法,自然不行。”“便是亲姐妹,有时也吃不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了,用抬高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别人。

    殊不知,无意间的一句话语,可能就割伤了别人的自尊。

    随口的一次批评,可能是刺在别人心上的一把尖刀。

    有句话说:“教养的本质,一是分寸,二是克制。”

    真正的聪明人,能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的处境,也会恰如其分地保持分寸感。

    熟不逾矩,进退得宜,才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傅雷夫妇和儿子傅聪在书房

  • 教养,是处事时的一念一想。

    在《傅雷家书》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傅聪音乐天分卓越,二十岁的时候远赴波兰学习艺术,结交了一位教钢琴的教授。

    这位教授声名远扬,但为人脾气很大,傅聪与其相处的过程常有矛盾。

    他犹豫着要不要更换老师,为此写信向父亲请教。

    傅雷看了儿子的来信,给了儿子一些建议。

    随后又告诉儿子,如若下定决心更换老师,一定要注意措辞,态度要“诚恳、谦卑、恭敬”,切勿伤害到别人。

    美国作家凯鲁亚克说:“教养是一种不用说出来的美好。”

    有教养的人,不会让别人难堪,能够用心体察别人的想法,将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上。

    《傅雷家书》的结尾,还记载了一篇感人肺腑的遗书。

    遗书写自1966年,当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在绝望中,选择用自缢的方式结束生命。

    临行前,因为担心木凳倒地的声音,会影响楼下保姆的睡眠,二人特意在地板上铺了一床棉被。

    傅雷还在遗书中,嘱咐妻兄转交600元人民币给保姆周菊娣。

    因为,他担心自己走后,保姆在乱世中不能立刻找到工作,生活会没有着落。

    看过这样一句话:

    真正的教养,是一个人举止间的温柔,心底里的善良。

    是无意间的举动,是不经意的流露,是藏不住的灵魂的深度和生命的高贵。

    教养,是装不出来的,它深植于你的内心。

    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不是看他人前做得多么尽善尽美,而是看他处事之时的态度和行为。

    能心怀悲悯、发自内心地体谅和友爱别人;

    能转变位置、给他人一份真挚的关怀和温暖。

    真正的教养,说到底都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善良。

    1964年冬天,傅雷夫妇合影

  •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骨子里的教养。

    在教育孩子方面,傅雷一直遵循“先学做人,再学知识”的理念。

    他曾多次强调:“教育当以人格教育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学问欠缺一些没有关系。”

    在父亲的指引下,傅聪时刻将“做人”二字放在心里。

    即便后来,傅聪在艺术上成就斐然,也未曾敢忘怀。

    1966年,傅雷夫妇的死讯传来。

    大量外国记者围在傅聪伦敦的住所前,让他发表讲话。

    但是傅聪始终保持缄默,只因他深深记得父亲的嘱咐:

    “不说不利祖国的话,不做不利祖国的事。”

    即使常年奔波于各个国家,宣扬音乐,进行演奏。

    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颗来自中国的种子,生命的根,永远深深扎在祖国的土壤之上。

    有位作家曾说:教养,就是圆满的人格。

    我们总以为,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事业上的辉煌,外观上的华美,物质上的优越。

    却忘了,“成才”的前提,是先“成人”。

    没有完满的人格做支撑,外在的优越就像空中楼阁,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很喜欢德谟克利的一句话: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

    就像傅雷教育下的傅聪,翩翩君子,温润如玉。

    艺术上的天分让他获得了外在的成功,内在的修为和涵养,才是他灵魂高贵的根本。

    比能力和才华更重要的,永远都是骨子里的教养。

    1979年,傅雷夫妇平反昭雪,傅聪和弟弟傅敏参加父母的追悼会▽

    年少的时候,读《傅雷家书》,不懂傅雷。

    只觉得他对儿子要求严格,有时近乎苛刻。

    年岁渐长,方能明白那字里行间的拳拳苦心。

    对待孩子的教育,傅雷曾说:

    “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

    教育的根本,说到底是育人;人生的高低,最终还是在教养。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锲而不舍地自我修炼,才能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优雅和矜贵。

    愿你能不断沉淀自己,提升自身的修为,将生活过得熠熠生辉。


    来源:每晚一卷书

    作者:Leyla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