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5 19:25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高婷婷

前段时间,朱子岩钉秤工匠创作室在五金城二期开业。这座创作室的主人叫朱子岩,是一位钉了50多年秤的老工匠。

走进朱子岩钉秤工匠创作室,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杆长达3.48米,自重30多公斤的巨秤。其中一杆在2015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秤”,荣获“中华第一秤”的称号。曾有上海商人出价288万想买下这杆大秤,被朱子岩拒绝了。“坚持钉秤,是为了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关注秤文化,是我作为秤匠的使命和职责。”朱子岩说。

古代制作杆秤如何校准(朱子岩钉秤五十年)(1)

坚持钉秤50年 改进传统木杆秤工艺

“五金工匠走四方,祖祖辈辈不离康。”工匠朱子岩的前半生,正是永康五金史的缩影。朱子岩祖上三代钉秤,14岁起,他跟随父亲挑行当走南闯北,风餐露宿,靠着一手钉秤的手艺,一锤一镐敲出了温饱的生活。

做秤,是件费时费心的纯手工技术活。朱子岩说,一杆秤的制作,要经过刨秤杆、打磨、组装秤钮、校秤、钉秤星、上色等数十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案秤、电子秤的兴起,传统木杆秤逐渐被市场淘汰。眼见做秤的手艺人越来越少,朱子岩心里十分难受。“木杆秤比电子秤麻烦,用的人少,是事实。”他说,“但是除了称量的用途外,木杆秤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凝聚了一代代五金工匠的智慧和心血,不应当在我们这代人手中落没。”

抱着这样的理想,朱子岩另辟蹊径,改进秤的材料、工艺。他用珍贵的小叶紫檀替代木头,制作秤杆,铝丝、铜丝的秤星,也被他换成了熠熠生辉的金丝、银丝。朴素的木杆秤,经过他手,铸造成了精巧的工艺品

朱子岩端起一杆精致的小秤,为记者分析道:“我们常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在古代是祥瑞的化身。你看这秤有龙头龙尾,总共铸造了十三条龙。秤星是纯铜葫芦,上面雕有‘称心如意’四个字。” 此外,朱子岩还会在秤杆上设计八仙过海、龙凤呈祥、聚宝盆等祥瑞图案,赋予秤传统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

2015年,朱子岩耗费了6个月时间,闭门造“秤”,打造了一杆3.48米长,称重1000公斤的木杆秤,荣获“中华第一秤”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荣誉,引起了人们对秤文化的关注,这让朱子岩感到分外自豪。

从爱好到责任 他坚守木杆秤的传承

如今的朱子岩,集金华市非遗传承人、首届十大“永康匠人”、“八婺工匠”等诸多荣誉于一身,但他心里依然有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不曾落下,那就是木杆秤的传承。

前段时间,朱子岩应邀参加了市劳动局举办的“百工比武”大赛,与他一道参加比赛的仅有不到20名工匠,而且全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这幅光景令他唏嘘不已。

朱子岩乐于教人,只要是愿意学钉秤的,他都无私传授。他曾有过徒弟数十人,部分改行,部分年事已高,现在坚持下来的,竟是一个也没有了。“年轻人都说这门手艺没有出路,没耐心学。”朱子岩苦笑着说,“但我一定要将它传承下去,不然对不起这门手艺。”

50多年与秤为伴,钉秤对于朱子岩,早已从营生变成了爱好,现在俨然成为了一种责任。让朱子岩感到欣慰的是,二儿子朱海浪近几年回到故乡,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火把。 “钉秤作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朱海浪说,“现在日子变好了,我们应该反过来挖掘历史文化,用现代的方式传承非遗,扩大影响力。”

钉秤作为永康五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永康人的生活中。据了解,永康钉秤技艺发源于清代永康古山镇金江龙村、墁塘村一带。在全国各地都有“立夏称人”的风俗,据说这天孩子大人称了体重,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健健康康。

朱子岩说,做秤的工匠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德行,做公平秤,不做亏心秤。在这“斤斤计较”之间,秤匠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坚守。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信念,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