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末,烈日炙烤一切。

我和其他的女眷们,穿着四到八层的孝衣,蹲坐在被烤的滚烫的拖拉机的车斗里,暴晒着,接受来自乡亲们的打量和议论。前方,送殡的队伍被人拦住了去路,就像喜事会有人拦花车讨要红包一样,丧事也会有人拦住送葬的队伍,要求吹打班子吹一段,再索要一两包香烟,让孝子孝孙们多跪一会,虽然很让人费解,但是这真的很常见。

殡葬仪式有哪些操作要点(对逝者的敬意仪式)(1)

唢呐,让人悲伤的乐器

我低着头,让孝帽完全遮住我的脸,漫长的等待已经让我冷静下来,我发着呆,盯着车斗里有机肥(人畜粪便)的痕迹,开始思考这一场繁琐复杂的仪式,究竟有没有意义。

逝者是我的爷爷,享年八十七岁,一生勤劳、俭朴、正直、善良,他宽容大度,在我的印象里,他从未发过脾气,除了在他85岁那一年,我爸妈不想再让他下地干活,他为此而生气。爷爷一生为他人着想,甚至连死亡,都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听我妈说,爷爷死前一刻,一直在劝我爸妈回去,不要守在他身边。

从发烧到去世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家里人都没想到爷爷没能承受住这炎炎夏日丢给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连夜赶回家时,已经是第二天中午,火化的前一小时。

按照规矩,我应当在踏进灵堂的一瞬间,嚎啕大哭以示我的悲痛。虽然我的确很悲痛,昨夜已哭了半宿,但是我伤心时只会默默流泪,不会歇斯底里的大哭,所以进家门前我很忐忑,不知道我能不能哭喊出来。

大门口摆放了一个很大的白色花圈,正中一个“奠”字,正屋门口挂上了白色的幕帘,两旁贴着挽联,透过幕帘我看到客厅地上铺着厚厚的干草,父亲和姑姑坐在一旁,突然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我深吸一口气,走上台阶,掀开幕帘,右边有一具冷棺,用白布盖着,我扑上前去,跪在地上开始哭喊,表姐过来拉我起来,掀开白布让我看爷爷最后一眼。爷爷穿着寿衣,这大概是他一生穿过最华丽的衣服,他安详的闭着眼,脸已经完全凹陷,瘦骨嶙峋。看着这张熟悉却没有一丝生气的脸,我心如刀绞,眼泪不停往下掉,因为有其他亲戚在旁边,我只好又大声哭喊了几声。每个人表达悲恸的方式不同,其实每次我一喊,眼泪就开始止住了。但是旁人只听你的哭声,越大声表示越孝顺。

我哥把我的孝衣拿给我,孝衣都是家里的婶婶们用白布简单缝制的,由于我不够高大,孝衣需要再折一次以免拖地,原本四层的孝衣到我身上变成了八层。我低着头,我哥把白色尖尖的孝帽撑开,戴在了我的头上,摸了摸我的头,像一个小小的仪式,我鼻子一酸,又落下泪来。然后就有主事人进来讲解接下来的流程,如何净面,如何起棺,如何扫富贵,如何排队,随后一行人乘车跟随殡葬车前往区殡仪馆。

殡葬仪式有哪些操作要点(对逝者的敬意仪式)(2)

农村女式孝帽

殡仪馆很破旧,也没有举行仪式的大厅,爷爷的寿体从车上被搬下来,爸爸把寿布撕成两半,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亲人们围着爷爷走了一圈,就被赶了出来,在外面等候。一小时后,通知进去领骨灰盒,我爸用半块寿布包着,我们跟着骨灰盒进了殡仪馆旁边的祭拜场所,按十二生肖有十二个祭台,爷爷属猴,把骨灰盒放在猴祭台上,在下面点燃带来的纸钱,爸爸和姑姑会说一些话,类似“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我们多给你烧点钱,在那边想吃就吃想花就花”等等,然后所有的儿孙们下跪祭拜,火化仪式就完成了。

驱车回家,快到家时要鸣炮, 炮声伴随着火化-出殡的整个仪式,两天。

骨灰盒放置好后,儿孙们进屋,集体下跪祭拜,哭喊。有人真哭,有人装装样子,起身后,红了眼睛发呆的,是真的伤心悲痛,如释重负左顾右盼的,一般都是走个形式。遗憾的是,后者总比前者多。

第一天的仪式差不多告一段落,我又观察了一番其他的事项。

在农村,每当有人家家里操办红白喜事时,远近一家人都会赶过来帮忙,会选两三个主管,由主管来分配各家的任务,做饭 谁谁谁,洗碗 谁谁谁,阴阳 谁谁谁,记账 XXX,端盘子 XXX,放炮 XXX,机动人员 XXX等等,事无巨细,都会写在一张白纸上(红事红纸),贴在显眼的位置,每个人都按照主管的分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井井有条。不会有人抱怨,也不会有人故意偷懒耍滑,虽然有的亲戚甚至已经超过了五六代,但是在农村都按一家人看待,有些乡亲也许完全不沾亲不带故,也会赶过来帮忙。不仅不收酬劳,还要给主家上份子,最后也就拿两盒烟就好。虽然农村有很多在我看来的陋习,但是这种乡亲之间的感情,让我为之感动。

