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一個五緣灣 半部嘉禾史》,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召公解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召公解密(003期南陳考02)

召公解密

節選自《一個五緣灣 半部嘉禾史》

故奉義郎歙州婺源縣令陳公墓志銘並序。

鄉貢進士歐陽偃撰。

由於我沒有看到繁體字原碑,只能照抄網文

有唐,大中九年(855年),歲在乙亥四月二十四日。潁川陳公終於泉州清源郡嘉禾裏之私第,年七十有五。嗚呼,曰,(古)稀之年(70歲後稱古稀)雖已過矣,五等之名亦已尊矣。上德高義。盍其永歟。哀哉!公諱元通,清源同安人也。

註解:這里的故,為何不寫唐故,這里的有唐,為何用有,而不是唐大中九年。不解。由於接觸墓誌較少,僅為提出問題。

曾祖丞,撫州司馬。祖喜,蜀州別駕。父仲瑀,番禺縣丞。公則番禺之長子。生高陽許氏,寬厚和雅,指規人間,代之器也。豐其產,繼為豪室。而行諸禮教,人稱名家。

註解:這的曾祖,丞,我提出一個不同於目前研究方向的觀點,那就是來源於閩南語的音譯。閩南語的諧音為 xing 或者 sing ,翻譯過來的音譯就是陳夷行。而這種音譯是唐宋就有的,還是具有廈門島的地方特色。因為這種地方特色在明代的一些族譜里,特別盛行。主要還是文化水平低的表現。

這墓誌明代初年修繕的是唐代,又或者北宋初年補的?如果是明代修繕的,為何後代不知道是陳元通夫婦墓誌,還寫的是陳熹墓。如果是唐宋既有的墓誌,那就表明在唐宋之際,廈門島的文化就是閩南語和漢語夾在在一起過渡使用。這對古人社會習俗的研究具有非常廣義的價值。

另外,撫州司馬,所謂的撫州在今天的江西境內,這撫州司馬把很多文史老師難住了,在這里我也提出一個偏離主流的觀點。那就是所謂的撫州其實就是福州。因為閩南人的口音,對福和撫的發音確實很難掌握。他們都是發出Fu的音,閩語地區的發音和語調差距還是很明顯的。fu和hu 都容易讓人弄錯。

那麼,我們來解析這個,就是曾祖是行,祖喜,這里的世代就錯了,所以我搞不清楚這塊碑文是否為宋元時期的復刻。因為,熹又是終身不仕,又是當蜀州別駕。它本身就矛盾了。而擔任陵州別駕的又是陳嘉父子。陳熹是陳嘉的弟弟,出自陳夷行系。陳嘉陳熹的父親是陳夷行的繼子,陳夷實的第三個兒子,陳翿,也叫做陳陶,翿和陶閩南語音譯都是do2 ,所以在江浙地區和福建地區雖然書寫不同,實為同一人。

如果墓誌準確的話,那麼它其實想表達的是 曾祖 陳夷則,福州司馬,這個較為可信。陳夷則有散職,後面的陳氏族譜考會講到。那麼祖就不是熹,而是陳儔,也就是陳僖。這樣理解,這塊墓誌就通了。 這里錯接到陳夷行和陳嘉身上,實在怪異。關鍵是,陳嘉父子,一個當陵州刺史,一個當陵州別駕的時候,距離這塊墓誌應有的年代相近。不應該搞錯世代。

唐時候的陵州,大致在今日的仁壽縣一帶,唐時候的蜀州大致在今日的茂縣,在成都的一南一北。而翻閱了各處的陳氏族譜,均沒有記載為蜀州別駕一職的陳氏族人的資料。費解。

其姻有戚有仕者,亦累至郡縣(陳夷行,陳夷實,兄弟仕途官至節度使,郡守職位。陳夷實為家譜載未可信,陳夷行載於新唐書,可信。)。公始不求試,不噪進,乃為常調。釋褐自餘幹,南昌兩尉,轉歙州司兵參軍,遷婺源縣令。累任得清平之稱。而婺人多儸其寇,疊政病,不能獲。公用良籌密思,無所遺黨。既以能聞於廉使,扔加字()之術,多會於詔。乃書山下,考申其有司。有司褒其能,不黜其較將。罷秩還鄉,至止之後得疾,不越月而終焉。

