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近代史上,中日两国初开始都有着几乎一样的遭遇。

英国在1840年用鸦片战争让中国签署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十多年后的1853年,日本人就在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培里率领的美国海军胁迫之下,在1854年签署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黑船事件)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1)

(黑船事件)

中日两国这对曾经的东北亚主角,在英美两国轮番敲门之下,开放了国门。

几乎同样的遭遇,让中日两国不约而同开始了求强求富的变革!

在中国,这场变革叫做洋务运动,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日本,这场变革叫做明治维新,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国别不同,名目不同,口号不同,结果也不同。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在短短时间内,就从东瀛小国一跃而成了列强,而悲催的清政府,遭遇则截然不同,洋务运动的失败,还有后续爆发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让进一步沉沦成了主题。反思历史,口号上的区别,或许是结局不同的关键点之一。

于是洋务运动之后的中国,又出现了戊戌变法,而这个变法则以惨败告终。为何啊!

有句话说得好:政治是经济的延续。

由此可见,金融因素也是两国不同境况出现的重要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2)

(明治维新)

一:中日两国变法时候推动力有何不同?

以往国人反思历史,特别是维新运动失败根源的时候,都会从制度、人才、政治层面去分析失败的根源。

这当然是正确的,所谓船小好调头,相对于庞大的清王朝而言,日本无疑是一个小船,掉头阻力更小。

而这一切,在两国变法图强中,有深刻体现。

作为一个小国的日本,在全面变法中内外的阻力天然就会小很多。

内因上:日本是一个小国不说,还是一个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国家凝聚力强),经济层面看国家财富积累并不多(既得利益阶层少),政治层面看,天皇的天赋皇权在明治维新之后得到了加强,进而有了绝对的信仰权威(集权力度跟强)。

外因上:因为日本是一个小国,他的崛起对于世界格局的改变就不会太大,这意味着日本即便成了列强,也会因为国家小而不足以改变世界格局,所以说日本强大了最多是列强,衰弱了就是一个边缘性的岛国,不足为虑。

基于不足为虑考虑,当时的世界列强对于日本的崛起,甚至成为列强,宽容度都很高。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3)

(大国崛起各有不同)

看完日本之后,再反观中国则大为不同。

内因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人虽然占据人口大多数但社会地位在清朝治下并不高,那个时候的统治阶层是占据人口总数1%的满族人(国家凝聚力弱),千年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现实,让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是妥妥的世界第一,这就让既得利益集团坐大的同时,也让维新变法的阻力加大了,皇权虽然在不断宣扬之下被神话,可是各地的造反运动依旧此起彼伏。(集权看似强悍其实根基不稳。)

外因上:清政府统御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和小国的最大区别就是,大国真正崛起了就会改变世界格局,而衰弱了则会沦为列强瓜分的蛋糕。正因为如此,才有当时西方几乎所有列强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这担忧基于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庞大的领土面积,还有那厚重历史积累下的首屈一指的财富存量,这也是积贫积弱的中国,依旧让西方列强担忧的根源。

从1840年之后,虽然在侵略中国的战斗中顺风顺水,可西方世界依旧难掩“睡狮醒来”的忧虑。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4)

(有的国家必将复兴)

究其原因,一句话就能说明!

一个衰弱的大国,如果一早觉醒,进而强大了,就问你害怕不害怕?

内外因上的不同推动力,让当时占据时代主流的西方,对于中日两国的发展,是持有不同态度的。

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日本,成了西方列强眼中完美的制衡利用因素,制衡谁?

第一:可以制衡和西方主流世界不对盘的沙皇俄国,用日本遏制沙皇俄国在中国的扩张一直是英国的如意算盘。

第二:可以制衡中国的崛起,对西方列强而言,一个强大的中国,是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庞然大物,他的存在不符合西方利益。

第三:通过制衡中国的崛起,假手日本遏制中国发展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利益,西方世界也愿意啊。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5)

(明治维新离不开外国影响)

二:中日两国变法维新时的不同国际环境。

任何历史事件的成败,都需要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考量,这点上看,日本的机遇也很好。

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那个时候的世界格局是这样的。

当时的中国,太平洋过运动消解没几年,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期,也在积极地进行洋务运动,算所谓的同光中兴时代,虽然看似国际地位不堪,可依旧存有复兴国家的希望。

当时的英国,在通过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正在致力于实现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通商利益,期望着大笔赚钱的时代早日来临。

当时的法国,正和普鲁士争锋相对,稍后两年爆发的普法战争就此打掉了法国的大国底气。

当时的美国,刚刚结束了南北战争,致力于恢复经济,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至于东北亚最大的威胁沙皇俄国,也是问题多多!

