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对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和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王、李、张、刘、陈5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占据头五把“交椅”。自己的姓氏是否上榜、排名第几、姓氏源流等等话题,为老百姓及专家津津乐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姓氏是中国人血缘的河流。溯流而上,我们可以追寻到自己的祖根,追访到自己的故乡。姓氏在中国的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档案

中国人名字里的时代记忆

起名字往往是中国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中国人的名字,既承载着长辈的美好期望,也留存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姓名蕴藏着玄机(姓名中隐藏的那些秘密)(1)

单名与双名的时代特征

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观念、风俗也随之不断变化,并且在姓名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体现出来。

在形式上,例如取单名还是取双名,各时代的时尚就明显不同:先秦时代,人们多单名。姬旦(周公)、吕尚(姜太公)、李耳(老子)、孔丘、庄周、孟轲、荀况、韩非,这些辉耀千古的思想巨子,无一不是单名。

汉代以后,人口大增,单名容易与人混淆的麻烦日渐突出。如同时的两个韩信(一为淮阴侯韩信,一为韩王信),就是显例。加上两字组名更便于表达命名者的意愿,所以双名显著增多。像孔安国、霍去病、李广利、韩延寿、耿寿昌等名字,其含义就显然不是单名所能承担得了的。但是,双名增多的趋势很快被东汉末年王莽的政治权力所遏止。王莽复古改制,据引《春秋公羊传》“讥二名”之论,颁布诏令,禁止双名。他的长孙王会宗,因此改名王宗。王莽的“新”朝只存在了十几年,但尚单名之风却并未因其短命而中止,而是一直持续到三国、魏晋时期。波澜壮阔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史剧,出场的风云人物清一色的单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其后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中,也没有一人是双名。

到了东晋六朝之时,单名一统天下的局面又开始改观。仅就文学家而言,双名者的阵容即蔚为壮观:陶渊明、谢道韫、谢灵运、刘义庆、鲍令晖、孔稚圭、裴子野……

唐、宋以后直至明、清,双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取得主流地位。特别是从北宋开始,随着宗法家族制度的发达与完善,一种以别长幼、明世系为宗旨的按辈分定字命名的方式日渐规范。这种方式规定名字中必有一特定的字表明辈分,各代的辈分用字之间存在一定的意义联系,有的还如同诗句,琅琅上口。

由于这种限制,人们的名字只能是双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进步,教育普及,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与双名相比,单名确有简洁、雅致等优点,加之社会知名度高的文学家、艺术家大多以单名行世,也促成了单名“时髦”风尚的流行。据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沪、辽、陕、川、粤、闽7省市的抽样调查,随着出生年代的推移,取单名的比例日益提高。

从名字可以判断年龄

每一个汉字都有着独特的形音义内涵。“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中国人的名字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记录仪。

过去中国人大多按照家谱或族谱来起名字,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这类名字突出的是家族纵向血脉传承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名字的事件纪念功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叫建国、国昌、国强、建华的男孩子,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叫张建国、李建国、王建国分别有7万多人;叫张国强、李国强的也各有4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叫援朝、反帝、卫国的人与这一历史事件有着直接联系。据不完全统计,有上万的人叫张卫国、李卫国、王卫国,也有近千人叫李援朝、王援朝、张援朝。

叫卫红、卫兵、文革、卫东、继红的人,大多出生于1966年之后的“文革”时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许多人把自己原来的名字改成上述名字。

起单字名的人,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然,单字名也带来了重名问题,据学校老师反映,有时一个班里就有两个叫李扬的学生,只能以大李扬、小李扬加以区分。

改革开放以来,仿照英文名字发音起名开始在城市流行,出现了查理、文迪、罗斯、安妮等一批带着洋味儿的名字。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优美的3字名重新开始流行。

2000年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出现了父母双方的姓再加名字的4字名,如马李文博、孙富亚雄、杨吴依雪等,既体现男女平等,也彰显了这些年轻父母的个性……

从这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名字中,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她)的年龄。这也是中国人名字中的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萧放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名字是中国人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信仰观念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

冷僻字入名有弊端

近年来,现代人追求个性的特征在起名字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少人喜欢在名字中用生僻字、异体字,甚至是废弃字。也有些人迷信所谓命运的好坏与名字笔画、寓意有关,于是花钱请人为自己重新取名,而所取的名字往往都是一些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如緈、砀、蓪等字纷纷入名。上海闵行区的一名小学老师,为了在新学期伊始能正确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不但准备了《现代汉语词典》,还去买了《康熙字典》和《生僻字字典》。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教授郭风岚指出,以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入名弊端很多,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系列麻烦,造成社会运营成本增加。首先,因为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些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在户口登记、身份证输入、银行开户时会大费周折;其次,孩子上学后首先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往往笔画繁多,孩子掌握起来十分困难,等于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了障碍;第三,别人读不出或读不对自己的名字,会造成双方的尴尬,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交际,甚至会造成其心理阴影。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锋表示,名字既有文化内涵,也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并不是越生僻、越有个性就越好。其实,一些琅琅上口的好名字并不包含冷僻字,却既有文化底蕴,又有诗意。

变迁

每一个姓氏都有故乡

中国有很多地方被人们认为是某些姓氏的起源地。逢年过节,中国人有祭祖思宗的传统。而在国人心目中,扬名建业,不但是个人生命的追求,更是有关家族的荣耀。

姓名蕴藏着玄机(姓名中隐藏的那些秘密)(2)

山西洪洞大槐树

姓氏变迁的背后,是一部人口迁徙、发展的大史书。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4个朝代,时间跨度达600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100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江苏苏州阊门

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后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姓名蕴藏着玄机(姓名中隐藏的那些秘密)(3)

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乐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

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如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

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7支。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湖北麻城孝感乡

“湖广填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元至正十七年(1937)徐寿辉部将随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

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明洪武四年(1317),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姓名蕴藏着玄机(姓名中隐藏的那些秘密)(4)

广东不少人只要谈起祖先,就说从南雄珠玑巷来的。(图据《晚晴》)

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

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化壁,也名石碧,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此后,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激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拥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客家各姓氏族谱记载姓氏源流时,大多把从宁化石壁外迁的第一祖先尊为家族始祖。因而福建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河北小兴州

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为恢复和发展北平地区因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明朝从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多次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俗称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及至永乐皇帝登基,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北平地区社会经济,确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调长城以北27个卫所的将士圴5万人,在北京附近屯边戍守。同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移民总数达数十万之多。涉及到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

由于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镇,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中心。由于年久日深,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上原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的集散之地视作先人故籍祖地。因而在河北、山东、东北一带现存的众多族谱家乘中,追溯家世渊源时,多称其“先世自小兴州,徙至某某地”。久而久之,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寻根问祖的朝宗祖地。

上述八大移民祖地,北起关外的小兴州,南至广东的珠玑巷,东起山东枣林庄,西至湖北孝感乡,基本上涵括了清代以前汉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反映了姓氏迁徙的大致脉络,是不同地域的家族姓氏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谒祖的人文景点。

(来源:读者报 作者|刘菲 何晓明 徐光春 钱文忠 王全营 于天木 若拙 知白守黑 霜剑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