(歙州一般指徽州。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為浙江省最早雛形唐末兩浙道的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後安徽之“徽”的命名來源。婺源為江西上饒市屬。)

嗚呼,器有餘而未至(通閩南話zhi ,志),祿有待而壽俄終,良可悲哉!先娶汝南周氏,則前登太常弟(有說第)女,不幸早世(閩南話的世發音有SI和SE,SE多見於世界,SI為死之意,又叫做過生為世。例如:閩南語詛咒人的去死,來源就是古漢語的去世 ku si 所以這裏的世是閩南語的諧音,漢語就是逝)。

有男不育,唯女二人。長適許氏,次曾氏。後娶汪氏以繼其室。有男子二人,長曰肇(可能為皋,閩南語發音是diao,giao ,與gao 發音相近),次曰皋gao,女子三人,皆稚年,相次而克承名教。丁喪合禮,明年秋八月一日,蔔葬於所居之裏,祔其先塋。禮也,或以重泉之下,用志其德,其孤乃號以請之。

其渤海歐陽偃,實(識)公之丈人(仗義之人)也,於是哀為銘焉,冀(期望)彰(顯揚)公之德,於丘陵傾圮之後,其詞雲,稟器蘊能,為其之稱。懷才抱德,伊(倚)人是則。為政立名(利民),於(與)時作程。位(未)思稱(親)實(失?),壽俄已畢。吞恨者多,傷之如何。哀哉!(此段極有可能後人所添加)

談談這篇吧,說它有問題,很多代入閩語的組織語言方式令人費解,說它沒問題,又看不出毛病。那麼了解一下撰寫者歐陽偃,時在泉郡鄉貢中是為名家。

● 鄉貢進士 歐陽偃

歐陽偃生平史跡,福建泉州開元寺保存著紀年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經幢為鄉貢進士歐陽偃及沙門文中共書。經幢有篇序文,敘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的書寫和鐫字人。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書寫人落款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唐大中八年(845年)秋。唐朝泉州被譽為“泉南佛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是盧准等三人募緣 拾二千文給樹立的,《閩中金石略》認為“一石而兩人合書,亦為創見”。

考古新發現:東南早報2007年11曰21號訊,記者林福龍十年前發現的一方《摩崖木龍石刻》,經過將近十年的考證,多方探尋。終於“塵埃落定”。確定這方迄今為止泉州地區發現的最早磨牙木龍石刻的真正作者是晚唐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這是記者昨天從清源山管委會獲悉的。

根據史料記載,唐會昌四年(西元844年),泉州刺史蘇球於清源山彌陀岩下方發現“木龍”(一種天然的樹根雕刻,因狀似飛龍而稱呼之“木龍”)奇觀。作木龍讚,築木龍室。並與進士陳嘏等刻石紀念,其他因名木龍岩。

石刻殘留碑文如下,郡人 球仁澤,徐永明,嘏錫之,載德積,大方,景子明,鄉貢進士,歐陽(偃)。該負責人稱,木龍石刻於1998年被重新發現,為清源山景區現存最早摩崖石刻,而九日山祈風石刻基本上都是宋朝的,也可以說這是泉州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

因創作年代久遠,距今為止1000多年,風吹日曬,部分石刻內容已辨認不清,尤其是石刻落款的最後一個字,在2007年11曰,一詞偶然的機會,該負責人從開元寺保存的一件唐代文物獲得靈感,破譯出石刻落款最後一個字。

經幢的書寫人中“鄉貢進士歐陽偃”,而“鄉貢進士歐陽偃”可補《泉州府志》和《晉江縣志》之遺。綜合以往的各類考證,最終確認木龍石刻的作者就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

由此可知,此歐陽偃乃是飽學之士,而文中多處的 閩南語發音,非常不符合歐陽偃的身份和學識。極有可能部分的墓誌銘確實是由歐陽偃所撰,但是是用口述的方式念出來的,工匠只能依據口述刻碑。

