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74年,秘书孙洪宪向许世友报告:

“首长,您的老朋友王震刚才打来电话,下午要来拜访您。”

一听到王震要来,许世友开心地笑了起来,立刻安排人准备好饭菜,打算和王震好好叙叙旧。

自从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后,许世友的工作越来越多,曾经的战友也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很难有机会聚到一起。

听说王震要来,许世友很早就到门口等待。可当看到汽车上下来的人后,许世友却发现这人并不是王震将军,有些震惊。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

可来得虽不是自己的好朋友,但许世友却并未感觉到失望,反而用敬佩又带走尊重的态度,立刻上前握住对方的手:

“你可算到了,我都等你半天了!”

说着就将来人请进屋里,与其一同聊起往事。等到客人离开后,许世友严肃地对秘书孙洪宪说道:

“来的人可不是王震将军,他叫王诤,你怎么能把这两个人弄混呢?”

“他可是通信祖师爷,曾经全军的宝贝。幸亏我认识他,不然就丢脸了。”

王诤是谁?许世友为何如此尊重他,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这还要从抗美援朝说起。

抗美援朝与U2飞机,发展现代化部队

抗美援朝爆发后,为了在与我国志愿军的对战中取得更大的胜利,美国派出大量轰炸机,对我军阵地进行轰炸。

起初,我军的防空系统还能监测到美国的轰炸机,也能够准确定位到敌机的高度,方便我军及时进行隐蔽、反击。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2)

可当美国在轰炸机上放置无线电干扰机后,我军的防空系统彻底陷入瘫痪,无法提前定位到敌机的位置和高度。

失去防空系统的帮助,志愿军们只能凭借自身经验寻找轰炸机。

有时候还没等发现敌机,轰炸就已经开始,战士们毫无防备,只能仓皇寻找掩体。

美国轰炸机,在无线电干扰装置的帮助下,掠夺了许多志愿军战士的性命。

面对如此大的牺牲,身为总司令的彭德怀坐不住了,他赶紧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强烈要求将王诤调入战场。

没过多久,王诤就出现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此行的最大任务,就是破解敌军的无线电干扰机。

为了尽快找到破解之法,王诤带着十几个人每天守在一线,终于在十几天后破解了敌人的干扰,改变志愿军一直以来的被动状态。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3)

这一举,虽然粉碎了美国航空领域的阴谋,但对方依旧贼心不死,一直找机会入侵我国领空。

1960年开始,美国U2侦察机不停窥探我国边境,待看到我国并没有太强烈的反应后,U2侦察机开始频繁出去温州地区。

面对这种高科技侦察机,我国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通过外交手段维护领空安全。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诤寝食难安,带着雷达专家一同研究,重新调整雷达方案。

1963年,在U2飞机又一次入侵温州时,王诤等人配合导弹部队,先后击落5架U2飞机。自此之后,美国再也没有派出过U2飞机,入侵我国领空。

在击落的U2侦察机中,王诤发现了先进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在研究透其原理和构造后,将这种设备应用到国产飞机中,实现国产化、量产化。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4)

在王诤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无线电通信设备更上一层,逐渐占领世界领先席位。

但对于所取得的成就,王诤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对未来部队电子信息化的到来,充满担忧。

从第一次反“围剿”开始,电台就成为我军传递情报的主要方式,并在接下来的作战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包括抗美援朝战争在内,我国都是使用电台与各军区之间,进行联系。

直到王诤接触到一些从苏联回国的同事后,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王诤听到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计算机。

在此之前,王诤已经敏锐地察觉到,电台逐渐在被淘汰,计算机将成为未来情报传递的新趋势。

与苏联留学回国的工作人员交谈后,王诤更加确定了这个想法。

王诤断定,信息化作战,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那想要建设一支现代化部队,就必须掌握情报的主动权。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5)

想要实现这个目的,我国就必须抓紧时间发展计算机工业,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当王诤将自己的分析以报告形式呈现给毛主席后,得到主席的大力支持。没过多久,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设备,就下发到各军区中。

