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虎啸 瓠山才子说文解字(1)

除了已论证的“关照”一词不是来自嘉峪关之外,还有很流行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导游们经常说的“‘胡说’一词来自嘉峪关”。有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王女士(导游)说,“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当时,鲜卑、匈奴、羯、氏、羌先后统治中原地区,这一时期被人称为“五胡乱中华”。胡人即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嘉峪关以西的地方,尽管文化较为落后,但军事力量很强。西晋时统治者腐朽,被胡人趁机打进中原,并赶走了西晋统治者。由于以前汉族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孔子的学说为依据,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而胡人却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完全不按中原人礼法。因此,汉人把乱说和没有根据的说话,称之为“胡说”。

要知道“胡”字的真正意思,还得从《说文解字》中去找,《说文》中说“胡”字“从肉,古声。”是指牛脖子下的垂肉,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传:“老狼有胡。”是说老狼脖子上有杂乱的垂肉了,看起来非常邋遢。扩展义为“胡须”,就是我们常说的“胡子”,“胡”即是“须”,为一声之转;引申义为“乱”。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人”,是因为他们的胡子比较多而乱。

“胡言乱语”一词还保留着“胡乱”一词为联合词组的痕迹,“胡”就是“乱”。“胡说八道”也一样,“胡”和“八”意思相近,都是昏乱的意思。“八”字的形状像相互背离,古音为“背”,通“悖乱”之“悖”,“八”就是“乱”,“乱”即是“胡”,“胡”、“昏”、“浑”这一系列词都是意义相近,“胡乱”、“昏乱”、“混乱”等等,不胜枚举。

“胡诌乱扯”即“胡言乱语”,“胡思乱量”即“胡思乱想”,“胡乱”被拆分开来组成联合词组,与“胡人”之“胡”同根共祖,就像是看起来臃肿杂乱的“牛脖子”或“牛领”。凡是器物上有下垂如胡的部分,都可命名为“胡某”,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好多人见了带“胡”字的东西,都想当然地联想到可能来自胡地,其实有些是错误的。比如“胡蝶”(蝴蝶)、“胡粉”(胡,餬也,脂合以涂面也。《释名·释首饰》)。

“胡搅蛮缠”,“胡作非为”,“胡吹乱侃”……。先有我们中国古人造的“胡”、“蛮”两个表示“胡乱”的字以后,中原人才给“胡人”和“蛮子”这样的群体起了这样的名号。所以说,“‘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这样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并不是中原人发现了“胡人”之后才产生了“胡说”这类的词汇。真实的情况是,中原人先创造了“胡乱”这样的词,顺便给具有“胡乱”特色的事物命名。

“汉人把乱说和没有根据的说话,称之为‘胡说’”,这个没错,但其范围很大,不光限于“胡人”,如果是汉人在没有发现“胡人”之前“胡说”了,那也算“胡说”。蛮人胡说了,也叫“胡说”。“胡说蛮干”的人,无论那个民族都有,不一定只有“胡人”或“蛮人”才那样。

其实,“胡说”一词作为俗语,自很久以来就一直活跃于人们的口头,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声音有所变化而已。比如,“胡说”、“混说”、“瞎说”、“浑说”、“昏言”……。有一个词叫“昏言呓语”,现在还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家长说自家的孩子发烧了,正在“胡说”,“胡说”就是“昏言”。“胡”、“昏”一声之转,在文字产生之前,其口语是指一个声音符号,只不过方言不同,读音有所变化。

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足以证明“胡说”一词也非来自嘉峪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