這裏有個啟發,泉郡,清源郡是唐代的泉州的行政區域,在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改名清源郡。而在石刻簡稱泉郡,而不是清源郡。由此可見,泉州清源郡。是通用的寫法,就算聽起來像廈門鷺島或者廈門禾山一樣。也屬於合理的範圍內。

我們談談《故奉義郎歙州婺源縣令陳公墓志銘並序》,不合理的地方。

曾祖,丞,在閩南語禾山腔,也就是廈島(廈島非廈門城)本土音為sing 行,這丞另有所指,還是這個sing確實就是陳夷行。陳夷行844年卒, 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這里如果是唐代時的墓誌,那麼理應不會搞錯。所以文中的有唐一詞才令人在意。

另外撫州和福州到底是哪個,口述念出來的,寫錯很正常。但,從陳夷則,陳夷錫,陳夷實,陳夷行的生活軌跡上看,兄弟四人皆有在福州任職的經歷,而不管781年或者788年是誰入廈禾島,也不可能是陳翿的兒子陳熹。所以,可以比較明確的把福州作為優先選項。

祖僖或熹或者喜,原墓誌里的繁體字究竟是哪個,因為無法看到原來的拓本,所以也無從判斷。

從並序可以看出,陳元通家豐其產,繼為豪室,也算是嘉禾裏的名家,有錢人。汪夫人墓的陪葬也可以說明一切。那麼表示其先在嘉禾里經營久矣。加上陳夷則系和陳夷行系存在年齡差距。所以理論上陳元通墓誌指的是陳夷則家族。但是為何不提陳夷行,陳夷行可是受封過河中節度使,宰相等重要職位。兩個家族是否有不和。

陳元通當官期滿,回到廈門島後,不超一個月就去世了。在這段之前,碑文寫的很不錯,用詞用句有水準。

從嗚呼開始,寫法就變了,錯別字很多。先是 器有餘而未至(通閩南話zhi ,志),則前登太常弟(有說第)女,不幸早世(閩南話的世發音有SI和SE,SE多見於世界,SI為死之意,又叫做過生為過世。現代漢語為逝,過世為逝)。有男不育(想要表達什麼,無後還是?可以用更為嫻熟的表達吧。)唯女二人。元通過世之前都嫁出去了,嫁給了許氏和曾氏。

後娶汪氏以繼其室,有男子二人,女子三人,都還年幼,那麼也就是說陳肇和陳皋如果有其人,出生卒年應該後推。結合其母汪氏41而寡,如20歲嫁給陳元通,那麼此二人應該出生於835年後。那麼年幼假設未滿16歲,那麼再扣去四年。應該生於840年前後。這個消息很重要。

祔其先塋,這四個字,說明陳元通的長輩也可能葬在馬山附近。仲瑀墓在哪裏,最近的是國際山莊後的 虎頭山,可是再往北可就是薛瑜墓了,同是發音為yu。

陳夷則和陳儔墓在烏石浦是後人所立,還是本就在烏石浦,族譜記載的為烏石浦附近是沒問題。那為何祔其先塋的陳元通葬在了馬山原。希望有朝一日陳夷則和陳儔墓的挖掘保護,能讓謎團解開。這一段可能說明,要麼陳元通墓遷墳過,要麼就是其長輩也葬附近。

後面幾句就是埋在土裏,用墓誌銘記錄他的功德,他的老婆孩子號號大哭的請他的屍骨下葬的意思。幹嘛不寫,銘志其德,族喪號請之。看著也沒那麼費勁。只能說寫的人水準不行。我懷疑是後人寫的,非歐陽偃之筆。

其渤海歐陽偃,正常撰寫人會寫 吾渤海歐陽偃,為什麼用其這個第三人稱。實(賞識)公之丈人(仗義之人)也。

陳元通墓誌沒有記載有歐陽夫人,應該是 識陳公之仗義之人也,因為後面有兩個字。 於是!!!

