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写了湛江“那”字开头和“麻”字开头的村庄,之所以把“调”字放在最后写,主要是因为有争议,有两种说法不知谁对谁错。

湛江地区古代为百越族的地盘,统治广东地区的是百越族的一支——南越族,又称俚族,冼夫人就是南北朝时期俚族的首领之一,为民族大融合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南越族一部分被汉化,一部分迁走,剩下的分化为几个少数民族。

《海康县续志》卷六“坛”条记载:“(陈文玉)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出就荐辟,官本州刺史。旧有瑶、僮、侗、僚与黎诸‘贼’,皆惧归峒远去,自是雷无‘贼’患。”也就是被雷祖陈玉文称之为“贼”,并逐出雷州半岛的这些瑶、僮、侗、僚、黎族等,这些少数民族,有些成了古壮人的一部分,分布在海南、雷州半岛及广西部分地区。

容易读错的村名(湛江的一些村名以)(1)

古代百越之地的分布

少数民族虽已迁走,但这些地区有很多以古壮语命名的地名,却代代相传。不过,由于少数民族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不服教化,很多带壮语的地名都改得面目全非,或是部分音译为吉利的汉字,形成一个地名既有古壮语成分,又有汉语成分的重叠情形。当然,也有的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壮语名,让今人百思不得其解。

之前我们说过壮语的倒置语序,如“那”是田地的意思,“那什么”就是什么样的田,如“麻”是海边的意思,“麻什么”就是什么样的海。那么,“调”在壮语中是什么意思呢?我所知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来自《湛江日报》的一篇文章,说“调”是古越语“山林”的意思。古时候,山和林往往是同一个意思,如深山老林。而本来“山”的形状也是平地上长着一些树。徐闻山和特呈山,只是因为原始森林多而得名,并没有大山。

另一种说法来自《湛江地名志》,对“调”字地名大多认为是古越语“地”的意思。古时地与田的意思不同,田有庄稼,而地是没有庄稼的,多为空旷的平地或坡地。我的观点偏向于这个说法,原因何在?接下来我带大家来分析一下湛江的“调”字地名,你也许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赤坎区的有名的调顺岛,并非风调雨顺的意思,古越语为舌头地,看调顺的地形确实像一条舌头伸出海面。徐闻锦和镇也有一个调顺村,都是舌头地的意思。

霞山区海头街道办的调罗村,古越语为路边地。

坡头区南油南调街道办的调高村,古越语为高坡地。

坡头区坡头镇的调安村,据说原名“施屋”,后有一条陈村从山咀村并入,改名为“调安”。这个说法不知准不准确,希望该村的网友来说一下。因为一般来说,“调”字村都是从古传至今的,不会半路改的。

南三岛的调东村,该村位于茅冬岭的东面,也是一片坡地。

麻章区麻章镇著名的调塾村,据说是梁姓从福建莆田迁来的,取名为调塾。但我认为,塾字是汉人起的,希望村人多读书,调字应该是保留的古越语。

容易读错的村名(湛江的一些村名以)(2)

湛江麻章著名的大村调塾村

麻章区湖光镇的调白村,古越语的音译,具体的意思只能问祖先了。

麻章区太平镇的调浪村,调是古越语,浪是后人改的,因为该村位于通明河转湾处,水急浪涌,为祈求风浪平静,所以改为调浪村。

东海岛东山镇调市、调文(原名调那,建国初与文参合并后改为调文,后又分开,但名字沿用)、调逻、调伦、调山(原名调逻谢边,后与东山头合为调山村)。除了合并名的来历,原名均为古越语,原意已不得而知。

徐闻县曲界镇的调禄、调晓、调胜三村,名字很漂亮,都是壮语与汉语结合。由于已改名,更加不知原名的意思了。

雷州白沙镇的调爽村,古越语为高地,因为村址在白沙洋平原北坡上。

雷州松竹镇调排桥村,古为调排社居民的圩市,后圩废为村。调排为古越语。

雷州东里镇调元村,原名调陈村。“调陈”为古越语,意思是咸碱地。

雷州著名的调风镇,“调风”为古越语,意思是大坡地。

雷州北和镇调罗村、调和村、调逻村,都是古越语地名,“调罗”意为路边地,霞山海头也有同名的。“调和”意为米谷地,“调逻”音近“条拉”,意为“下坡”,指在斜坡下面。

遂溪乐民镇调神村,明末海康县恬神村人迁到这些,以原籍谐音取名。其实,调神和恬神都是古越语的音译,一个意思的,南蛮们哪有啥文字。

遂溪岭北镇调楼湾村,不知为什么有个“湾”字,调楼是古越语来的。

遂溪岭北镇调丰村,“调丰”在古越语中是大片地的意思。

吴川黄坡镇调戈村,古越语名,不知什么意思。

吴川覃巴镇调德村、调匀村。“调德”的古越语为“舀地”,也就是洼地。“调匀”的古越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石头地,一种是野兽地。

容易读错的村名(湛江的一些村名以)(3)

美丽的覃巴调德海

从这些“调”字地名,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一、调字传下来的大部分释义是“地”的意思。因为是逐村调研的,共性的结论是有一定论据的,不可能都以讹传讹。

二、由于调字比较吉利,汉人一般会保留,并且释义成吉祥的名字。如调丰、调德、调顺、调元等,都是比较吉利的名字。

三、有些调字村是邻近的。有可能是某一支部落,喜欢用这个“调”字命名。

除了“那”、“麻”、“调”字外,湛江地区还有洞(峒、垌)、六(禄、菉)、垉(宝、保)、罗、湳(南)、良、潭(谭)、大、濑、垅、茂、迈、盈、云、万、曼、班、番、边、板等字的地名,它们也是保存至今的古壮语地名。这些地名的含义,不能照汉语通常解释,只有弄清以上那些字的意义,又知道了壮语的倒装语序,才有可能了解这些地名的含义。

古越语是一门很简陋的语音,大多只有音传而无文字。后来能写人汉字的地名,都是汉人音译的,而且古越语的词汇很有限,连取地名都会出现多次重名的情况。这跟满清一样,占据中原后,原来的满语能表达的太少,因此所有满人(包括皇帝)都必须学习汉语。慢慢地,满语就弱化了,甚至淘汰了,古越语更是如此。

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地名中可以感觉到,古越人的生活环境很糟糕。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来到一片空地、坡地、林地、海边或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开荒拓土,创造家园。人类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真的很不容易!

关于湛江以“调”字开头的地名,本文还有哪些没说到?关于湛江古壮语地名,你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