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955年建校,历经技校、中专、大专、本科办学,1958年以来一直由山西省电力局直管,90年代曾隶属于国家电力部,2000年改制归属山西省政府,2014年6月并入山西大学。

图片

一、艰苦创校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便被国家规划为重工业城市建设,鉴于太原东、西山拥有较为可观的煤贮藏量,1953年即开始在太原汾河西岸建设用煤燃烧发电的太原第一热电厂,为给一电厂乃至全国各地陆续上马在建火电厂培养技工,1955年初国家燃料工业部即在太原西山脚下,一电厂之东,晋阳湖之南,选址筹办太原电力技工学校。

电校创办初期,从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分配来一批相关专业毕业生任教,从电力企业一线抽调了一批相关专业6级以上技工任实习教师,他们与建筑工人同住工棚,共筑教室、实验室,于1956年初,即在全国各地招收了516名初中生,入学开课。之后的十几年中,学校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在技校、中专、大专多种办学层次中转换,其间经历了两次停学(1961年困难时期、1966年文革时期),至1970年停办,校址成为山西农电修造厂,教工即厂里职工。

图片

二、二次建校

1972年,正值文革中后期,全国各行各业形势悄然发生变化,各类学校相继复学。电力行业也不例外,仅三晋大地从北到南,大同、神头、太原、娘子关、侯马、霍州等在运行的火力发电厂多座,输电线路跨过高山河流架设,将发电、供电、用电联成网络,电力系统生产、运营、管理需要专业人才。于是山西省电力局投资,购得太原东山脚下原无线电广播器材厂旧址,电力学校应运重生,掛牌为山西省电力学校,当年即招收了150名工农兵中专学员,入学开课。

学校南临太原火车站(迎泽大街东),至90年代初,先后几次征用周围土地,校园占地达250亩,地形高低差运用坡道、台阶、挡土墙、阶梯教室、绿化等设计,将各类建筑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跨入21世纪后,校园占地面积没有扩大,然在小巧玲珑热血沸腾的校园里,却从未停止建设的步伐。期间建起了第二教学楼(主教学楼)、综合教学楼、实验大楼等,以及与之配套的学生公寓、食堂、浴室、体育场所等,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校容校貌极大提升,堪称东山脚下书声琅琅的美景园。

图片

三、稳中求进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各行各业开始走上新的发展之路,学校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按照一条龙分数线分级从高考中录取学生后,此时已经批准与太原工学院合作,招收了热动专业78名专科学生。1981年经山西省政府批准,与太原工学院合作办学,正式掛牌太原工学院电力分院(太原工业大学电力分校),当年即招收了电、动两个专业86名本科学生。自此,学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校内设有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

在努力向高校迈进的过程中,根据山西省电力局的布署,1984年山西省电力学校摘牌,更名太原电力学校,掛牌太原西山脚下晋阳湖畔50年代电力技工学校旧址,独立办电力中专学历教育。学校则在接收恢复高考后大学毕业生的同时,相继从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太原机械学院(中北大学)、电力企业等单位引进了五、六十年代毕业的老大学生,充实师资队伍。为适应全国电力工业发展对高等工程技术应用人才的需要,1987年底经国家教委批准,太原工业大学电力分校调整为太原电力专科学校(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列入国家高校序列,隶属国家能源部(电力部),仍由山西省电力局直管,开始独立办电力高等学历教育。

