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办场 勤俭办场 科学办场

——忆灵武农场建场初期的指导思想

程焕卿

作者简介:程焕卿,原任灵武农场副场长、党总支副书记兼西北农林部机耕学校 校长,1968 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固原地委书记、自治区科委副主任等职。

灵武农场是1950年冬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直接领导下筹建起来的西北地区第一个示范性国营机械化农场。建场初期,党组织调高宜之任场长。我是在1953年3月由宁夏省农林厅调到灵武农场任副场长并兼西北农林部灵武机耕学校校长,时年29岁。在分配工作前,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邢肇棠找我谈话说:“你年轻,又刚到苏联参观学习了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经验,这次派你去农场和机校工作,我是积极推荐和投赞成票的,希望你不要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协助高宜之把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和培养农业集体化及机械化人才的学校办好。当时农业集体化、机械化是国内新生事物,我们没有经验,是在一片“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赞美声中摸索前进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灵武农场工作。

1954年10月高宜之调任甘肃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1955年2月袁力刚接任场长。我是1956年春奉甘肃省农林厅令,利用寒假随机校从灵武迁到银川,离开了灵武农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忆起灵武农场建场初期(1951~1956年)的指导思想很值得总结。

一、坚持党的集体领导,依靠职工办好农场

灵武农场开始筹建时,就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和场务会议,1952年又把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工会、青年团等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重大问题要经党支部、场务会议讨论决定,在会议上一时统一不起来的意见,宁可放一放,通过调查研究以后再解决,也不轻易做出决定。党总支、场务会在农业生产、基本建设中都重视发挥党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年度、季度、月份计划均由党总支和场务会议提出,在党、团、工会等基层组织中反复动员讨论,进行布置,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和技术干部、机务人员、农业、畜牧工人座谈会,发扬民主,倾听职工群众对农场领导的意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办好农场的积极性、创造性。

1951年筹建开始,农场负责人就把全体职工作为农场的主人对待,重视组织党员和职工群众进行经常、系统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反复进行建场方针的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文化水平

和业务技术水平。建场初期,我们遇到最大的思想问题是职工还认识不到办社会主义国营农业企业的重要性,在一部分农工中存在着不安心农场的雇佣观念和小农经济保守落后思想,严重阻碍着农场的发展和前进。为此,除利用早晚时间和在地头进行政治时事学习外,每年都要利用冬季70多天的时间进行冬训,并举办各种专业训练班,每天坚持学习四五个小时。

冬训是自上而下的民主学习运动,从场长到工人无一例外。冬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文件,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揭发问题,寻找差距,吸取经验,提高认识,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制定新的一年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1951 年的学习和冬训,着重克服雇佣思想,树立以场为家的主人翁思想,开展民主建场运动和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经过几年的实践,1954 年以后,冬季民主学习制度较为完善,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954年是农场建场后赔钱最多的一年,也是总结民主办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经验和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进步较快、效果最显著的一年。“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冬训,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依靠职工办好农场”的方针,使职工树立以场为家的思想。在干部中开展了“三评”(思想进步、劳动纪律、工作成绩)、“三好”(学习进步好、工作态度好、团结互助好)的教育。发动职工揭发工作中的保守落后思想、官僚主义和损失浪费等不良倾向,特别是对农场领导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的问题,开展了严肃的批评,使我们认识到农场赔钱的主要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关键是领导问题。农工通过冬季学习,进一步解决了“为谁劳动”和“以场为家”的思想问题,爱场如家的社会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当年就有224人要求参加农场的长期固定工,这都为以后几年的前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场初期的农、林、牧业工人多数是文盲,我们认识到靠文盲充斥的职工队伍是不可能把灵武农场建设起来的。破除迷信、扫除文盲的问题,虽不是生产问题,但它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型农业企业能否建成的根本所在。党总支在抓好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着重抓了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工作。

1953 年冬试办了速成识字班,22 名一字不识的学员经过速成识字,平均每人识字 1700 多个,个别人认到 2318 个字,会写 1300多字。他们感动地说:“农场繁忙的脱粒季节,发上工资,教我们学习识字,这在旧社会是做梦也想不到的真是人民的时代啊!”农场还结合政治文化学习,传授“计划管理”、“定额管理”和“经济核算”知识,有计划地提高农、林、牧、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1955~1956 年,我们对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学习就更加系统和深化了,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较好的政治思想工作制度。这都为以后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学习吸收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做好了精神和物质准备。

