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里猪八戒的黑鬃毛妖怪形象

国产影视剧中,猪八戒的形象一直都是肥头大耳、肤白貌不美的人身猪头样子,在86版《西游记》、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动画片《西游记(1998版)》《春光灿烂猪八戒》等众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1)

影视剧中的猪八戒。来源/2000版《西游记》截图

实际上,吴承恩原著中的猪八戒并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顶着个乌七八黑的猪头。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2)

另一个影视剧中的猪八戒也是白白胖胖的。来源/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截图

《西游记》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行者降魔》中首次出现猪八戒的形象,高老头说的是:

“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碓嘴初长三尺零,獠牙觜出赛银灯。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脑后鬃长排铁箭,浑身皮糙癞还青。

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

当孙悟空变化成高翠兰见到猪八戒之时,则是这样描述的:“黑脸短毛、长嘴大耳、长了一副猪头猪脸的模样。”

其实,在早期西游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猪八戒都是黑色鬃毛、长嘴大耳的形象。1927年,国内第一部西游电影《盘丝洞》(杜宇拍摄)中,猪八戒是这样的——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3)

最开始的猪八戒荧幕形象。来源/电影《盘丝洞》截图

当时,由于《盘丝洞》的故事暴力香艳、拍摄尺度过大,加上涉及封建迷信,电影在30年代被禁。直到2011年,挪威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对馆内电影硝酸片(电影胶卷材质为硝酸纤维素,易燃)库存进行整理编目时,发现了这部影片孤本,并于2014年赠送中国复制版。

1960年拍摄的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面的猪八戒是这样的——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4)

猪八戒荧幕形象。来源/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20世纪50、60年代刘宝瑞的相声《假灶王》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大家较为熟知的猪八戒形象:

母亲让我去供销社“请”灶王爷的神像。我没找到地方买,只得将就买了一副《猪八戒背媳妇》的画像糊弄她。她眼神不好,只是说:“今年灶王爷的脸怎么这么黑?”我骗她说:“他成天在灶台那里待着,可不就熏黑了吗?”

刚开始的猪八戒形象,为何跟我们现在熟悉的大不一样呢?这还得从中国本土猪的种类说起。

中国本土猪曾以黑鬃为主

在中国古代,不管家猪还是野猪,大多都是黑毛土猪。早期关于猪的文献记载相对较少,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院徐旺生分析汉代《尔雅》时,提到了一种毛色纯黑、头足俱短、皮肤皱褶比较多的猪,《尔雅》成书的涉及地域有陕西、山东、河南、陕西一带,结合汉代出土的陶猪圈模型,推测当时本土以黑鬃猪为主。

猪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按照毛色划分为黑猪、黑花猪、白猪等。在人类历史上,野猪主要是黑色或者黑花色猪鬃。后来,猪经历了从野猪到家猪的驯化过程,最早的家猪发现于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和土耳其东南的查耀努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白鬃猪是人类有意从黑白相间的野猪中选育出来进行家养的。

商周时期就有白猪出现,殷人在燎祭(一种祭祀活动)中使用其作为祭品。《甲骨文合集》(29545)卜辞中还有“白豚”二字——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5)

来源/《甲骨文合集》

《礼记·檀弓上》记载:“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意思是,夏商时期分别崇尚黑白二色,殷人在祭祀时使用白色牲畜,其中就包含猪这种必不可少的动物。

汉代时,山西临汾以南到黄河以北一带也是盛产白猪的。朱浮在《为幽州牧与彭宠书》记载:“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大意是,辽东有头猪生了白头小猪,主人以为稀奇,想去向朝廷献祥瑞,走到河东,看见很多猪全身都是白的,便很羞惭地回去了。

尽管古代中国出现过“白豚”,不知什么原因,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基本为传统土黑猪。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6)

传统土猪。摄影/海德堡图文设计,来源/图虫创意

不过,本土黑鬃猪生长期慢(周期10-12个月,白猪仅为3-4个月)、出栏率不高、产量低(一年生黑猪仅150斤),新中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开始引进丹麦长白猪、英国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等,就此开创了二元杂交生产商品猪的时代,几个杂交阶段后,中国的猪养殖彻底进入商品量化的瘦猪肉生产时代。

