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以为所有的圣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告诉你们这是错误的电视剧把我们给欺骗了,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真正的圣旨是什么样子,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奉天承运太后诏曰?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圣旨奉天承运)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

你们以为所有的圣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告诉你们这是错误的。电视剧把我们给欺骗了,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真正的圣旨是什么样子。

圣旨并不都是叫“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你们知道吗?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从明代才开始的。而在唐代的圣旨,一般都由门下省审核颁行,故而其所颁行的圣旨正文开头往往是用“门下”二字,

例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以“门下,天下之本……”

古代的皇帝为天子,天的儿子。则他们大多数喜欢用“天命所归”之类的词语作为圣旨的开头,其效果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其基本性质是一样的。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的即位圣旨中多大数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为开头。天命所归这类词语,有时候也能在唐代可以看到,比如肃宗即位时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德宗即位时称:“昊天有命,皇王受之”;顺宗即位时称:“朕纂承天序……”。宋代的圣旨格式大致与唐代相同,又有些变化,比如从宋太祖宋徽宗,即位时下达的旨意都是用“门下”二字开头,另外喜欢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作为圣旨开头的宋代皇帝也不是少数。

可是到了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用蒙文下达的旨意称为“圣旨”,用汉文下达的旨意称为“诏书”。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明是“长生天”,所以在元代不论是“圣旨”还是“诏书”当中,开头都会加上一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作为圣旨的固定开头用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由来。

说法一

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大、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名大会堂。

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又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由首迁都为北京,又在北京仿建南京城建造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奉天殿当然也被原封不动的从南京“搬到了”北京。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

这一说法也曾在清朝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得知,这种四字用法最早源于明代的奉天殿。

也就是从奉天殿发出的诏书,所以叫“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说法二

另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就是从朱元璋朱元璋的,不仅是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也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

而这一说法则是由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最早提出来的,在他写的一本书

《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的称呼。

大概意思就是我是天子、天的儿子,我奉天命下达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是正确读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真的还不是正确读法,奉天承运的意思是:奉:遵照,遵从天意,指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也就是代表上天传达旨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并不是时下影视作品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读法而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根据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所以,前六个字应该是一个整体,或者连起来念也可以,因为皇帝是代表上天下达旨意,如果中间断句就不是代表上天下达旨意,所以是错误的。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