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足云宋代欧阳修素以忠直敢谏、磊落刚正著称其在《归田录》里,有这样一番话——“公尝语尹师鲁曰:‘恩欲归己,怨使谁当?’闻者叹服,以为名言”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每个人都想将让人感恩的好事归于自己,贪图好名声,甘当老好人那么,遭人怨、得罪人的事又由谁来承担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为谁忧为谁愁?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为谁忧为谁愁(恩欲归己怨使谁当)

为谁忧为谁愁

作者:余足云

宋代欧阳修素以忠直敢谏、磊落刚正著称。其在《归田录》里,有这样一番话——“公尝语尹师鲁曰:‘恩欲归己,怨使谁当?’闻者叹服,以为名言。”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每个人都想将让人感恩的好事归于自己,贪图好名声,甘当老好人。那么,遭人怨、得罪人的事又由谁来承担呢?

据《东轩笔录》记载,宋庆历年间,西夏犯边,战事吃紧。一日大雪纷飞,欧阳修登门拜访时任枢密使的恩师晏殊。当看到恩师家中摆酒置宴,谈笑风生,毫无军情紧迫之象时,欧阳修当即写下《晏太尉西园贺雪歌》:“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意在劝诫晏殊身为主管边防事务的最高长官,一切要以国事为重,特别是战事吃紧之时,更要怜惜驻守边关、在风雪中忍受严寒的将士,而不能仅仅因为瑞雪将带来丰收就设宴庆贺。欧阳修为官期间,“以其议论多及于权贵”“虽祸患在前,直往不顾”,弹劾奸佞,招致三遭贬逐。王安石曾评价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显然,为官如果一味地“收恩避怨”,只想当“好人”,不愿去做“恶人”,必将害人害己。明代王阳明将这种行为称之为“默之贼”,即“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意思是,如果深知内情,却假装糊涂,甚至布置陷阱,默售其奸,便是“默之贼”。历史上,“默之贼”这类人并不少见。

史料记载,西晋何曾,位列三公,常陪晋武帝司马炎宴饮。有一次,他回家跟儿子们说:“皇帝创立基业,并要将基业传承给后世子孙。可每次宴饮,却从未谈及治理国家之大事,而只谈论一些家常琐事。这样下去,后代恐怕很危险,太平基业仅到他这一代而已,他的子孙很令人担忧,但你们还可以安然无事。”何曾接着又对孙子们说:“你们这一代必遭祸乱!”后来,果然爆发八王之乱,何曾的孙子何绥被东海王司马越诛杀。司马光批评何曾:“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确实,西晋最后的灭亡,何曾这类“收恩避怨”的重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下,“收恩避怨”也不乏其人。他们奉行好人主义,是非不分、立场摇摆甚至毫无原则、见风使舵,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错误装聋作哑,退避三舍,不提醒、不批评、不纠正。这种好人主义,既与党员干部个人的品性、意志、能力等因素有关,也与政治定力不够、担当意识不足、党性观念不强相关联。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私心私欲作祟,将一己之私置于党、国家与人民利益之上,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好人主义害人害己,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党、国家及人民事业的不负责任。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好人主义盛行,有问题不指出,有过错不批评,这种庸俗作风盛行之处,往往就是党组织和领导上政治软弱、作风涣散的地方,就是党员、干部中出问题多的地方。”党员干部要强化斗争精神,敢于担当尽责,持正义、守原则、讲立场,不做两面派,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对歪风邪气毫不妥协,做一个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好人,而不当徒有虚名、害人害己的老好人,不断推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的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政治生态好起来。(余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