在这一时期前后,猪八戒的形象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猪八戒形象从妖化到人化

猪八戒银幕形象较为明显的转变,可以追溯到1940年。当时万籁鸣、万古蟾兄弟在上海创作完成了胶片长达八千余尺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时,影片中的猪八戒首次变了颜色。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7)

新形象猪八戒,更像一头普通的猪。来源/动画片《铁扇公主》截图

之所以做这样的改变,或许是为了角色呈现。万籁鸣、万古蟾兄弟为了将角色塑造得更加活泼、生动,在刻画形象时借鉴了迪士尼米老鼠形象。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视觉呈现的问题,毕竟,黑脸长嘴还有獠牙,放在黑白动画荧幕上也影响分辨。

此外,猪八戒的形象同时也经历了从“妖”到“人”的转变。

原著《西游记》描述的猪八戒黑脸短毛、长喙大耳,有着锋利的獠牙,火盆似的长嘴,俨然一副妖怪模样。因此,每当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孙悟空就会叫他收起嘴脸。

1927年,电影《盘丝洞》里的猪八戒是小眼、小耳,翘鼻、猪嘴、无眉毛。1941年《铁扇公主》中的八戒变成了圆眼、山峰眉、椭圆形垂耳、长弯鼻、人嘴,服饰造型上斜领大袖、敞口大袍、袒胸露乳、内系一条粗布腰带,没了獠牙和短毛,形象相对温和。1957年拍摄的《猪八戒招亲》则是人脸上戴一个猪脸面具,人物为短发,身材均匀。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8)

吃西瓜的猪八戒也有着人一样的笑脸。来源/1958年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截图

我们看到早期猪八戒的五官造型,出现了人与猪的五官融合,保留猪鼻、猪耳,整体形象逐渐向温和过渡。随着影视剧中猪八戒的性格内涵日益丰富,他的五官造型也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像人。

在1991年的《西行平妖》中,猪八戒的面部首次采用了人脸五官,1994年的《大话西游》和1998年TVB版《西游记》,虽是人与猪面部特色的融合,但人的部分越来越多。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9)

吴孟达版猪八戒。来源/电影《大话西游》截图

往后的作品如《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伏妖篇》《西游记之女儿国》中,猪八戒更是时常在人与猪之间进行身份转变。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10)

“人”样的猪八戒与小龙女。来源/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截图

2000年之前,影视剧中的猪八戒的动作模仿对象主要是猪,肢体动作上主要表现为嘴巴动作(如吧嗒嘴、流口水)、耳朵动作(向上扬起或色欲体现)、摸腹动作(吃饱喝足或闲暇之余)。而这之后的影视形象主要模仿侠客和人,动作敏捷,表现勇猛。

不仅是猪八戒,沙僧也经历了这一转变。原著描述的沙僧是这样的:“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眼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在《铁扇公主》里,沙僧没有了骷髅头、红焰蓬头,换成了黑色长髯,穿着人的穿着。再到86版《西游记》,沙僧的外形配上了佛珠、耳环,更能凸显人性、佛性,形象上沉静而不求回报,淡泊却坚韧不拔,这一形象也从此深入人心。

猪八戒没变猪的时候长什么样(荧幕上的猪八戒)(11)

老猪摸摸肚子,沙僧老实安抚。来源/86版电视剧《西游记》片段

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形象大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定型,也就是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西游记》系列电影(1966-1968年拍摄)。今天广为人知的86年版《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造型设计的灵感就来自邵氏《西游记》的1966年版,更为之后30年影视剧中的猪八戒形象定下基调。

结合上文提到的,新中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引进国外白猪,到80年代,土黑猪渐渐退出养殖场。新猪种的引进浪潮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猪种的认知记忆,并进一步影响了后续的艺术创作。80年代后,影视作品中的猪八戒几乎不再青面獠牙,发展到现在,无论是角色形象还是性格特征,猪八戒也越来越人性化。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看到的猪八戒也自然成了今天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