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如简介(清明追思刘子如)(1)

清明追思刘子如

陈劲

一个人作了古,后人为什么怀念他?答案很简单,他肯定有过人之处。

在我生活的渝南山水之城万盛,就有这样一位,他生活在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清末和旧中国,他“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精神光耀千秋、泽被后人。

他就是“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

今年清明前,天空下起沥沥小雨,我驱车载着一家三口重游万盛博物馆。在刘子如展厅,我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些记载子如先生“善冠神州”事迹的文字和图片,是他传奇人生的生动写照,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激荡着我起伏的内心。

子如先生敢于走出去历经风雨,是为着生计,更是为着新的发展。

子如先生生于1870年,13岁从金桥镇(原金灵乡)新木村只身走出大山来到重庆,被临江门外一个寺庙住持收留,为求生计白天苦读书籍、晚上苦学刻板手艺,曾回綦江开刻字铺,又与人合伙开办机制钻瓦厂,后凭勤奋与聪慧获得美国胜家公司在国内经销缝纫机机会发了大财,成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享誉西南、名噪中国、蜚声海外的“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

子如先生不仅让自己走出去,还要让慈善事业从重庆走向全国,更要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一面向世界宣传出去。他不仅在重庆兴办孤儿院、青年会、学校等慈善事业,还拓展到重庆周边、成都及全国。1924年,子如先生自费环球考察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沿途宣传泱泱中华优秀文化和秀美山川,受到各国民众热烈欢迎,回国后出版《新新游记》,向川中军政各界提出强国富民、改造社会的重大方略。他的考察日记,许多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考察加拿大日记:余思中国之萎靡不振,均由国人徒谈论空言,而不法实行。提倡青年有益之事业,则富强可立而待也;又如考察美国日记:交通为强国之要素,筑路为富国之渊源。大凡与人有益之所事,吾人应得提倡之,不可固执。

子如先生敢于捐巨资创办慈善事业,是重视培养青少年,更是为着国家民族之未来。

对于金钱,子如先生看得很淡,他将着眼点放在青少年身上和强国富民方略上。1914年创办重庆第一所孤儿院时,他曾说“不留金钱与儿孙买耻辱”。五旬寿辰时又说,“人有产我欲共之则乱,我有产而与人共之则治”。1924年6月29日考察瑞士所作日记再次印证:我们是“人”,是有灵魂的高级动物,良心天平上的砝码,不应该是自己和金银财宝,时刻应该为自己的群体着想。离开了自己的群体,一个人在世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同样,子如先生对生死具有“厚天下而薄自我”的胸襟。1948年腊月,他因病去世,家属谨遵遗嘱,仅穿两件布衫及薄棺入土,全无金玉殉葬品。

子如先生将一生艰苦创业积聚起来的财富全部用于创办慈善事业,累计捐赠达30多万大洋,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大慈善家。1936年,全国慈幼总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长孔祥熙高度评价他是“慈善事业的先者,成绩显著的刘子如”。

重庆孤儿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有用之才,学生中就有后来的红岩烈士江竹筠、解放后任重庆副市长的余跃泽等杰出人物。当时的社会各界及大专院校、工商企业纷纷题词、赋诗、吟联、制匾、作序,川中各大报纸和美国、新加坡媒体也发表文章,歌颂子如先生的慈善大德和“惠人也深,泽人也远”的伟大教育思想,并在成都孤儿院、重庆孤儿院为他铸铜像,以志永久纪念。在纪念重庆孤儿院建院21周年时,国民政府重庆市市长潘文华题词:“教养兼施”、四川省主席刘湘题词:“嘉惠诸孤”。子如先生六旬寿庆时,刘湘又赠祝寿联:“佛非佛,仙非仙,有寿者像;老吾老,幼吾幼,是仁人心。”

子如先生敢于上前线同仇敌忾,是报国志的身体力行,更是民族魂的热烈召唤。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不平等条约时,子如先生愤而起誓:“倘日后中日大战爆发,子如不动公家分文,上前线与敌人周旋。”1937年抗战爆发,67岁的他怒火中烧,自费组建重庆战地服务团,带上48万件捐募品奔赴抗战前线,为国共两军将士服务三年,曾被敌弹炸伤。所有人都劝这位老人返家,他却斩钉截铁地说:“今强敌压境,危在旦夕,国将不国,岂能苟安。”战地记者白菲在《前线旬刊》发表题为《刘子如先生在前线》的通讯中写道,“提起老先生,在皖南前线一带,几乎成一个特殊的人物。因为他的出现,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崇高而伟大的奋斗精神的,使衰老的中国,好似也年轻了许多!”

子如先生忠心爱国之精神,还表现在反哺家乡上。1931年,他创办青山孤儿院,为家乡发展培养后继人才。原中央苏区红四军军长王良的父亲王庚成为青山孤儿院创作了院歌,歌中唱到:“以养以教育群英,人才辈出蔚人文,发扬光大永远进,儿童从此得福荫”。

陈列厅巍然矗立着子如先生塑像。我们一家三口缓缓移步仰望,崇敬之情油然倍增。只见子如先生中等模样,身姿俊秀庄重,目光聪慧深邃,慈祥地凝视着前方······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