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主播放电影 六公主播出电影柳青(1)

今天上午,被网友昵称“六公主”的央视6频道播出了《柳青》。观看之后,感慨良多。这是由田波执导,成泰燊领衔主演的人物传记励志电影,于2021年5月21日在全国公映。该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作家柳青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在陕西长安皇甫村扎根14年,并创作出经典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的故事。可能受疫情影响,影片没有热播,在影院的排片占比是<0.1%,估计看过的观众也不会太多。在疫情管控放开的当下,特别是作家差不多成为贬义词的当下重播《柳青》,“六公主”应该是颇有深意的。

六公主播放电影 六公主播出电影柳青(2)

我知道柳青这个名字,还是在“文革”前读小学5年级时。读初中的姐姐的语文课本一发下来,我马上抢过来先睹为快。其中有一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课文选自长篇小说《创业史》,作者就是柳青。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我成为第一批经全国统考进入大学的学生,选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文学课上,老师重点介绍了柳青及其创作。由于当时百废待兴,教材还没有印出来,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靠笔记。下面的文字是我根据当时的笔记整理的。

柳青,原名刘益华,1916年7月2日出生于陕西吴堡寺沟村一个中农家庭。1928年在小学读书时,他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在西安高中学习时,他开始练习短篇小说的写作。1935年他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担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编辑。1936年他以柳青的笔名在《中学生文艺季刊》上发表了散文《待车》。

六公主播放电影 六公主播出电影柳青(3)

1936年12月,柳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后,他在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工作。次年,他到部队工作。1939年到敌后,他写了以革命斗争与农民生活为内容的短篇小说《误会》、《废物》、《喜事》、《土地的日子》等,后收入短篇集《地雷》(1947年,光华书店)。1940年回延安后,他参加了整风运动。1943年至1946年,他在陕北米脂县任乡政府文书。3年的群众工作使他经受了锻炼与考验,立场和世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他一生的生活和创作有重要意义。根据这时期丰富的生活积累,他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抗战胜利后,柳青到过东北。1947年他又回陕北参加解放战争。

全国解放后,柳青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常委等职。他坚持深入生活,刻苦创作,1951年写成了反映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起,他在皇甫村长期落户。他曾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参加了农业合作化各个阶段的实际工作,熟悉与了解农村各阶层群众的思想、感情与语言。这期间,他写有中篇小说《恨透铁》、短篇小说《王家父子》等与报告文学集《皇甫村三年》(1956年,作家出版社)。

六公主播放电影 六公主播出电影柳青(4)

1959年柳青的代表作、长篇巨著《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这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全书计划通过4部连续性的长篇,对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全面的艺术概括。

第一部是描写农业合作化初期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势力决战的第一个回合。故事是围绕着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梁生宝所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与发展进行的。作者通过梁生宝一家三代在旧社会创家立业的失败,概括了旧中国广大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说明他们从未有过真正的创业史,有的只是劳苦史、饥饿史与屈辱史。只有当共产党把他们引向社会主义道路时,他们才能开始自己真正的创业史。作品围绕这一主题,深刻全面地层示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作品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语言清新明快。它标志着作家在创作道路上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他的创作与生活道路为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宝库。这部作品已被译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对柳青进行残酷迫害,逼死了他的爱人马葳,捣毁了他在长安县的生活基地,剥夺了他10多年宝贵的创作时间,他被折磨致病。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被接到北京治病。1977年他在重病中修订了《创业史》第一部,接着又修改出版了《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逝世前夕,他鼻子里插着输氧管,蜷曲在床上,仍加工《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但未及完稿。

1978年6月13日,柳青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62岁。

六公主播放电影 六公主播出电影柳青(5)

柳青在写作

柳青不愧为是当代杰出的作家。为创造真实反映时代巨变的优秀作品,他长期扎根农村,在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试问,当今有哪位作家可以做到?但是,柳青做到了。他无愧于人民作家的称号。

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堪称经典。很少有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像《创业史》一样,引起半个多世纪绵绵不绝的回响。在第一部问世之初,文坛即争阅《创业史》,春风到处说柳青。柳青生前曾说,一部作品好不好,要50年过后才定论。如今,60多年过去了,《创业史》仍然在读者中传颂着。可以说,柳青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正是在柳青的激励下,陕西成为中国的文学重镇,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

有一位作家指出:柳青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柳青标注了陕西文学的高度,更标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文学是有力的,是温暖的,是能够为人类指出向上向善的精神路径的。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柳青,需要提炼并弘扬柳青的精神。我完全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