有了新设备,王诤还是不放心,他亲自到各军区中,了解战士们对新设备的熟练程度,同时考察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在来到广州军区时,王诤发现这个军区在电子设备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于是在考察了整个广州军区后,王诤给许世友打了一通电话,而接电话的是许世友的秘书孙洪宪。

“你好,我是王诤,我下午要去看望许世友。”

或许是因为电话中有杂音,又或许是孙洪宪对王诤不太了解,所以孙洪宪将对方的名字听成了王震。

撂下电话,孙洪宪就赶紧向许世友报告:

“首长,王震将军下午要来看您。”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6)

一听到王震要来,许世友十分开心,赶紧向秘书嘱咐道:

“快让人安排好饭菜,我要到门口亲自迎接。”

在许世友的期盼中,一辆小汽车缓缓停在面前,可看到下来的人后,许世友却愣住了,因为这个人并不是王震,而是中将王诤。

但许世友并未有任何不开心的想法,反倒是十分兴奋地将王诤请进室内,从长征聊到解放战争,最后聊到广州军区在电子设备上需要加强的地方。

送走王诤后,许世友对秘书孙洪宪严肃说道:

“你怎么把王震和王诤弄混了,他叫王诤。”

“在曾经的战争中,他可是全军的宝贝。”

从许世友的口中,孙洪宪才了解到王诤为部队做出的贡献,也明白了为何领导要将他称为“宝贝”。

王诤与吴人鉴,反“围剿”中立奇功

吴人鉴(王诤原名)出身黄埔军校通讯科,对无线电设施极为精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党军中,成为18师一名报务员。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7)

虽然只是一名发报员,可吴人鉴却对国民党的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他参军是为了报效国家,可国民党内部的一些行为,让吴人鉴萌生了退伍的想法。

1930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

也正是在这次战斗中,吴人鉴所在的18师被派上战场,结果被毛主席和朱德的口袋阵全歼,吴人鉴成了我军的俘虏。

在国民党工作时,吴人鉴就一直听说红军虐待俘虏,所以他以为自己难逃一死。

可没想到,红军不仅没有虐待俘虏,还对他十分照顾。

没过多久,参谋处长郭化若找到吴人鉴等电台工作人员谈话,希望大家能留在红军队伍里。如果实在不愿意留下,红军会给大家发放回家的路费。

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吴人鉴已经完全了解了红军队伍,便第一个举起了自己的手。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8)

就这样,吴人鉴成了红军的一员。为了避免自己的家人被国民党迫害,他为自己重新取名“王诤”。

这次战斗之前,红军各部队之间传递情报只有一个办法:派战士带着信或口令往返传达。

反观国民党,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将情报瞬间传达到千米之外。

在那段艰难的时期,有时我军传达情报的战士,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国民党就用电台完成了多次交流。

在信息如此落后的情况下,我军与国民党的战斗自然艰难万分。

碍于当时情况的限制,我军无法自主生产电台,甚至连会发电报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即便是在战斗中缴获了电台,也没有战士会用,最终只能藏在某个地方。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9)

比如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战士们缴获了一批电台、马达、电池等物品。可出于对国民党的憎恨,加上很多战士不清楚这些东西的用途,直接将其砸毁。

等到毛主席和朱德下令制止时,就只剩下半部电台能够使用。

1931年初,毛主席和朱德专门召见了王诤等人,毛主席还与王诤握手道:

“欢迎你们加入,红军的无线电工作就交给你们了!”

没过多久,凭借着这半部电台,加上缴获的几部电话机,红军成立了第一个无线电通信队,队长就是刚加入红军的王诤。

在我军设备还不足的情况下,王诤更多时候是给学员们传授基本知识,利用现有的工具进行发报练习。

与此同时,那被砸坏发报机的半部电台被派上了用场,除了收听国内外新闻稿件以外,还用它监听国民党之间的情报传递。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0)

凭借着这半部电台,王诤在之后的反“围剿”战斗中,立下大功。

第二次反围剿时,蒋介石集结20万国民党军,围攻红军根据地。

只不过这时的蒋介石,并不知道我军已经组建了无线电部队,国民党军队之间还是采用明码进行沟通。

1931年5月,守在电台前的王诤,听到一则重要消息:

“我们明天早晨要出发。”

“去哪里?”

