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2月10号正式动工,力争“十四五”期间淀山湖上海段全线贯通开放,如何把最美最好的岸线,更多地留给市民百姓?工程如何体现江南文化?如何进一步探索示范区水务水利领域标准一体化、跨界水体水利工程“建管运”一体化机制等举措?

2月23日上午市水务局规划处副处长王其楼、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副主任王建生做客上海电台长三角之声(FM89.9、AM792)《长三角热线》栏目参与直播访谈,一起来看有哪些最新资讯~

上海4大水务项目 长三角水务一体化将描绘淀山湖(1)

Q:淀山湖是上海市最大的湖泊,也是市民游客喜爱的好去处。淀山湖岸线长57.9公里,上海段岸线总长31公里,全部位于示范区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们一期工程的施工内容是什么?

A:

根据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要求,围绕 “一河两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总体布局,以堤防达标和岸线贯通为核心,通过堤防防洪达标、护岸建设,防汛通道建设、岸线生态修复等河湖整治措施,形成集防洪、贯通、生态为一体的整治方案。

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列入上海市十四五重点基础设施计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于今年2月10日开工,明年建成。工程位于淀山湖南部岸线, 4.7公里,东起牛尾巴港,西至杨舍村江。二期位于淀山湖西侧岸线,岸线长度约5.4公里,主要涉及青少年野营基地、人社局休养所、雪米村、荣晟园林、市信息投资公司等地块。三期工程实施联营养殖场至市委党校段,岸线长度约7.96公里。通过三期实施,总体项目建设完成后,堤防防汛达标的基础上,将形成“一环三道”, “一环”即环湖滨水生态带,通过滨水空间和生态堤防建设,提升滨水空间生态品质;“三道”即以赛道为依托,满足“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多重功能,因地制宜打造重要景观节点。

Q:淀山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格局中横跨上海和江苏的核心跨界水体,淀山湖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在建设工程中,如何体现建设标准的一体化?

A:

2021年10月,围绕跨域一体化独有基因,按照绿色低碳、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印发了《跨界水体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项目一体化实施标准》,标准分别从绿色低碳、水安全、水生态系统、滨水空间建设、水环境等方面对水体修复提出了实施标准。

其中,一体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共筑一道水安全防线、共保一个水生态系统、共建一处水活力空间

共筑一道水安全防线

按照太湖流域防洪规划,采用流域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区域内防洪标准就高不就低。

共保一个水生态系统

注重区域生物多样性,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确保生物不因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建设中在挡墙前设置近岸滨水带,在现有滩地抛填透空块体形成生态坝,重塑水下地形,种植沉水挺水植物,打造湖滩湿地,也为湖区内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促使鱼类能够正常生活、生长、觅食、繁殖,更重要的是整个生态链循环起来,为水下生态群落康复创造了必要条件,改善整个水生环境。

共建一处水活力空间

区域生态型植栽以乡土植物为主,注重维护生态安全,从四个方面进行统一:滨水主要通道两侧乔木种植标准统一、其他陆域空间乔木种植标准统一、灌木寄地被种植标准统一和水域空间种植标准统一等等。

休闲步道统一宽度2米 4米,统一颜色骑行道统一采用黑色,跑步道统一采用灰色等配套服务设施内容。

Q:把最美最好的岸线,更多地留给市民百姓。请问这样的理念,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A:

项目以“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为发展目标,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著名文化湖区。我们将淀山湖上海段分为“活力源泉” “水乡诗话”“生态度假”“静谧田园”四个功能片区,与江苏段共同形成“东游、西幽、北居、南创”一湖四片的整体格局。对标世界级滨水人居典范的标志性河湖,通过深入挖掘河湖生态、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塑造高品质的生态河湖,引导河湖周边产业布局。最终达到“更安全、更畅通、更生态、更优美、更文化”的整治效果。

更安全

本工程通过梳理现状防洪闭合线,口门建设,提升现有防洪线防洪能力,使淀山湖堤防全面达到50年一遇设防标准,提高了区域及流域防洪能力,为岸后整体开发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更畅通

沿湖打通堵点20处、断点39处,建设跑步道约31公里、骑行道约31公里、漫步道约36公里,串联成环成链。形成更为畅通的滨水空间。

更生态

本工程坚持生态优先,鸟进人退,通过沿岸林地的优化提升、构建圈层保护系统,恢复区域生态,按照“四化”(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要求,以“林观秋色,花迎春紫”为特色,尽最大程度保留现有绿化,吸引鸟类栖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滨水生态环境,增加生态韧性。

更优美

以生态岸线修复为抓手,对青少年野营基地、环湖生态带等节点改造升级,与既有东方绿舟、大观园等形成多个景观节点,让游人感受多层次多方面的江南文化内涵,形成更优美的滨水生态环境。

更文化

按照“打造著名文化生态湖区”的总体定位,依托淀山湖自然生态资源、古镇群落和淀山湖水利风景区,锚固江南水乡文化基底,植入生态、绿色、创新等当代治水理念,打造生态与文化互融的水文化名片。通过景观雕塑、小品等多层次的文化地标,传承水乡文化。

Q:根据相关史料和文献记载,环淀山湖地区古为陆地,战国时塌陷为谷水,历经变迁,至宋代发育成湖泊,北宋时,以湖中有淀山,称淀山湖,又因湖旁之淀山、薛山,称薛淀湖,也有淀湖的称谓。南宋则‘湖之四旁,筑堤为田’,湖之面积日小。元代淀山已在岸边。到了清代中叶,淀湖周围从二百里缩至七十余里,淀山已距湖四、五公里。目前淀山位于复兴路沪青平公路交叉口西北角,直临淀山港,高约15米左右。那在工程建设中,对寻找淀山故景,重现江南水乡风貌有什么考虑吗?

A:

目前该方案尚在前期研究策划阶段。淀山湖岸段中有一处联营养殖场段,该处水域侧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形成了近千亩的水产养殖基地,几十年来为居民水产品等物资供给做出了贡献。但水产养殖业给淀山湖湖体带来一定污染,2019年,该处退渔环湖作为淀山湖区域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任务,有关政府和企业合力攻坚,所有渔业作业全部停止,渔民上岸,将养殖区环湖于民。未来,将何种形态呈现在市民面前,相关设计团队也在做深入研究,寻找淀山故景,挖掘淀山湖历史文化,恢复淀山十景,打造生态湿地公园,展现江南水乡风貌。项目主要表现在一是退渔还湿还湖,重塑生态净化链。利用原有鱼塘养殖水面,通过重塑地形肌理,种植滨水植被与挺水、沉水植物,构建群落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以水为脉、林田湖草共生”的自然新格局,净化区域水质,实现污染源向净化点的蜕变。二是打造示范地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及区域文化与水文化结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高标准、宽视野、大格局推进工程建设,构建活动内容丰富、公共资源充足的新景点、新地标。

Q:据了解,今后,二期项目还将在淀山湖岸线打造青少年野营基地。此外,还将把周边的景点串珠成线,这方面的前景,您能介绍一下吗?

A:

二期工程主要实施淀山湖西部岸线,东起元荡湖口,西至急水港,岸线长度约4.70公里,建设地块包括青少年野营基地、商塌环湖生态带、人社局休养所、雪米村、荣晟园林、市信苑信息公司等。对现状青少年野营基地及其周边进行改造,打造集水生花园观光、昆虫世界科普、感官花园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公园,充分利用现场长势较好的乔木,补充丰富植物层次,增加观赏地被,形成滨湖休闲新据点。项目实施需要市、区及社会企业联手共同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