建场初期前两年缺乏经营管理经验,没有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通过几年实践,从 1954 年开始学习东北“九三”荣军农场等兄弟农场经验,逐步推行和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和计划管理、经济核算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作业站、修理队等基层单位建立核算小组,实行月计划、旬安排,加强统计和监督检查,把计划管理、经济核算、定额管理、超额奖励与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结合起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关心职工生活、改善职工生活状况结合起来,在竞赛中十分重视利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1954 年党总支提出“四保一高”(保产量、保质量、保成本、保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竞赛口号。在各专业小组间、各作业站间、各管理部门之间,开展记优簿、红旗升格、红旗流动等多种形式的竞赛。驾驶员白玉和等同志倡议开展“上车为机工、下车为农工”竞赛,全体职工都卷入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中。在竞争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如二站一号机车播种机升降装置实现了过埂不下种,节约种子 4%;农工五组推行隔日分次撒苜蓿法;二站工人张春牛实行木槽排水法;修理队工人王秋来改进钻床工具以及创造支重轮生产半机械化;修理队改进和创新工具15种,降低了人工成本50%,产值比上年增长40%。1954年全场涌现先进小组 4 个、先进模范人物 47 名,提出合理化建议 160 多条,被采纳50%,增产节约总值 6 万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1956 年职工工资总额增长 21309 元,补助困难职工 99 人 1489元,帮助 81 名职工还债 2553 元,两次降低房租,冬季第一次给职工发放烤火费,改进了职工食堂和医疗卫生等集体福利事业,架设了有线广播。

农业选址要素 灵农往事010民主办场(1)

早期的农业作业场景

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边生产、边建设、勤俭办场

筹建灵武农场,正值建国初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熏陶着共和国大地上的全体公民,全国呈现一派创业景象。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农场根据西北农林部“积累经验,培养干部,为西北地区建设一个示范性国营机械化农场”的总的指导思想,不断用延安精神教育全体职工,一直把勤俭持家、勤俭办场、反对铺张浪费作为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对待,每年检查和总结。坚持发扬延安精神,对农场的建设和大踏步地前进以及不断地出成果、出人才,是一个强大的思想动力。

1950 年 11 月间,寒风凛冽,高宜之同志带队,因陋就简,在灵武县城西南角借住了一院28孔土窑洞,开始筹建灵武农场。翌年春天,全体职工搭住帐篷,风餐露宿,在狐兔出没、毫无生产基础的旷野荒滩上,头顶蓝天、脚踏碱地,开始了生产建设。场长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志间交融着浓厚的阶级情谊。

1951~1956 年国家向农场总投资506万元,其中用于平田整地农田水利工程、建筑房屋、购置机器设备等占 67%,投放到生产上的流动资金占33%,完成开荒造田52825亩,粮食作物由1951年的900多亩发展到1956年的32026亩、苜蓿、草木樨面积13400多亩,粮食总产量由1951年的6.2万公斤提高到1956年的331.1万公斤。经过6年的努力,虽然由于缺乏经验,走过不少弯路,也有过工作上的失误,灵武农场领导几乎是在每年逢大会就做检讨的艰难岁月中前进的,但通过全体职工数年的艰苦奋斗,到1956年底,共给国家生产粮食1069万公斤,农场建设总算初具规模,工作步入轨道,为以后的发展前进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农场在6年的基本建设中,始终把开荒、平田整地、农田水利配套、农机具购置放在首位,也兴建了必要的宿舍、机库和办公室。在上述工程的建设中,从测量、设计到施工均由自己组织人员边学边干。在房屋建设中首先着眼于开荒的需要,1951年建了仓库、宿舍、职工住宅和食堂等1168.5平方米,1952年建筑了厂房、粮库、畜舍、机库和职工食堂等4626平方米,1953年又建筑厂房、机库、畜舍、职工住宅和食堂、办公室等8176.4平方米,这时才把办公室的兴建提到了日程上。三年共建房13991平方米,其中职工宿舍5142平方米,占37%;办公室600平方米,占4.2%;生产用房和职工食堂占50%以上,基本满足了当时生产和职工食宿的需要。