图片

四、创专科特色

1988年,学校停招本科生,面向华北、华东、西北地区9省、市、自治区招收专科生。当时设置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火电厂集控运行、火电厂建筑工程、电力工业企业管理五个专业,当年招收了300名学生。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等,均根据国家教委和能源部(电力部)有关精神及要求制定,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讲求针对性、实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密联系电力现场实际。991年,在探索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办学体制中,经山西省电力局批准,成立了太原电力专科学校董事会,董事单位有大同、神头、太原、娘子关、漳泽、霍州等电厂,晋中、阳泉、临汾、运城等地区电业局,以及电力设计院、电建公司等电力企业。在董事会办学模式实践中,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理论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实习场所,双方合作攻克生产现场技术难题,并将最新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同年,由山西省电力局投资,在校内建设的山西电力系统火电模拟中心投入使用,当时安装的首套500MW火电仿真装置,是国内第一套自主设计,采用国产计算机系统,研发制造的火力发电机组全过程仿真装置,控制系统完善,自动化程度高,首批培训学员为神头二电厂锅炉班8名学员,同时接收校内电力、热动、集控专业学生的实习。之后十多年中学校教师联合、自主研发火电、变电仿真机多台,其中一机多模仿真机,于2005年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2年,国家教委启动了全国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与电力部所属沈阳电专等9所高工专一道积极投身全方位的教学建设和改革。1994年,学校电路、电厂锅炉等8门课程通过电力部一类课程复核。至1995年,电厂热能动力、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分别被国家教委遴选为国家高工专第二、第三批专业教学改革试点。1996年,山西省教委实施招生、收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学校与地方院校同步,率先在电力高工专中进行了学分制改革,构筑了一进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少学时多模块的课程组合,以及一整套管理制度和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支撑的学生相对自主的弹性选修课程和选择修业年限,同年荣获电力部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

1992年,学校在自主创办有国内统一刊号《电力学刋》的基础上,与山西省电机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了学术性期刊《电力学报》,1993年取得国际标准刋号,于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鼓励学术探讨,促进科技交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兼顾相关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展示学术成果和推广应用电力科研成果搭建起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自1998年起,《电力学报》连续七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自2006年始,连续四年荣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并誉为核心期刋。

1997年,经过十年的努力,走过一条从课程建设到专业改革再到学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子,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各类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达100%,被国家教委遴选进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行列。

我的母校样子(我的母校)(1)

  五、向本科迈进

2000年,在国家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管理体制中,学校由电力部划转山西省政府,本着“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有关精神,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学校与山西大学联合办学,正式掛牌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当年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招收本科生289名,同时保留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独立建制,自此,学校进入了历史上第二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本科、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办学。

学校在平稳过渡中,积极谋划未来发展,基本思路是:逐步由专科向本科办学转变,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努力建成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

本科教育,仍然坚持突出电力行业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工程与人文素质相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为此,学校把学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力求经过几年努力,组建起相关学科团队,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与传承等有机结合,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电力生产运行管理等应用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2年,学校确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热能与动力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五个重点建设学科,当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山西高校重点扶持学科。至2013年,学校15个本科招生专业已建成12个学科团队,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始终把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逐步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故所取得的多项成果得以在电力企业应用推广,其中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汽温控制系统、高参低值粉煤灰胶结料等科研项目,于2005年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5年,学校在积探索新形式下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中,与山西电力公司等72家电力企业,组建了山西省电力校企联合会(注册社会团体),重新搭建起了学校与电力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平台。

2007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申报硕士点成功,当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名,自此,学校形成了硕本专学历教育并存办学格局。2012年学校与朔州煤矸石电厂建立了首个研究生工作站。

我的母校样子(我的母校)(2)

六、止于六十华诞

学校在划转地方的十四年中,一直致力于特色立身,质量强校,走了一条内涵发展壮大的路。期间曾在太原市及周边区域,丈子头、清徐、榆次、忻州等地考察,意欲扩大学校占地面积,也曾与朔州达成共识合作办学,以期实现未来独立升本。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学校还是困在太原东山脚下的250亩地上,被教育部升本的一条硬性规定,即占地面积须达500亩所卡壳,而无望独立升本。2014年6月,在与山西大学合作办本科教育14年的基础上,经山西省政府、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并入山西大学,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建制撤销。

学校自建校以来,体制更迭,办学形式多样,多年来深受山西电力局重视,在三晋大地北有大同电力技校,中有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南有临汾电力技校中,太原电专的教学软硬件一直处于山西电力教育的龙头。90年代前后,在电力部所属沈阳电专、南京电专、北京电专等九所电力高工专学校中,太原电专的教学质量曾于多次评估中名列前茅。2000年改制归属山西省政府,太原电专的整体办学水平也是处于地方专科学校之首。期间先后与太原工业大学(太原工业大学电力分校)、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工程学院)联合办本科教育累计长达20年,研究生教育7年,还有面向电力行业的成人专科、专升本教育等。然在其专科、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并举,在校生规模高达万人时,却止步于即将来临的60华诞之际。

