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高丽;恃其僻远、每动兵甲、侵逼新罗。……爰命使者、诏彼两蕃、戢兵敦好。而高丽奸惑、攻击未已、若不拯救、岂济倒悬。”——唐太宗征高丽诏,言词极具恩宠新罗

汉王朝最后一个能战善战的帝王(大唐太宠信半岛的新罗)(1)

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唐太宗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但是他也和高宗一样,万万想不到新罗会是一条以怨报德的白眼狼。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唐灭高丽之战,把半岛汉江以北和南半部以西的广大地区全部纳入唐帝国的版图。若不是之后的变故及措施失当,当今中国这只大雄鸡很可能不会少一利嘴了。唐王朝灭高丽后,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率兵二万驻守平壤,对东北地区及高丽、百济故地实行管辖。

汉王朝最后一个能战善战的帝王(大唐太宠信半岛的新罗)(2)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

《资治通鉴》龙朔三年:百济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抚馀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

汉王朝最后一个能战善战的帝王(大唐太宠信半岛的新罗)(3)

唐灭高句丽两年后,由于吐蕃在青海、河西地区步步进逼,朝廷急召薛仁贵赶赴西线。薛仁贵一走,新罗就开始向唐要土地。数年之间便陆续蚕食了百济故地,继而还想要唐的高丽故地。唐高宗一怒之下,重新启用因大非川战败而贬为庶人的薛仁贵,对新罗进行惩罚。不久薛仁贵因纵兵掠夺,奉诏回国,朝廷另派高侃将军接替他

高将军能力虽不及薛,但也不是吃素的,几仗下来,打得新罗连连败北,其国王向唐朝称臣、认罪。此时的唐朝廷正在进行激烈地权力分配,武则天走上了政治前台。由于西域的战事吃紧,武则天无心于半岛之争,见新罗服软,也就顺水推舟从半岛撤兵。

而新罗则抓住唐朝难以在朝鲜半岛扩大战果的弱点,继续攻取高句丽、百济故地。而当战争局势于己不利时,新罗便又反复使出遣使入贡的外交手段,为自己赢得了暂时休整的时机。

唐高宗,发兵先灭百济,再凭借这个可靠的后方和根据地并与鸭绿江一线的正面战场构成犄角之势,威胁到高句丽的后方。唐灭高句丽后,有人认为唐朝犯的最大错误是灭百济,留着百济可以使百济和新罗二国互相牵制,形成均衡的格局。两国谁都不敢得罪于唐,更不敢对唐的高丽故地有非份之想,这有利于唐中央政府巩固对高丽故地的统治。你们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