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教育现状确实非常“卷”,而且是标准的内卷。我作为一名上海的普通家长真的挺无奈的,你说你不去催促自己的孩子卷进去吧,怕将来他过不了好日子埋怨自己,你要是和其他那些家长一样鸡血起来吧,自己又不太认可这种教育方式;移民到国外避开中国教育的围栏力有不逮,俗称“贫贱不能移”;可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日以继夜、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又于心不忍。其实上海目前教育内卷的形成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原因,并非纯粹是教育升学问题那么简单,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一些我的观察和看法,非学术性,纯粹给大家做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1)

教育

我参加高考是1993年,就读的是一家市重点高中,记得老师当时跟我们说:前一年高考录取率将近65%,你们只管放心大胆地考,考出平时的水平本科就稳了!很清楚记得,当年复旦和交大的分数对于我这样中上水准的考生也并非遥不可及,财大、外国语学院、上师大和华师大都是可以轻松过线的,所以总体感觉高考并不是很可怕。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当时一般高中、区重点和市重点差距并不是特别大。我们班当时考进北清复交的一共有八个人(高二分班后全班四十个人),是我们学校当时考得最好的一个班级,但在同区一家区重点里,成绩最好的那个班也有六个,一家普通高中成绩最好的班也有三个。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2)

高考

我们那个时候的高中的学习大多还是靠自己刷题,基本没什么辅导班之类的东西,有的话也是大课,几百个人坐在一个大礼堂里,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开什么会。私人补课更是想都不敢想,因为那不是钱的问题,是人情的问题——老师不愿意去,怕传出去名声不好,就算是认识的家长,也都很小心,搞得和地下工作者一样!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3)

补课

就学习氛围来说,似乎也比现在轻松,因为当时大家都知道考进大学对于今后的择业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为了将来绝大多数人是很努力的。虽然早恋打架争风吃醋之类的风花雪月事件在我们身边也是此起彼伏,但只要没闹出什么乱子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大家总体上还是以学习为重。有趣的是我们班后来有一对还真的结婚了,婚礼那天班主任被请到场还被大家起哄上了台,拿过话筒的第一句话就是:当年我很矛盾,究竟是该做月老还是做法海,最后决定,还是做个冷眼旁观的冷子兴吧……台下皆哄笑!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4)

婚礼

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我的感受完全改变了!

在进入大学之前,上海的学生接触的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因为学籍的关系,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是上海人,即使有时候会出现几个插班生或者走读生,因为他们不能参加上海的中考和高考,大部分都不会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但是大学是不一样的,一大半的同学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而且因为外地高考竞争极为激烈,能来上海上大学的他们堪称都是人精!更让人冒冷汗的是,这些人在高中激烈竞争的惯性在进入大学之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在起着作用!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5)

大学

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很明显发现了上海同学和外地同学很大的不同。上海同学的恋爱率高达八成,外地同学的恋爱率不足两成,而且男生基本都不谈恋爱。上海同学假期基本不打工,都在外地旅游,外地同学假期不回家,几乎不都在打工;学习上更是天差地别,我们班九成以上的上海同学都是在混毕业,论文基本靠抄书和拼凑,可是我们班的几个外地同学是真的踩着自行车出去做调研,回来后自己写调查报告,然后几万字的论文都是自己的创作。记得我们导师当时有一几句给我们的结语非常贴切:有的人是在做学问,有的人是在混文凭!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6)

文凭

写到这里,有读者要说了:你跑题了!说了半天还没说到现在上海教育内卷的原因!别急,因为正是我的这些外地同学,他们有意无意促成了上海目前的教育内卷!

在中国,大部分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认识都停留在一句口号而已!但对于我的那些外地同学来说,却是一个鲜活的现实!在进入社会之前,他们通过高考走出了原来的小城市进入上海的大学,而也正是因为留在了上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幸运地吃到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波社会红利,目前,他们几乎所有人都完成了阶层的跨越,过上了比留在家乡的那些人好上不知多少倍的富足生活,试问,这样的人如果教育自己的子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毫无疑问,当然是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必须卷起来!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7)

知识改变命运

比这个逻辑更可怕的是,他们不但有卷的动力,还知道怎么去卷!读者中如果有家长的不妨调查一下自己孩子班级中的最优生,会发现基本都来自于新上海人家庭,这种家庭的特征就是父母中至少有一人为名校毕业,高端人才,上海读的大学或者被上海引进。而这些最优生可能还会比同龄人心智上更早熟一些,更明白读书对于自己和自己家庭的重要性。这里举个例子吧,我有一个同事老家在西北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前年年带老婆孩子回家过年,但是孩子八九岁开始就不愿意跟他回老家过年了。现在他儿子学习成绩全校拔尖,据说就是因为这辈子不想再回去了!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8)

西北

上海教育内卷的最终目的是名牌大学,那么名牌大学真的那么重要吗?以我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而言,我觉得对于外地考到上海的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即使在一般人的人际关系里,同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很多人存在成为你紧密关系人的可能,而大学同学由于和你所学的都是同一学科,大部分还会成为你今后事业上的伙伴,所以这个圈子很可能是新上海人在上海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圈子,因为在上海他们几乎没有可能会拥有亲戚圈子、朋友圈子和大学以前的同学圈子,很有可能他们那些大学的同学,就是在上海陪伴他们最久的人!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9)

大学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们一定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复旦和交大为两个中心,以同济、财大、华师大、上外、上大、上师范为几个基本点来确定自己高考的目标,我甚至碰到过几个家长除了北清复交其他概不考虑的情况。其实仔细想想真的没错,因为这些新上海人家长自己都很难说在上海站稳了脚跟(虽然都落户上海而且在上海拥有房产,但确实经不起大的风浪),他们可以为自己子女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而在这些有限的事里,为子女的学业铺平道路恐怕是最为长远得利的!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10)

高考

其实教育内卷和上海三甲医院的排长队是一个概念,说到底大家争夺的都是那些可以通过正常手段得到的社会资源。打个比方说吧,三十年之前从外地赶到上海看病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当时上海的三甲医院资源只属于上海人,但是今时今日在经济、交通和国民意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来上海三甲医院看病就很常见了。可三甲医院每天的专家门诊号就那么几个,故而大家就只能天还没亮就去排队抢。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11)

上海医院常态

而排队抢号是一种大部分人都可以做且不需要什么苛刻条件的事情,高考的性质其实也差不多,只需要努力加上中等偏上的智商就可以做到过线。另外,上海的社会公平性远比中国其他地方做得更好——以上这些是新上海人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在学习上内卷的全部原因:有公平的环境和公平的程序确保自己的子女在没有其他BUFF加持下获得社会顶级的高等教育资源(名牌大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激动地要去卷呢?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12)

高考

行文至此,不难看出上海教育内卷的主因,毫无疑问是之前几十年相对封闭的社会资源被逐渐打开的结果,这种社会资源其实不止是教育资源,还包括了医疗资源、户籍资源等一系列其他资源。现在上海教育内卷的情况在相当长时间里是难以改变的,这一情况在北京基本也是一样的,因为京沪两地的顶级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存在可替代性,更不要说大学毕业后在京沪扎根的就业前景了!

全国最失败的六大教育(上海奇卷无比的教育现状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13)

复旦

写到这里,不禁一声叹息,确实觉得挺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因为目前的情况,作为父亲的我无能为力,只能逼你前行……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