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进注:近日,因俄乌冲突,能源问题几乎每天刷屏,各类分析更是众说纷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好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划,和庞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战》(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结论点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对能源的利用。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却使得当代能源危机成为一个伪命题”……现在看来毫不过时,那就从07月06日开始,特选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宇宙科技崛起章节目录(能源超限战连载81)(1)

能源、环境和人口

(接上)克林顿政府从一开始就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因国会否决,在两个任期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都未有实质性行动。

小布什就任总统以来,一直不相信全球暖化的科学性,认为在京都商定的措施会损害美国经济,甚至将环境保护主义视为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者的新动向。他以为气候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最理智的方法不是试图改变它,而是努力适应它。他被问及高尔的电影时回应:“不相信”(Doubt it)。其后补充说:“我认为我们必须辩清这些温室气体是由人类活动,抑或是自然现象造成,一面致力发展既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又保护环境的技术。”

布什政府公开宣布美国绝不会签署《京都议定书》。这种立场招致国内外的强烈批评,被指责为代表了石油业和能源供应商的利益;是各国未能达成减排目标的元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布什政府接连出台了《国家能源政策法案(2005)、《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对那些自愿减排的企业予以税收激励,规定了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内容;美国近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其实远较厘定了减排目标的欧盟各国为少,在2006年更首次出现减幅。

近来美国官方的立场似乎有意与“国际主流”接轨。现任总统奥巴马强调,美国必须重回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轨道,与国际社会紧密合作,以便恢复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地位,特别是恢复美国在绿色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导作用。但是美国至今仍然置身《京都议定书》之外。

美国民调也显示了一种相反的趋势。2009年10月23日美国佩尤民眾與新聞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Press)公布的民调显示,美国人中怀疑“全球暖化”这个说法的人越来越多了。有57%的人认为全球温度在升高;与3年前相比,下降了20%。只有36%的受访者认为,诸如发电厂的污染、工厂和汽机车的废气等人类活动是造成温度上升的原因;比2006年的47%下降了11%。好几部耸人听闻纪录片的惊悚效应也已逐渐淡化。

2009年4月6日,美国的自由派智库“凯托研究会”(Cato Institute)公布了题为《气候变暖的真相》(Climate Change Reality),由 100多名科学家署名的郑重声明,针对奥巴马的上述言论:指出:恕我们直言,总统先生:事实并非如此。”(With all due respect,Mr. President, that is not true.)矛头所指,不仅是奥巴马总统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观点,更是针对在这个问题上的所谓“全球共识”。

声明全文如下:

我们,在下列签名的科学家,就气候变化问题被严重夸大的观点发表郑重声明:

1. 地球表面气温变化在过去一个世纪并没有连续而显著的变化从而导致最近十年期间的全球变暖。

2. 控制人口增长和资源的利用,并没有能够减轻气候灾害事件造成的严重损失。

3. 由电脑模拟的气候模型所作出的地表气温急剧变化的悲观预测,并不符合近期若干年来的实际状况。

4. 总统先生,您对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的情况和在这个领域的科学论争的了解与表述流于简单,这是不能为我们所接受的。

(署名科学家名单略)

今天,在全球暖化性质未明,与温室效应对不上号,加之温室气体的作用含混不清,可能张冠李戴、本末、因果倒置的情况下,居然在全球范围大张旗鼓讨伐二氧化碳,倡导昂贵无比、存在大量不定因素的碳捕捉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或Sequestration)工程,贯彻一系列有关减排的价值万亿计浩大战略决策,难道是负责任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特别是权威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应有作为吗?

200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波兰波兹南)上,伦敦经济学院统计学教授莱尼. 史密斯说,目前很多科学家过分地夸大研究结论,这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也浪费大量宝贵时间。他说在世界各国一道探索对抗气候变换新办法的关键时期,科学家们仅靠试验参考模型得出来的数据,被政府、组织、以及一些急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计划的个人夸张化了,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很危险的。

本来,气候科学是人类诸多学术研究中比较新的一门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实践都很薄弱,真正学识高卓的权威专家还少之又少,现在连云的性质还说不明白,三天后的天气都预报不准呢。面对“全球暖化”这样的超级课题,人类真正掌握的规律性还少得可怜,尤因涉及门类众多的广泛学科,所谓“隔行如隔山”,人们很容易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以偏概全;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应提倡多领域出发、多学说并存,不同科学家展开争论,给不同的见解以探讨的空间,才有利于认识的提高、真理的发现,决不可以武断地下结论,更不可用大跃进、放卫星,群众运动的方式大轰大嗡。(待续)

宇宙科技崛起章节目录(能源超限战连载81)(2)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