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同为生物,拥有许多共性,比如自私,残暴,贪婪,但是除了共同的部分,人类还多出来了其他基因,孟子总结为“仁义礼智”四端之心,正是这多出来的部分,区别了什么是动物,什么是人,所以这多出来的部分,就被叫做人性,也叫做良知。

在心学的系统中,人性是良知,也可以叫做天理,而天理时时刻刻在我们心中,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可以听见她的呼喊。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公道自在人心)(1)

人走茶凉,过河拆桥的事情,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律法上,我们无法指责,他并不违反法律,但我们就是觉得不厚道,不合乎人情,这就是天理的作用,良知就在此刻呈现。公道自在人心的公道,也是天理,也是良知。

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是高贵的,每个人都是圣贤,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潜力,于是,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指出了通往圣贤的道路——致 良 知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公道自在人心)(2)

找到了良知,我们就有了办法去致良知,去光明自己的良知,去扫除蒙蔽在良知之上的尘埃。王阳明说,人的悟性各有不同,因此致良知,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两种法门。

一种从见山是山的渐悟,一种是直达见山还是山的顿悟。

第一种是读懂四句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直观易懂,这是一种渐悟的修行,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还是山的认知突破过程。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通过四句教,明白什么是善恶,找到自己的良知,然后用知来指导行,用行来完善知。把知行合一,当做致良知的修行法门,直至良知完全呈现。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公道自在人心)(3)

第二个是是顿悟,那些立志追寻大道的人,他们站着先贤的肩膀上眺望,他们在前人的经验中寻找,在彼此的交流中碰撞,在实际的生活中体验,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心,不懈的追求,最终量变引发质变,在某个契机的指引下顿悟,良知瞬间光明。

知行合一,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状态的描述。他们用人性善的原则去指导行动,用行动追求善的结果去体现人性光明。这就是完整意义的知行合一,这是致良知的最终效果。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公道自在人心)(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