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东北与阳泉市相连,西南与吕梁市接壤,总面积16391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36.56万人。

晋中市都有哪些县区(两区八县一市的晋中)(1)

晋中已形成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等一批全省旅游精品;晋中工业起步较早,工业基础条件良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晋中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晋商文化的摇篮。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全境属中书省之太原路、平阳路。其中,榆次、太谷、祁县、寿阳4县属太原路直辖,平遥、介休2县属太原路之汾州管辖;乐平县属太原路之平定州;辽州领辽山、榆社(至元三至六年并入辽山)、和顺、仪城(至元三年并入和顺)4县,归平阳路直辖;灵石、小灵石(元初从灵石县析置,治冷泉关,至元二年省入介休县)县属平阳路之霍州。大德九年(1305年),太原路改冀宁路,平阳路改晋宁路,境内州县隶属不变。

明代行布政使司(省)、府(州)、县三级制。全境属山西布政使司。境内设辽州直隶州和10县。辽州(洪武九年辽山县并入)领榆社、和顺2县;其余县属太原府、汾州府和平阳府。其中,榆次、太谷、祁县、寿阳4县直属太原府,乐平县属太原府之平定州,平遥、介休、灵石县属汾州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灵石县改属平阳府。

清袭明制,仍设省、府(州)、县(散州)三级。全境归山西省属太原府、汾州府和辽州、平定州、霍州3个直隶州。境内置辽州1州和10县。辽州领榆社、和顺2县;其余榆次、太谷、祁县3县属太原府(3县与太原府还领属的徐沟、交城、文水、阳曲、岚县、兴县、岢岚州等共10县,俗称“府十县”);平遥、介休2县属汾州府(2县与汾州府另外所领的汾阳、孝义、石楼、临县、宁乡、永宁州共8县,俗称“汾八县”);寿阳、乐平2县属平定州(辽州、平定州所辖4县,俗称“东四处”);灵石县属霍州。嘉庆元年(1796年),乐平县降为乡,仍属平定州。至此,境内设1州9县。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府级建置,改州为县。辽州改为辽县,乐平复置县。境内设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寿阳、乐平、和顺、辽县、榆社11县,直属于山西省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省下设道,由道辖县。境内除灵石县属河东道(治今运城市)外,其余10县皆归冀宁道(治今阳曲县)辖。民国三年(1914年)4月17日,因与江西省乐平县同名,经内务部协议,乐平改名昔阳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废除道制,各县直属于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为华北区,太行区改归华北区管辖,各县隶属不变。同年7月21日,晋中全境解放,被分隔的寿阳、榆次、太谷、祁县、灵石县陆续恢复为原建置。8月,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设立晋中区,成立晋中行政公署(驻榆次县尚村,后迁田村),下设3个专区,置专员公署。境内设置第三专区,专署驻太谷县,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5县及平遥市(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设);寿阳县属第一专区。另外,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县仍属太行区第二专区,灵石县属太岳区第一专区。

1955年2月榆次区专员公署又改称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榆次专区改名晋中专区,设立山西省晋中专员公署,仍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同时调整行政区,晋中专区辖7县2市,即阳泉市(昔阳、盂县并入)、榆次市(寿阳并入)、太谷县(祁县并入)、汾阳县(交城、文水县并入)、介休县(灵石、孝义县并入)、离石县(中阳、离山县合并)、和顺县(左权县并入)、平遥县和临县。1959年6月至1961年5月,各县陆续分设,恢复原建置。1968年9月,设立晋中地区,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平定、盂县、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中阳、临县、离石20县。1971年4月,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中阳、临县、离石7县划归新设立的吕梁地区。

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仍为省政府派出机构,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平定、盂县13县和榆次市。1983年7月,平定、盂县归属阳泉市辖,榆次市、县合并为榆次市。1992年2月,介休县改设介休市。1996年1月设立省级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隶属晋中地区管辖。1999年9月24日,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榆次市改设榆次区。2019年12月9日,晋中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太谷县,设立晋中市太谷区。

截至2019年12月,晋中市下辖2个市辖区(榆次区、太谷区),8个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代管1个县级市(介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