1856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大败而归,1861年又在和日本争夺对马岛的争端中,因为英国的干涉而失败。

随后沙俄就将侵略的目光只要投向了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图谋。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6)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变故不断)

由此可见,这日本明治维新的时段前后,西方列强家家有别的事情要忙,唯一受到的沙皇俄国威胁,又在英国打压下被遏制了。

这国际环境给了日本数十年和平时光,让他专注于维新变法,再加上英国基于遏制俄国需要,给予的大量帮助,给了日本维新变法很多助力。

看完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国际环境,在看大清朝开始变法时候的国际环境,只能说时机不对啊!

中国维新变法的时候,西方列强已然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清朝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落后国家无疑是列强眼中最大的肥肉。

他们在中国的争夺非常激烈,瓜分领地,武力干涉的声音不绝于耳。

那个时候的清政府也不算争气,经过洋务运动的清政府,虽然有点点回光返照意思在内。

可打赢了中法战争依旧赔款,让西方列强看到了外强中干,光绪皇帝为了亲政而和慈禧太后弄的一系列明争暗斗,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个依旧落后,不思进取致力于权利争夺的国度,就是西方列强眼中的清政府。

于是,西方列强还有列强背后的金融资本,做了一个左右东亚格局的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进一步扶持日本,让他们作试金石和急先锋。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7)

(被扶持的日本乘势而起)

三:金融资本押宝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钱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东瀛岛国,日本无论财富积累也好,财富生产也好跟当时的中国比无疑是不值一提,说一穷二白也不为过。

那么他们明治维新的钱从何来?答案是借贷,这借贷的主力就是西方金融资本!

是什么让西方资本愿意借贷给一穷二白的日本?这样一个即没有资源,又没有工业的国度?

答案就是,将日本当枪使,在中国赚大钱。

当时的日本,就是西方列强还有金融资本手中的枪,帮助日本强大起来,进而通过日本图谋中国。

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间接在中国牟利,不用亲自下场就能安全地获得巨大收益,无疑是高明的决策。

正是看准了西方列强对于自己的诉求,日本才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获得发展契机之后的日本,也投西方所好,跟英国打得火热,尽显侍奉之能事,不仅派遣了大量人员去往日本留学,还号召国民学习英国人的服侍文化,俨然东方小英国。

这马屁拍的山响,让英国人难免起了对比之心。

一直以来有天朝上国心态的中国,即便学习西方也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心态去学习,1870年天津教案的爆发将这种内心的厌恶体现的淋漓尽致。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8)

(天津教案)

日本的跪舔心态对比清朝的态度,无疑影响了英国人的对外决策。

试问,一个敌视你的,有潜力崛起左右世界格局的大国,和一个没有财富基础,即便崛起也无足轻重,但致力于侍奉你的小国。

你会选择扶持哪一个?

于是,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扶持日本,遏制中国的发展,借助日本的手,完成扩大经济利益的野心就成了必然。

基于这样的战略诉求,才有了日本明治维新时候源源不断的西方借款出现。

比如明治维新之初,英国人就借贷了100万英镑,帮助日本修筑了东京到横滨的铁路。

后续日本扩军备战,准备甲午战争的时候,西方金融资本更是大手笔借了日本5000万两白银的借款。

这笔借款,才是日本海军飞速发展的原动力。

那么投资是需要回报的,投资一个小而强悍的日本,让日本武装起来,目标是谁?

答案不言自明,当然是通过战争对清政府的战争获得收益。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9)

(日本的军事崛起离不开西方资本)

四:金融左右甲午战争的胜败。

日本扩军备战的背后,无处不在的是西方资本的影响。

数千万两白银的借贷和投资,只有战争胜利才能稳妥地收回,由此可见,这甲午战争明面上看是日本和清政府的战斗。

实质上则是清政府(淮军)VS日本(西方资本)。

日本的战败意味着所有的投资血本无归,这绝对不能容忍,胜利,只有胜利才能让他们收回投资,进而赚取更多利润。

那么这其中还有深意吗?答案是,当然有!

今日世界,什么是最赚钱的生意?不是实业,不是工业也不是农业,而是金融业。

金融业,及其延伸出的各种金融产品,才是最赚钱的生意。

日本的整个经济崛起,甚至战争准备都和西方金融资本借贷有关!

可是大清朝,却不愿意让西方列强赚这笔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面对各种条约赔款,几乎都是不接待的,为数不多的借贷也仅仅只有45笔约4626完两白银,看似很多其实相较于清政府的体量而言其实很少很少!