這兩個字很關鍵,他歐陽偃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是丈人嗎? 是丈人寫的墓誌銘需要解釋成這樣嗎?是丈人寫的墓誌銘既然沒有寫自己女兒,這本就不正常。

所以這里並不是老丈人之意,是因為陳氏家族在閩的影響力很大,有功德,所以歐陽偃聽說了,很敬佩,很賞識。其詞雲(指的歐陽偃,為什麼自己稱自己為其,所以只能猜測為後來寫的人稱呼歐陽偃為其。)

稟器蘊能,為其之稱。懷才抱德,伊(倚)人是則。為政立名(利民),於(與)時作程(章程)。位(未)思稱實,壽俄已畢。吞恨者多,傷之如何。哀哉!

意思就是說,陳公被人稱作是代之器也,大概就是天之驕子有才能的意思,陳元通倒也名副其實。享譽嘉禾裏是沒問題的。有才有德,用人講原則。這個為政立名,又是典型的閩南語用法,這種出現情況的在明末清初時期的較為多見。自古聽說為政利民,講法較為得體,也沒見過哪個家族直接說 為政立名,格局小了還會被文人恥笑。

自古便有當政者,功不虛成,名不偽立之說。一個有郡望的人,直接對著大家說,我當官就是為了揚名立萬,而不是為人民服務的,確實在文官上不多啊, 多見於開疆拓土的武將。利民和立名,閩南話發音一樣

與時作程,講的應該是法度,章程,與時俱進的意思。主要是說他在當縣令的時候,公用良籌密思,無所遺黨。既以能聞於廉使,扔加字()之術,多會於詔。乃書山下,考申其有司。有司褒其能,不黜其較將。沒想到,在官期間,還沒實現抱負,就壽命到了頭。感到遺憾的人很多,感傷又能如何。

前後文文章的表達水平差異很大,並且怪怪的,極有可能是後人重新刻碑文,將歐陽偃撰刻的墓誌銘作為前序,然後再補後序。又或者歐陽偃就沒給他寫過墓志銘,而是後人假借歐陽偃之名,重新給陳元通刻碑的時候,將這個當做聽說寫了進去。

有老師提出泉州清源郡嘉禾裏,同時用泉州 清源郡是沒必要的,也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覺得問題不大,畢竟,現在叫泉州,以前叫做清源郡,而福州以前叫做泉州。為了怕後世誤會,直接將泉州清源郡寫的清楚,也沒太大關係。

還有一種可能,泉州節制漳州和莆田的時期立碑,那麼我們尋找碑文的範圍就縮小到這個時期,比如納土北宋的陳洪進,當時雖然稱為泉州,但是擔任清源軍節度使。這個時間是北宋初年。後人所說的泉郡,應該就是泉州清源郡的全稱。舉個例子,廈門禾山,廈門不同時期指代不同,明末和清朝民國,指的都是廈門本島上的中左衛所所在附近的下門港,解放後併入海滄,同安等地區,廈門又指廈門全市。而禾山,最初指的也是廈門本島,後來指的是除了中左衛所之外的廈門島全境,全名是同安縣嘉禾裏,簡稱禾島(銀霞篇詳解)。

也就是廈門城以外的廈門島的其餘部分,由於廈門城一直擴大管轄範圍,而禾山也漸漸的變成了新移民口耳相傳中的郊區小山場。(阪尾篇,銀霞篇,後詳解)

再後來,山場音,就是對禾山原住民的一種蔑稱,意思是指你郊區來的,究根究底,就是因為廈島居民留下來的原住民人群中,當年郊區人群窮苦,文化又不高。乃至於清朝移民來的人,也搞不清楚禾山原來的意思。只有明代中期以前,移居廈門島的古老氏族才明白禾山原意。可惜的是他們沒有發言權,飽受兵亂後文化沒有傳承下來。 以至於廈門島很多氏族的族譜,會寫 廈門禾山。它就是廈門島禾山的意思,而翻譯過來就是 廈島,禾島。一樣重複了。

在這里,我僅提出我的看法,不代表認同論點,也期待對南陳歷史有研究的各界人士指正,下一篇,我們探討汪夫人墓志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