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肩、摇扇……好,再来。”尽管已经80岁了,井陉拉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新全还会在家哼着曲子,跟家人一起扭拉花,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动作要领。

对于武新全而言,井陉拉花不仅是家乡井陉县的民间艺术瑰宝,更是融入骨子里的情感和血脉。8岁与拉花结缘,17岁扭着拉花第一次进京表演……在2008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里,武新全正是拉花传承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武新全是我省唯一一位受邀上台接受荣誉的民间艺人。

已经80高龄的武新全,一生都与“拉花”相伴,作为传承人,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最原生态最传统的井陉拉花手把手教给后人。

井陉拉花的来历(河北故事武新全)(1)

▲拉花表演。

8岁起与拉花“形影不离”

如果没有拉花,可能不会有多少人认识武新全这位老人,而他也不会在80岁高龄还在思索着如何将“最井陉”的拉花代代相传。其实,正是因为有了拉花,武新全的生命才就更有意义,那是从8岁结缘就再也没有放手的一件事。

“我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爷爷等村里的老艺人扭拉花。那时候不像现在,没啥娱乐活动,扭扭拉花、学学拉花小调,日子似乎有意思多了。”武新全感慨,扭了一辈子的拉花,到后来就真的离不开了。

直到今天,初学拉花的那些经历依然记忆犹新,“那就是煤油灯下学拉花。我的家乡东南正保持了几百年的拉花传统,村里的男女老幼都喜欢看拉花、扭拉花。每年种完麦子或冬闲的时候,村里的老艺人就聚在一起,找一个大点的屋子,点上煤油灯,每个人手里拿一杆烟袋,眯起眼睛来哼着调,我们这些小孩就跟着调扭拉花。踢腿、弯腰、扭胯……虽然就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但老人们要求非常严格,只要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拿起烟袋打我们的屁股……练了一个冬天,我们就等着元宵节。因为那时候就有拉花赛,大伙儿都盼着一比高下呢。”

“在我们井陉,有句老话说得好,‘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井陉拉花遍地扭’。”武新全说,从8岁开始,他就没离开过拉花。拉花的每个动作都有独特的含义,要想一招一式做到位挺累的,可是他却乐在其中。除了父亲和爷爷,小时候,武新全还会跟一些老艺人学习。后来,武新全不仅掌握了各类角色的表演,还熟悉了各种拉花乐器,对拉花音乐也很有研究。“拉花在表演过程中传达出欢快、喜庆的气氛,同时也告诉老百姓,即使在艰难的岁月里,也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因为好日子就在前方。”

井陉拉花的来历(河北故事武新全)(2)

▲武新全老人传承拉花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歇。

扭着拉花,17岁进京

井陉拉花分为武拉花和文拉花,有很多流派,如东南正拉花、庄旺拉花、南平望拉花和固地拉花等等,其中又以东南正拉花为主体。东南正拉花的代表作是《六合同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井陉拉花”艺人,武新全表演的东南正拉花被认为是最原始也是最正宗的,他把这种原汁原味的表演称作拉花艺术的“根儿”。

2008年,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时年67岁的武新全带领着徒弟们,应邀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场演出”。而这,并不是武新全第一次因为拉花进京。

时间回到1957年,对于17岁的武新全来说,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他们第一次进京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民间舞蹈大赛,获得二等奖,并在中南海受到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7年,我和村里的另外5个小伙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京表演,当时代表石家庄市的就是咱这东南正拉花。表演结束后,连我们在内的2000多个表演者接受了中央首长的接见。那天,我还见到了朱总司令和周总理!”

当时的激动和兴奋,这些年一直记忆犹新。武新全记得,朱总司令戴着墨镜、拄着拐杖、面带笑容,周恩来总理就像大家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样,风度翩翩,微笑着不断向大家鼓掌……

“这也是一种激励,后来我更加热爱拉花了。”1996年,武新全和井陉拉花以庞大的阵容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一举夺得全国社会文化领域政府部门最高奖———群星奖金奖。

井陉拉花的来历(河北故事武新全)(3)

▲井陉县职教中心的学生们在进行拉花表演。

坚守数年,体会传承和创新

改革开放后,井陉拉花不仅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大型演出活动,享誉国内外,而且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赵宛花、资华筠等都曾来井陉学习指导,使古老的拉花艺术注入了更鲜活的血液。武新全也开始探索拉花艺术的创新之路,不断尝试拉花艺术传承的新形式。

其实,拉花和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也是传内不传外,主要是以祖传孙、父传子侄的传统方式进行流传。可这规矩到了武新全这里就变了:他不但让自己的子女都扭上了拉花,还在井陉当地的小学中学办起了拉花学习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拉花苗子。每天早晚在公园、广场都是自发聚在一起扭拉花的群众,拉花艺术节、拉花艺术基地、拉花艺术团在井陉广受欢迎。

“不仅仅传承的方式在改变,拉花的表演也在创新,1991年‘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上,拉花表演首次由6个人的传统模式变成了36个人的新形式,实现了一次突破。”武新全说,这些变化很新颖、很贴地气,趟出了新路子,让井陉拉花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好。

不过,2000年之后,武新全意识到拉花“不能再改了”,否则就可能变得和舞蹈没啥区别。武新全的转变来自于一位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他专程到武新全家学艺。由于之前跟着电视学了些拉花的基本动作,便当场为武老师表演起来。等他表演结束,武新全一声不吭就扭了起来。一时间,这位号称“一天就能学会拉花”的大学生沉默了。很久,他才开口:“武老师,我就是跟您学上几年也不见得能把真正的拉花学到手。”

“这件事后我也在反思,井陉拉花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能学会的,它需要真正扎根井陉这块土地,通过几年的时间琢磨和学习才能领略其中的魅力。许多改编后的拉花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井陉拉花应当保留原生态。”在武新全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把最传统、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下来,在传承中创新。

薪火相传,是一种责任

如今,让武新全欣慰的是,他们一家三代都爱上了拉花。他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虽然工作各不相同,但都跟着他练就了一身正宗的井陉拉花“功夫”。两个孙女也很喜欢拉花,寒暑假期间总要跟着武新全学习。

“我们家就是一个拉花队,拉花首先要在我家传承下去。还有很多从各地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来求教的学生、老师,我也教他们最传统的井陉拉花,希望通过他们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井陉拉花。”

“让更多人喜爱拉花是我不竭的动力。”武新全说,2007年8月,他和他的拉花表演队赴香港参加一个民间文化的交流活动,一开始还担心香港人看不懂拉花而难以接受,没想到整个表演过程中掌声不断,这让武新全很是激动和感慨。“让更多的观众认识拉花、喜爱拉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每次演出时看到台下观众兴奋的笑脸,我就像打足了气儿,浑身充满了力量。把拉花带到全国、全世界就是对它最好的传承。”

随着拉花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武新全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如今,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创新中进行传承,如何把最纯正、“最井陉”的拉花教给学生。

“我希望把拉花的精华和历史告诉学生,让他们感受拉花艺术的古老与深厚,而不是停留在艺术的表面,学到变味儿的拉花。”武新全说,相信每个人都想看到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拉花,而不是七拼八凑、变了味儿的拉花。作为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后代留下一个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传承文化绵延发展的血脉。

虽然已经80岁高龄,可武新全老人传承拉花艺术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去年旅发大会,他坚持上台演出。“现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大环境这么好,国家又给了我很多荣誉和肯定,作为传承人,我也要完成承上启下的重任。我愿意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心力奉献给拉花,保护好拉花的‘原始种子’,使其不断生根发芽,让薪火代代相传。”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杨佳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