而且这一切,在生死战争之后,在胡雪岩被清算之后,就几乎彻底断绝了。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10)

(胡雪岩被清算)

这意味着一个世界上财富最多的国家,并没有进入世界金融市场,也意味着清政府是一个基本不依靠外债不依靠国际金融资本的政权。

于是,甲午战争另一个胜败关键点出现了,金融资本的支持。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致力于借贷,光在日本募集的公债就达11680万日元,各国认购的日本公债也高达近千万两白银。

日本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的借贷和发行公债行为,除了是赌博之外,更多的是进一步绑定日本国运和西方金融资本的关系。这才是日本战争时候的最大底气。

借给日本的巨款,明确表达了西方金融资本的态度,他们都在期望日本获胜,只有胜利了这些公债才有兑现的可能。

这可能就是源自清政府的大额赔款,这也是后续甲午战争赔款高达2.3亿两白银的根源,日本要还债啊。

除了赚取战争的分红之外,国际金融资本最大的图谋其实是进一步牟利。

这牟利的方式就是,让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之后,对西方金融资本举债,只有清政府举债了,才有进一步剥夺控制清政府经济的可能。

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财富基数非常非常高,但底下的税务效率让这一切表现的不很明显。

甲午战争之前的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岁入8698.48万两有余,岁出7935.5241万两,财政略有盈余,财政收入却仅仅和小小的日本高不了多少。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11)

(大清朝税率很低)

那个时候的清政府施行的是十一税制,税率明面上是10%,在土地状态失真和腐败影响下,税务效率低下,实际税负额仅仅只有5%。

这无疑是当时极低的税率,而当时的日本税率,在明治维新后基于“四公六民”政策,将曾经大名征收的四成收入,直接划归为政府收入,实际税率高达40%,这五倍的税率差,就是日本弹丸小国财政收入和清政府相当的根源。

这庞大体量,还有极低的税率下就有8000多万两白银的收入!

这意味着什么?牟取利益的潜力无限啊!

于是,一场罪恶的战争,在利益驱使下开始了。

相较于千年领先积累的财富而言,日本甲午战争后寻求的两亿多白银赔款,也不过税率提高到15%后一年的岁入而已。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12)

(甲午战争惨败)

五:战后的借贷风潮打开了清政府金融大门

为了让清政府陷入对于西方列强金融依赖的境地。

一场甲午战争爆发了,获得大量西方贷款的日本人最后成了胜利者。

随后,《马关条约》签署了,2.3亿两白银成了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战争红利。西方金融资本赌赢了战争,日本赌赢了国运,清政府赌输了金融自主权。

2.3万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让清政府财政困难重重,只能选择借钱。

向谁借钱?当然是西方列强啊!

于是一幕奇景出现了,清政府要借钱的消息传出之后,英国、法国、德国的银行家纷纷涌入急切的要借钱给清政府,就连财政状况不咋地的俄国人(拿着法国人的钱借给清政府),都出现在了总理衙门大门口叫嚣一定要找我借钱。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13)

(金融才是最赚钱的业务)

他们如此火急火燎的借钱,真是好心吗?当然不是!

因为事关利益重大,而且能持续盈利啊!

首先:这借钱可以赚取利息收入啊,这是最明显的利益。

那个时候的西方列强,他们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即需要市场倾销,也需要资本输出地。

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通商口岸是为了市场倾销和商品输出,借贷则是为了资本输出,大笔借贷,然后产生的利息收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其次:可以谋取特权。

所有的借贷都是需要抵押物的,清政府为了借贷就要想方设法拿值钱的做抵押。

什么海关税啊,铁路路权啊,地方厘金收入啊,等等等等都是抵押物。

原本清政府财政部困难,借钱也不多的时候,这条件没法谈,现在因为甲午战争赔款,需要海量的钱,这条件当然就好谈了啊。

最后:西方列强希望清政府继续维持。

自从1840年英国人敲门开始,直到甲午战争为止,清政府的形象都是一个即稳定,又软弱可欺的对象。

一场财政危机,让清政府不得不借钱,但他们也害怕因此而让清政府走向灭亡,后续出现的地方政权不听话啊。

打开了金融缺口,让清政府大量借钱,自己又能赚钱又可以帮助清政府续命,让他继续乖乖听话,何乐而不为?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14)

(时局图背后的故事)

尾声:

甲午战争的惨败,国人深以为恨,这场惨败除了军事失败之外,更关键的是,因此金融市场门户洞开。

原本尚可维持的清政府,陷入了恶性循环的财政危机中不可自拔,进而将一切能抵押的都拿去作抵押,失去了大量的权益。

大量权益的失去,让西方列强的瓜分野心越演越烈,时局图背后的亡国危险就此出现。

幸而,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地上,有着无数的英雄豪杰。

他们前仆后继,不断抗争,才有今日崛起的巨龙。

可今日世界依旧不太平,金融暗战依旧阴魂不散,国人当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运动 日本维新成列强(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