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前不久,各大平台掀起了一股致敬18岁的怀旧风,一时间各种18岁的照片充斥着微博、朋友圈,有的让人捧腹,也有的令人泪目……青春岁月似水流年,转眼间我们“90后”一代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有人无不自嘲地慨叹:“90后”过气了。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90后”开始注重养生,事事随大流,开始对什么事都一副云淡风轻甚至消极避世的态度,习惯被“00后”、“10后”们叫叔叔、阿姨,甚至“老大爷”、“老奶奶”……事实上,这是这些“90后”们对时光飞逝的无奈迷茫,遇到挫折就“佛系”一下,谈起初心梦想唯有嗟叹乃至妥协,还自我消解曰“这是成熟稳重的表现”。在我看来,这不失为一种“丧文化”!我们青年人,尤其是我们军校学员,当以此为戒!

拒绝佛系青年的素材(拒绝佛系的青春)(1)

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对青年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其在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形成的三观和个人主观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能在今天成为我党的核心、人民的伟大领袖,同样与他极不平凡的青年岁月直接相关。

拒绝佛系青年的素材(拒绝佛系的青春)(2)

1972年插队期间回京探亲。

1969年,15岁的下乡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知青岁月。梁家河山大沟深,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饮食、生活条件更不消说,“那种条件下能吃到一口酸菜,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了”。除了物质上的缺乏,在城市里长大的知青们还要面对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体力劳累,甚至还要忍受由于不卫生而招致的虱子跳蚤,身上经常起脓包。作为当年“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受的委屈、吃的苦头比其他人更甚。

体累易挨,心苦难言。据《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所记,“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同志受迫害、挨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近平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这样一来,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对于来说,比之体力上和生活上受的苦,他精神上所受到的压抑和痛苦更大。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抑郁消沉。相反,他奋力崛起于逆境之中,朝着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出发了。

拒绝佛系青年的素材(拒绝佛系的青春)(3)

(左二)等知青上山下乡(摄于1973年)。

“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到1975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余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而插队的梁家河,到了1974年10月份只剩下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冷冷清清,而他不急不躁,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完全是一副“铆足劲扎根干”的心态。我们所有当代青年人,特别是我们新时代的“四有”革命军人,就应该学习这种坚韧不拔、立志高远的精神境界;这种坚定信念、力克万难的生活态度;这种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的人生追求,而不是毫无朝气,青年的岁数却有着中年的身体、老年的心态,还自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正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的磨练,使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动当地干部群众,打井筑坝,办缝纫社、铁业社,开磨坊……他曾带着乡亲们光脚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搞科学种田,使粮食增产60%;他还曾创建陕西首个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问题的第一村。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只要是有可能办到的,他都不遗余力、踏踏实实去干,一点一点干出了成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梁家河,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苦干实干之路,一直到如今成为我们国家的最高领袖。

逆境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就是一位从逆境中崛起的人,因为他始终怀着高远志向,时刻保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现在看来,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所经历的艰苦磨砺,恰恰是当年15岁的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党、国家和人民,读懂人生理想与信仰的重要起点。从15岁初来乍到,到后来的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我们可以看到,彼时的身处逆境而不以为苦,反而扎根基层,时刻不忘自己一颗初心。22岁离开这里时,他已经有了坚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充满信心。他的18岁,是在艰苦逆境中留下来苦干实干的18岁;是在人生十字路口坚定对党信仰的18岁;是在最好年华里选择笃定初心、矢志不渝的18岁!

拒绝佛系青年的素材(拒绝佛系的青春)(4)

1975年(前排中)离开梁家河,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

拒绝佛系青年的素材(拒绝佛系的青春)(5)

我们身为军校学员,吃的苦比大多数同龄人可能要多一些,然而跟那一代人比,我们叫苦叫累就显得太“矫情”了。我们正当青春年华,应当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应当是大海上翱翔的海燕,乘风破浪,不畏艰险!拒绝“佛系”的青春,就是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就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拒绝佛系青年的素材(拒绝佛系的青春)(6)

前几天在中央军委2018年度开训动员大会上的训令,瞬间点燃了我们的热血与激情。作为军校学员,新时代的中国军人,我们要时常扪心自问:有没有扛起改革强军大旗的决心?有没有担起强军伟业重任的勇气?我们也可以这么畅想:2035年我们的军队是什么样子,本世纪中叶我们的军队又会成为什么样子?不管怎么说,我们青年一代,应当为生在这个伟大时代、所将见证的国家巨变而感到骄傲,更为自己有幸成为为这一伟大事业保驾护航的人民军队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想到这里,你还会想着度过一个“佛系”的青春吗?

拒绝佛系青年的素材(拒绝佛系的青春)(7)

亲爱的战友,对于我们来说,军校就是我们的“梁家河”,是我们的“大熔炉”、大课堂。所以,扔掉那套“养生秘方”吧,年轻小伙的身子骨经得起“折腾”,就是要虎虎生风,斗志昂扬;撇开那套“佛系”处事原则吧,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你难道还能云淡风轻、浑不着意?2013年“五四”青年节,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将有限的青春投身于改革强军的征程,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将个人命运融入到伟大的中国梦中去。多少年后,回忆起自己的18岁,你可以自豪地说:“我18岁时毅然选择从军报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我一生都感到光荣!”今天,我们要向看齐,拒绝“佛系”,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青春的名义,向着目标、向着梦想而出发!

拒绝佛系青年的素材(拒绝佛系的青春)(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