农场的组织机构,是随着基本建设和生产的逐步发展而设置、扩大和完善,又依据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重新精减编组加强的。1951年设2队1室1组,到1955年设1部5室,2个场(厂),4个作业站。人员编制:1950年有职工25人,1951年112人,到1956年达982人。经过几年的发展,机构和人员都开始臃肿了,1955年与1951年相比,行政干部由22人增加到120人,技术干部由12人增加到32人,技术工人由33人增加到83人。

伴随着灵武农场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甘肃省新建农场急需人才的实际,在省农林厅、农管局的具体指导下,灵武农场从1954年~1956年先后向甘肃、陕西等地的农场拖拉机站以及农机院校和地方农业管理部门输送行政干部、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177人。到1956年灵武农场行政人员已减少一半多,技术干部减少43%,技术工人减少11%。与此同时,增加了直接从事农、林、牧生产的工人411人,比上年增加近一倍,非生产人员由1955年的25.8%减少到1956年的11.1%。

农业选址要素 灵农往事010民主办场(2)

1952年6月5日水稻条播试验

三、根据农场实际,认真学习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战胜自然灾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保证

在建场初的几年中,农场每年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土地利用不合理,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贯彻不下去,农作物缺苗严重。

自1953年冬训后,我们认识到能否认真学习吸收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首先要加强领导,解决领导班子、科技人员和工人中的保守落后思想。根据几年来各方面对农业生产服务态度不端正而造成的不应有损失的实际情况,提出“党的政治工作,特别是宣传鼓动工作,必须面向生产、服务于生产”,“党的监察工作,必须面向生产和基本建设”,“基本建设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科学实验面向生产,为大田生产服务”的口号。

1954年是缺苗最多和亏损最严重的一年,各种作物缺苗面积达8292亩,占播种总面积的24.7%,亏损近36万元,我们除在冬训中由领导主动承担责任,做了实事求是的检查总结外,还在兰州、北京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上做了认真检讨,认识到1954年赔钱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问题,即全场自上而下忽视了对农业技术的学习、钻研和认真贯彻,职工中存在着严重的保守落后思想,为此提出:“反对官僚主义和保守落后思想”。当时在对待农业技术问题上,遇到的思想阻力确实很大,领导层中存在盲目乐观的官僚主义,忽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钻研;科技人员中存在着脱离实际的主观片面的思想作风;工人中间,特别是从事大田生产的工人中存在小农经济的保守落后思想和习惯势力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先进农业栽培技术措施的贯彻。

因此我们利用典型示范和启发教育的方法,克服各种思想阻力,有计划地派遣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生产队长到河北省芦台、汉沽和东北地区的盘锦等先进农场重点学习水稻栽培技术,他们回来后又分期分批地训练大田农业工人,这就大大排除了贯彻执行先进农业技术措施的思想阻力。在科技人员中端正业务指导思想,指出:只能根据农场土壤的实际情况改良土壤,建立促进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的轮作制度,断然否定了那种脱离实际,盲目强调禁止种稻,单纯采取通过旱作改良土壤建立旱轮作制的教条主义观点,坚定了种稻洗盐、改良土壤,实行水稻和旱作物轮作制度,促进农、林、牧业大发展的指导思想。

1955年起,每年发动职工自下而上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和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措施,定期召集各级领导人员和各行业职工,认真检查总结农业技术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

1956年党总支又提出“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进一步加强了对农工、驾驶员、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促使农、林、牧生产逐步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灵武农场从创办时,就比较重视科学技术试验研究工作和生产技术资料的积累分析,以此指导大田生产。1951年建立试验区进行作物品种对比、栽培技术和水稻旱直播试验,建立了气候观测点。1952年设立了地下水位变化观测点,建立了土地台账和机具台账。

1953年将农场各区土地的土壤选样分送省农化所等单位全面化验分析,测定盐量和氮、磷、钾的含量;进行了引进优良品种、排碱洗盐、石膏改良土壤、深耕套耕等试验;同时还进行了改32片、41片圆盘耙为73片耙,改进播种机下种控制装置、自制镇压器和耥地农具的试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我们对农场的土壤类型,含盐量,氮、磷、钾含量,宜种作物,需要购置和改制的农机具等,初步弄清了底细,有了一些科学利用和经营现有耕地的新打算。