正屋门口左边摆放着纸别墅、纸电视、纸冰箱等等,右边摆放着爷爷的寿照,听哥哥说,生前没有拍照片,这是从身份证上面取材制作的。寿照前面是一些简单的贡品、一碗香炉和一盏蜡,要保证香不断,蜡不灭。 屋内骨灰盒旁边亦有一碗一盏。

晚上,孝孙们要轮流守夜,我由于连夜赶路早早躺下,迷迷糊糊中还是能听到外面一直有人说话,奶奶歇在我旁边,翻来覆去大概也没睡着。凌晨4点,听到我妈说做饭的乡亲们来了,我也躺不住了,就起身到灵堂和哥哥一起坐着。天已经蒙亮,外面巷子里人声嘈杂,一些叔伯亲戚在忙碌着做今天仪式的准备。6点钟左右,置于房顶的喇叭开始奏哀乐,离的近的亲戚已经到达,我们吃好早饭带上孝帽,做好迎接宾客的准备。

按礼仪规矩,凡有宾客至,灵堂内的孝子孝女孝媳孝孙们需要跪地大哭,以示哀伤,宾客走出灵堂,就起身坐好。这一规矩是我至今无法理解的,有客到时,吹打班子会吹奏,门口会有人放风,告诉大家有人来了,开始大哭吧,有的宾客需要进灵堂跪地或蹲地大哭几声,被人假模假样的搀扶起来,然后坐在一边聊起天来,有的宾客只在院子里面向灵位鞠躬,待宾客走出院子,会有人跟大家说,起来吧起来吧。然后跪着的起身,低头的直起腰,互相继续聊刚才被打断的闲话。

农村宾客多,从上午7.8点一直持续到中午,就算有再多的伤痛,也被这莫名其妙的以哭迎客消磨掉了。刚开始还能哭出来,到后面只能低头出声,但是没有多少眼泪了。

屋里悲伤,屋外却是一场联欢。一共20几桌,熟悉的人坐在一桌,有人端菜上酒,戏班唱戏演奏,大人们喝酒聊天划拳吹牛,小朋友们蹦蹦跳跳跑来跑去,屋里牌位上写的是谁的名字,仿佛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席间,孝子们还要排成一列,在阴阳先生的指挥下,面向正在吃喝的宾客,屈膝下跪,以示感谢。

午后,主事的妇人会进来通知我们等下出殡的站队,大女儿(我大姑)在前,大儿媳(我大娘)和二儿媳(我妈)搀扶大女儿,二女儿(二姑)随后,两个侄媳妇搀扶二女儿,大孙女(堂姐)第三,由两个孙媳妇搀扶,小孙女(我)第四,两个侄孙媳妇搀扶……孝子孝孙在前,也是类似的站位,不需要搀扶,不过有大儿子打幡,二儿子捧骨灰盒,孝孙手捧遗照。

殡葬仪式有哪些操作要点(对逝者的敬意仪式)(3)

白幡

阴阳先生发令,所有人排好队站到院子里,阴阳右手持一把菜刀,左手拿着灵位前做香炉的瓷碗,口中振振有词,念完后,拿菜刀在门框正中砍一刀,俗称“斩阳”,即斩断和阳间的联系,然后手起刀落把瓷碗敲碎,吹打班子乐声起,像起跑线上的一声枪响,送殡队伍就哭喊着踉跄着出去,巷子口有一辆简易的用黄白花朵装饰的灵车,孝女孝媳们要围着灵车转三圈,周围的父老乡亲都会过来看,此时不哭是不行的,哭的 越大声越好,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有人搀扶的原因,怕人伤心过度而倒下。

转了三圈之后就被安排上拖拉机,有熟悉流程的嫂子会提前帮我们准备好一些纸板,可以坐在车斗里,现如今拖拉机越来越少了,以前是需要很多辆的,一般三人一辆。这一次只有三辆拖拉机,我们就只好随便上了。上车之后就是绕街一圈,回到了我开头描述的场景。

漫长的等待后我们终于到了村外,骨灰盒将会埋在自家的祖坟地里,我爷爷排行老三,旁边已经有了我大爷爷、二爷爷的坟头,我们那边不立碑,就是简单的土堆,另外放一块石头做标记。每年上坟时需要填坟以保持坟头的高度。

将爷爷生前的衣物、用具、一些硬币扔进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再用塑料布(不环保)将骨灰盒包裹,放进墓坑,盖上一块石板,然后填埋。阴阳先生将花圈、纸童男童女、纸别墅等点燃,嘱咐我们第二天不能来上坟的要把孝帽拆掉。

我站在一旁,看着泥土一点一点填进去,听着姑姑们的哭声,泪如雨下。

整个殡葬仪式就到此结束。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佩服你的耐心,相信你真的很闲….

农村的殡葬仪式就是这样,繁琐复杂,太多无谓的仪式和假哭。

但是当我回到苏州,我开始慢慢懂了这场仪式的真正意义。

那就是 断。

这场仪式让我在三天内一直哭,以至于我到了苏州以后已经非常平静

这场仪式让大人们一直忙碌,应接不暇,以至于暂时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

如果没有这样一场仪式

相信亲人们一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

在很多个不经意的瞬间

悲痛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