“东固。”

这是国民党第28师与吉安守军之间的电报。东固为红军的驻地,很显然,国民党28师明早就会对东固发起围攻。

王诤赶紧将听到的情报,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和朱德派兵在东固设好埋伏。

第二天,待28师一到,我军立刻将其围住,最终全歼了这支部队。

第二次围剿的失败,令蒋介石大受刺激,没过多久他又集结30万大军亲自指挥,誓要歼灭所有红军。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1)

吸取上一次的经验,国民党不再采用明码发电报,我军也不能直接获取情报了。

但王诤曾在国民党担任报务员,对国民党的密码规律十分了解,没费什么力就成功破译出国民党的电报。

更重要的是,经历过两次反围剿后,我军的电台数量有所增加,王诤用一些废弃的材料自制小零件,修好了一些无法使用的小电台。

第三次“反围剿”开始后,为了保证各部队之间的联系,王诤想尽办法在每一个师部,都安装了一部电台,并为电台配备了专业的发报员,使得红军之间能够及时沟通,也能在第一时间能够接收、传递紧急情报。

在破获了蒋介石想要进攻赣南根据地的情报后,毛主席等人作出及时部署,获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2)

可以说,有了王诤的加入,红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无线电情报传输系统,在与国民党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后,王诤在1934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正是在这一年,王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之路。

长征路上保护电台,红二、六军团重获消息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大部队不得不进行万里长征。这时的王诤,已经成为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的局长。

此时中央红军只有两部电台,想要与其他红军队伍时刻保持联系,就必须保证每时每刻,有至少一个电台能够接收到电报。

王诤本人负责一部电台的正常工作,另一部电台则交给了他的徒弟刘寅负责。

刘寅原名叫做刘达瑞,与王诤一样是国民党出身,没有受过太多教育。

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刘寅几个月就学会了收发电报。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3)

第一次反围剿时,刘寅与王诤一同被捕。上文提到过,王诤是第一个举手参加红军的战俘,刘寅紧随其后第二个举手,并将本名“刘达瑞”改为了“刘寅”。

长征过程中,刘寅随着师父共同负责电台工作,确保中央红军与各地方红军之间的联系。

自从王诤加入红军开始,随着电台屡次立功,越来越多的战士明白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自然也明白了电台及王诤等技术人员的重要性。

湘江战役中,王诤为了保护电台被炮弹重伤,晕倒在地上,这可吓坏了周围的战士。

“快去找医生,王局长晕过去了。”

“快把电台保护好。”

......

好在王诤并没有生命危险,只要静养几天就可以恢复。可摆在大家面前的还有一个难题:晕倒的王诤如何过河?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4)

长征途中时间就是生命,晚一分钟都有可能被敌人歼灭。部队已经接到渡江的命令,所有人都要按照时间执行,一刻都不能耽误。

可王诤是红军队伍中的技术人员,更在之前的反“围剿”中立了大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能丢下他不管。

众人一番商议过后,就地取材做出一个小竹排,将王诤放到竹排上,大家一同推着他过江。

一边应付着随时都会落下的炮弹,一边要推着竹排,还要分出精力保护王诤的安全。没过多久,推竹排的战士就出现了伤亡。

等王诤醒来时,一共有7名战士牺牲在江面上。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诤泪流不止。他没想到为了救自己的性命,竟然牺牲了7名战士。

从这一刻起,王诤下定决心一定要保护好电台,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搞好情报工作。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5)

不久之后,张国焘违反中央命令私自南下,王诤接到一个重要任务——与红二、红六军团取得联系。

自两河口会议后,朱德与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组成左路军,徐向前与陈昌浩率领红一方面军组成右路军,左右两路同时北上,中央机关则跟随右路军出发。

但张国焘畏惧胡宗南的军队不敢北上,私自带着左路军南下,并将朱德等人控制起来,自己另立了一个党中央。

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央与红二、红六方面军并不是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红四方面军转达。