1954年后,凡采取的一切重大技术措施,都先通过试验区试验成功后再训练技术骨干,在大田生产中推行,采取突破一点,推动全面,组织观摩,积极传授,及时检查落实的方针,有力地指导了全场的农业生产。

1955年,为了验证兄弟农场水稻栽培技术,划出317亩水稻栽培试验区,比大田水稻早播了10天。试验成功后,组织技术人员、驾驶员、农具手、农工队组长、灌水员实地观摩,并进行技术传授和训练,分派技术人员到各作业站向全体工人传授操作技术,深入田间检查落实,各级领导经常深入田间检查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就地解决。由于这一年采取了较稳妥、保险、快速的传授水稻先进栽培技术的方法,并认真落实,所以水稻基本达到了全苗,取得了亩产191公的好收成(1954年亩产85公斤),从而坚定和增强了全场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战胜自然灾害,掌握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增加产量,扭转赔钱局面的必胜信心。

经过6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真正认识到,要扭转农场经营管理落后的赔钱局面,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和重点抓好涉及农业生产战略性技术措施。1953~1956年农场科技力量较强,除自己的3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近百名技术工人外,西北农业研究所、西北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每年都派专家驻场、设点试验或派学生实习。仅1954年就有10多个单位的300多人来场实习,对派驻农场工作的大学生和实习人员,都先让他们到作业站、生产队实习一两年,取得基本生产经验。对各生产队都派遣1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志担任副队长,这对农场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科学技术,较快改变生产落后面貌,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952~1956年农场共亏损118.3万元,其中1953~1954年即亏损65万元,也正是这两年的严重损失,教育了农场领导和全体职工,也引起了农业部农管总局和甘肃省各有关党政部门的重视,每年派员检查帮助,我们也在有关场合自觉地检讨。我们认识到灵武农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在农场具体土地条件下,领导认识不符合实际,主观努力不够,农作物栽培措施不过关,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也正是这两年,我们的领导班子、技术工作者和工人对经营盐碱荒地的农业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变得聪明了一些。

1955年,农场在提高作物栽培技术特别是水稻栽培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着重抓了几个战略性的关键措施:

1.健全灌溉排水系统,深挖排水干、支、毛沟,降低地下水位。1951~1952年建立了灌水系统,1953年挖通东、西排水干沟;1954~ 1955年加深排水支沟,稻田中普遍开设了排水毛沟。深挖和健全排水系统,为降低地下水位、种稻洗盐创造了前提条件,使改良土壤和生产粮食相结合,加速改变农场面貌,为国家提供农副产品。

2.对新垦土地的利用经营,走大力种植牧草的道路,解决肥料和饲料,培肥地力,发展畜牧业。1955年苜蓿面积达13558亩,施绿肥面积占总施肥面积的36.5%,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以农养牧、以牧辅农”的方针,加强了对畜牧业的领导,确定畜牧业以养猪为主。1956年牧草面积达13400亩,畜群较上年扩大,农田肥料基本自给。

3.1955年普遍推广了水稻优良品种,稻田耥镇作业、水稻旱直播、打圈埂、浅灌、间歇落干和小麦条施肥料等新技术措施。水稻缺苗率由1953年的34%下降到2.1%。实践证明,农业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的物质力量和保证,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面向大田生产的实际,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前进、有所创造;农场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提高产量,增加利润,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任务。只有善于总结、学习、推广当地群众的先进生产经验,因地制宜地学习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坚决贯彻科学技术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振兴灵武农场。

总之,作为灵武农场走过短暂曲折的历史道路,今天回忆起来是很有意义的。灵武农场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落后逐步走向先进,就是因为它始终贯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职工办好农场的方针;发扬了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认真学习和吸收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建场初期的指导思想,总结起来就是民主办场、勤俭办场、科学办场。如果这一思想,今天还对宁夏农垦战线有点参考价值的话,我将感到无比欣慰和愉快。

我衷心祝愿当前战斗在宁夏农垦战线上的全体同志,继续努力,认真学习,戒骄戒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排除万难,不断前进,夺取新的胜利。我对灵武农场是有着浓厚感情的,所以这篇极不成熟的东西就作为我对为创建灵武农场付出过青春年华的全体职工的一种怀念吧!

农业选址要素 灵农往事010民主办场(3)

1951年12月1日场庆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