我的母校样子(我的母校)(3)

  七、师生情深学校曾经所拥有的一切,均与老师和学生多年的努力分不开。特别令人难忘的是2005年10月,各届师生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就在太原东山脚下的校园,共同庆祝建校50周年。山西省国际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张然致贺词,河津电厂厂长田钧代表毕业生感恩母校,同是本校毕业生的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李忱答谢各界友人和历届校友以及全校师生。恢宏的场景,热烈的气氛,相互的问候,共同的祝愿,美好的期待,随着彩球白鸽舞向天空,心灵深处的记忆犹如水流涓涓而出。

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成员有50多人,第一任校长是郭荣昌。历任正职书记有刘世荣、翟文彪、任之勋、薜衍昌、门向东、徐奇、柴建芳、石成基;校长有曹万森、曹志光、李梦龙、朱广禄、谢克明、胡彦军、李忱、鲍善冰。50年代至60年代的领导成员中,有段书林副书记等多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后来大都调离了学校。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领导成员中,有不少人是在解放战争前后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其中部分人在学校站到了最后一班岗,副书记原二鲜、郭保艮、杨耀山和副校长李田定,均是改革开放1984年退居二线后的第一批离休干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有李崇贺副校长等人从教师岗位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多是文革前电动专业毕业的大学生。21世纪初,领导班子新老交替,主力则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其中石生副校长是恢复高考第一批毕业的电专业硕士研究生,领导成员中也多是教授,大都始终没有脱离教学一线。

学校退休教师中刘青藏(高数)、左思梦(制图)、王凌云(思政)、徐庆波(电)、凃仲光(动)等老师都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有的在建校初期就从家乡来到太原,将自己的一生无悔无怨地奉献给了学校。陆立(高数)、郝广庭(英语)、徐芳(马列)、张天孙(动)、张静媛(动)、张丽香(自控)、尹维新(土木)等老师,都是78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其中有的是当年老三届的学生,来校后以无愧于时代的精神,将自己满腔的热血挥洒在了学校。闫晓媛(力学)、焦杏绵(计算机)、靳光斌(计算机)、韩肖宁(电)、巩天真(土木)等老师,都是当年电校留校生,他们饱含着报效母校的情怀,矢志奋斗,用自己火红的青春,为学校增光添彩。还有很多后继的青年硕士、博士生教师,以及各类管理、工勤人员等,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待生如子,默默地为学校付出着。

学校多年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电力行业,其中在山西电力系统就业者居多,多数人已先后成为了电力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不少人陆续走上了领导岗位。笔者当年曾有幸走访山西电力企业,亲眼目睹了毕业生张雅明(大同供电分公司总经)、刘成槐(神头电力检修公司总经理)、谭发(山西电键公司总工)、霍平(漳泽发电公司总经理)、郭前进(漳泽发电公司书记)、朱军(漳山电厂总工)、贾玉君(长治供电局局长)、刘林(临汾供电分公司经理)、曹晓强(临汾供电分公司书记)等现场工作的风釆。现如今仍有毕业生冯培一(晋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柳成亮(晋能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魏绍青(晋能电力集团公司总工)、张明星(晋能电力热力公司总经理)、陈越文(晋能电力嘉节燃气热电分公司总经理)、张福轩(国家电网公司东北分部总经理)、李王斌(同煤电力能源公司总经理)、王先文(中能建山西公司董事长)、秦斌(国电山西洁能公司总经理)、康晓江(山西国际能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培锋(山西省引黄管理局副总工)等在电力企业改制、科技进步、促进山西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的母校样子(我的母校)(4)

  如今,前辈中已有多人带着对学校深厚的感情辞世了,同龄人中也都已是退休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休闲的时光,简单的思维,令人忘记了曾经拥有的许多,但唯独忘不掉的是多年紧紧依恋而今已然不存在的学校。2020年6月,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已有六个年头,思来想去,还是提笔写下此文,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