自从张国焘控制红四军后,与中央和红二、红六方面军的密码,也被张国焘控制起来。也就是说,中央与红二、红六方面军,彼此失去了联系。

借着这个机会,张国焘冒充中央对红二、红六军团下达命令,配合自己的南下计划。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6)

为了监听到红二、红六军团的消息,王诤用明码向其发送电报。

正在值班的无线电大队政委江文,收到电报后,立刻报告给了任弼时。

突然收到一份明码电报,任弼时担心是国民党的陷阱,于是用明码回电询问:

“恩,你们现在何处,久失联络,请于来电内对此间省委委员姓名说明,以证明我们的关系。”

第二天,任弼时收到了红四方面军签署的总部电报,电报中对任弼时提问的问题,进行了回复。

接到这份电报后,任弼时和贺龙等人十分开心,以为从此恢复了与中央的联系。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份电报是张国焘伪造的。此后的时间里,贺龙等人一直与这个假中央进行联系。

直到1936年,红二、红六方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收发电报时,王诤监听到红二、红六电台信号,亲自上机调整频率,找准时机呼叫红二、红六电台。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7)

“我是总队长王诤,奉命与你们联络,请阎知非队长上机。”

阎知非对王诤的发报手法极为熟悉,立刻判断出王诤的身份。

但由于专用密码被张国焘控制,中央只能用明码给任弼时发电报,揭露张国焘分裂党组织的行为。

没过多久,在红二、红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向张国焘要回了专用密码,终于与党中央重获联系。

叶剑英主持葬礼

时间转眼来到1947年,经历抗日战争的洗礼后,王诤率领的三局(原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在情报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出色,工作人员也越来越多。

眼看蒋介石的行动越来越快,王诤每日都紧盯国民党的电台信号,生怕错过什么消息。

这一年的3月,三局破译出国民党的一份电报,电报中命令胡宗南闪击延安,打毛主席一个措手不及。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8)

得知蒋介石的计划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审时度势,立刻带着部队撤离延安。

刚刚稳定下来,王诤就发现毛主席和周总理眉头紧锁,一直盯着地图,时而在纸上写着什么,时而表情严肃地沟通着什么。

没过一会,王诤的手上多了一份4A级别的机密电报,他的任务就是要在3个小时内,将这封电报的内容发送给彭德怀。

原来在撤退过程中,毛主席发现一处适合埋伏的好地方,于是便命令彭德怀率兵埋伏。

就在王诤架好电线打算发电报时,却发现电报机竟然坏了一个灯泡。想要换上新灯泡,必须去几十里外的地方取。

战场上瞬息万变,耽误一刻就可能错失战机。王诤一边派人去拿新灯泡,一边派人监听胡宗南的消息。

不久之后,新的灯泡拿回来了,电报也按时发给了彭德怀。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怀布下口袋阵等待国民党军,重创敌方31旅。

经过这次紧张的事件后,王诤更加小心呵护电台,生怕因为一个小零件而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毛主席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靠的就是准确且及时的电台。光是在三大战役中,毛主席看过的电报,就超过一千份。

我军能够凭借电台获得战斗的胜利,能够将电台发展壮大、成熟,离不开王诤的帮助。

凭借着加入红军后的功绩,王诤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这个军衔,是对王诤的肯定和奖励,可王诤却将其看成是对自己的鞭策,从此更加努力地工作。

1973年,王诤应周总理所托,用不到3年的时间走遍全国研究所,以66岁高龄建成卫星通信地球站。

1978年,王诤身体出现严重问题,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8月12日晚,王诤病情恶化,200多位战友来到病房外探望。

第二天凌晨,王诤离开了人世。

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20)

工作人员将王诤后事的报告,送给叶剑英审批时,已经81岁的叶帅只写了5个大字:

“叶剑英主持。”

8月19日,叶剑英亲自主持了王诤将军的追悼会。

这位通信工程的鼻祖,就这样永远留在了八宝山公墓,只留给后人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从国民党俘虏到红军宝贝,从发报员到开国中将,王诤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由此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的无私精神。

如果在郭化若挽留时,王诤没有举起自己的手,或许他一生只是一个叫吴人鉴的普通人,我们的历史上也会少了一位名叫王诤的高级将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