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每天都要笑脸相迎,烦透这个世界……”。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1)

在最近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发疯文学卷土重来,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进阶版的发疯文学情绪色彩更为浓烈。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2)

Be like: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为什么又在用那一套话术敷衍我?你在乎过我的感受吗?我就是那么可笑。”

“‘哈哈哈哈’你只会大笑,你都不懂,你不懂我现在有多么痛苦,我讨厌透了,像是个发疯的猛兽在撕咬我的心。”

“没事我不重要,我只是一片凋零的落叶,随着风飘落”……

目前,互联网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普遍指代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3)

据悉,“发疯文学”的起源是有人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之后逐渐发展成“发疯文学”。

有网友总结:当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便可以向对方发送一段“发疯文学”。

比如,这个双十一就有人用它来催促客服发货!

肖女士:10月20日,我买了一件衬衣,商家承诺一周内发货,现在都已经10天了,还没发货,我正好看到了‘发疯文学’的梗,于是就试了试。

于是从早上8点客服上班开始,她连续给对方发了20多条消息,每一条都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是疯了的状态”,客服从一开始的格式化标准回复,变成了人工回复:“马上帮您催”“已经帮您加急”“48小时内保证发出”。

肖女士将此晒到了朋友圈,并配文“没想到发疯文学还挺管用。”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4)

不难看出,“发疯文学”比此前流行的“废话文学”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不仅是催发货,不少人已经看到它带来的红利。

01

“发疯文学”身上的商业机遇

随着“发疯文学”的爆红,有网友总结出了创作“发疯文学”的几大秘诀:一是字数要多,长篇大论,让对方不敢忽视;二是逻辑要无序,怎么造句不重要,营造气势才是根本

有商家看到了其中商机,顺势把视线投向该领域,借助网络平台适时推出契合部分群体需求的周边产品

比如,发疯文学表情包手账贴纸、发疯文学手机壳等。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5)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6)

除了这种实体的发疯文学周边,小编还发现微信平台出现了一些号称“发疯文学生成器”的小程序。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7)

在这些小程序中,菜单栏可提供各类发疯文学应用场景,如催客服、怼人不回消息、打游戏、嗑CP等。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8)

用户输入想要的内容类型后,一键点击便可自动生成。

这种方便快捷的胡言乱语生成小程序,受到了不少网友的热捧。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9)

看到这些五花八门的“发疯文学”周边受到年轻人热捧,不少人肯定都会疑惑:好好上着班,怎么就发疯了呢?好好学着习,怎么就疯了呢?好好生活在和平年代,怎么就疯了呢?....

02

发疯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发疯文学的走红令不少人摸不着头脑,但细想之下又在情理之中。

它具备流行梗的一切要素:表达夸张但不浮夸,除了文字还辅以各类神经兮兮的表情包加以烘托,有点无厘头所以区隔了大部分中年群体,更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共鸣。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10)

其实单从发疯文学的文字本身来看,很难发现它究竟能引起什么共鸣,因为大部分的发疯文学往往没有任何指代,只是单纯地对着世界、对着虚无、对着空气发泄。

但与一个人emo,独自进行情绪反刍不同,发疯文学将个人的烦恼、苦闷通过公开喊话跃升为一种群体性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的个人化的情绪被稀释泛化为整个群体的情绪,个人从中获得了共鸣与整个社会的支撑,“原来你也是这样”的心理平衡使年轻人在群体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慰藉和对苦闷的平摊。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11)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追问一句,为什么会发疯?

正如前文所言,发疯文学往往是抽象且无指代性的,但是再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无指代性往往是因为具体问题无法解决,毕竟人不能不上班,也不能不上学,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也不能不做核酸。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12)

当个人无法从既有的社会体系中获得肯定和满足,除了怀疑自己,便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诘问,于是便有“我的精神状态:想死,但感觉该死的另有其人。”当诘问不会得到回复,个人与社会无法适配,年轻人便会开始焦虑,再通过“发疯文学”缓解焦虑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13)

这种缓解焦虑方式既零压力、又无成本,宣泄之后还能得到些意外的回应,也难怪会受到热捧。

发疯文学回应恶评(发疯文学卷土重来)(14)

但随着“发疯”过后,“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思。

有网友表示:“网络生态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平台也有内容管理的责任。网上冲浪需谨慎,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

为此,关于该不该“发疯”的议题也引起得社会学专家的关注。

03

专家:适度发疯未尝不可!

社会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表示:

任何一个网络热梗,以及网友们的集体行为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发疯文学”也一样。

在生活压力之下,许多年轻人都需要将自身情绪自由地宣泄出来,然而在现实中,可以自由发泄压力的渠道并不多。

通过这些逻辑混乱但情感饱满的“发疯文学”,来自由表达自己内心难以言喻的情绪,尽情释放压抑已久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也未尝不可。

不妨适度运用“发疯文学”,主动创造生活中的快乐瞬间。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网络文字给予更多宽容,尊重这些能够让人抒发情绪的文字。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丢弃传统优美文字的表达。”

作者:李琰敏 排版:孔瀚越

图片源于Q仔互联网冲浪所得,若有侵权,后台联系,Q仔滑跪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