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大唐盛世,绕不开大唐雄主李世民、李治父子还有中间乱入的女帝武则天。

这三人,老子李世民打下基业不说,还打下来偌大声望,让天可汗成了横绝天的代名词,更让大唐声威远播四海。

夫妻俩李治和武则天也不遑多让,两人合力让影响大唐的关陇贵族势力近乎退出大唐中枢,高宗时代,大唐版图进入巅峰期,随后到女帝武则天时代,大唐更是繁盛无比,名臣辈出。

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帝,用自己的雄才大略最早践行了“女性能顶半边天”。

这才是古代女权主义的集大成者。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1)

(厉害的大唐女性)

武则天晚年,女帝本人在一场并不必要的神龙政变后黯然退位,留下无字天碑让后人评论。

随后时代进入了二进宫的唐中宗李显、唐殇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时代。

这三个帝王任职时间都不不长,李显当了五年帝王就去了,任内最大成就是,让韦皇后做大,让太平公主声望日隆,进而埋下唐朝内乱隐忧,这隐忧在后续成了他儿子唐殇帝李重茂的伤痕,小皇帝继位仅一个月,就遭遇政变便宜了李隆基的老爹唐睿宗李旦。

这政变,就是年少英武的李隆基配合自己姑姑太平公主弄的,对象则是韦皇后为首的一帮诸如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大唐女性。

接连三个女权主义者的故去,让大唐终于恢复了点男性雄风,唯一剩下的太平公主,也在唐玄宗登基后的先天二年(713年),因为涉嫌谋反,被赐死家中,陪葬乾陵。

唐玄宗就是这样一个在女人堆中摸爬滚打,最后成为胜利者的存在,大唐女性厉害啊!

摆脱了女性束缚后的唐朝,终于在唐玄宗带领下迎来了又一波高峰,只是这高峰和低谷,却在一个时代同步,真是殊为可惜!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2)

(唐玄宗)

一:英明天子

唐玄宗实事求是地说,是一个帝王素质极高,天赋过人的帝王。

晚年因为怠政引发的“安史之乱”根源,更多是国防压力引发的军事部署问题造成的。

他早年间的做派,诸如诛杀韦后,赐死太平都算得上果断决然,很有帝王气概,这样的气概,在大唐王朝中应该说仅次于李世民。

除了英武果决之外,他的早中期用人也很得当。

早年间任职大唐宰相的人,都是能臣干吏,而且任职时间都不算长,除了后期的李林甫外,没有超过三年任期的。

从这点上看,李隆基深知宰相权大的弊端,如果任期太久,容易尾大不掉成为忧患。

大唐就在这样英武的帝王带领下,在无数宰辅谏言下,一步步走向了巅峰,成就了盛世。

换言之,“开元盛世”的主导者,从来就不是那一任宰辅,反而是唐玄宗本人。

能当主导者的人,在眼见帝国蒸蒸日上后,难免会有得意忘形,进而小看天下英雄变得自信无比。最后这自信,害了晚年的李隆基!

原因无他,再英明的帝王,也难逃晚年糊涂,因为精力跟不上而让帝王贪图安逸。

这贪图安逸的体现就是,帝王心术和晚年怠政。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3)

(李林甫)

二:帝王心术和晚年怠政

这两大因素让晚年的唐玄宗,基于怠政心理,还有帝王心术的算计,开始任用甚至纵容李林甫专权和杨国忠的妄行。

深谙政治制衡的唐玄宗自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以这个道理为前提,他认为,只要自己能把持大局,谁当这个宰辅并不重要,只要足够听话,能力差不离就可以了。

这从唐玄宗晚年的一件趣事就能看出来。

晚年的唐玄宗对李林甫排斥异己,其实心知肚明,在侍臣问他:那为什么还用他那么久?

时唐玄宗的回答是沉默以对,这沉默的背后,原因昭然若揭,帝王心术是你能寻思的吗?

你这个侍臣都寻思清楚了,我这个帝王还咋当?

由此可见,唐玄宗需要的不是邀名取直,谏言献策的大臣,反而是听话乖巧的李林甫。

读书人认死理,脾气上来了,帝王是很痛苦的,这点上唐太宗晚年也受不了,唐玄宗跟太宗差不多,当然也受不了。

除了这之外,李林甫精明的政治手腕,还有深谙帝王心思,让他成了唐玄宗的最好助手和背锅侠。专用李林甫,通过控制一个人,控制整个朝堂,这就是唐玄宗的算盘。

如果真出了问题,那就拿李林甫开刀,也是唐玄宗的算盘,其实这道理后后世大明帝重要严嵩一样。唯一让唐玄宗没想到的是,这李林甫看似老实其实算计也很多,居然反过来监视皇帝,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忽悠的唐玄宗一愣一愣的。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4)

(嘉靖帝和严嵩)

直到最后唐玄宗依旧没有清算李林甫,反而是等到李林甫寿终正寝之后,让诬告李林甫的杨国忠当了新一任宰辅。

至于为何,因为唐玄宗看到很清楚,这杨国忠能力比不上李林甫反而更好控制,危险更少。

这两人轮换做大,还有受控,足见晚年唐玄宗并不糊涂反而很清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人。

大唐也就在唐玄宗如此算计下,内政上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不过这内政虽然相对稳定,但对外军事上却问题多多,而这一切的根源,则和大唐政策,还有受到的威胁有关。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5)

(唐军出征)

三:开边政策和吐蕃威胁。

唐玄宗时代,是大唐天下布武的时代,当了帝王之后的唐玄宗跟汉武帝相似。几乎从未停止过进攻和对外战争的步伐。

这点上,《旧唐书》记录得很清楚。开元天宝何以为盛世,跟大唐的武功分不开关系,虽然唐玄宗执政前期偶有败仗但并不伤筋动骨。无数对外战争,让大唐影响力辐射更广。

人口大量增加后的土地不足,虽然渐渐瓦解了曾经助力大唐辉煌的府兵制,可唐军的战斗力不降反增,但这募兵制的弊端,也埋下了后续动乱的隐患。

唐玄宗中后期的时候,募兵制成了主流,就让节度使对于军队控制力越来越强,虚内实外的军事部署格局,还有放权举措,让唐朝埋下了安史之乱的隐忧和爆发。

安史之乱无疑是盛唐从盛变衰的重大事件。

一场持续七年多的动乱,让唐朝人口锐减,疆域大范围溃缩,节度使更是横行无忌。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6)

(吐蕃威胁最大)

那么安史之乱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其实追溯历史看,或许吐蕃才是关键!

看地图可知吐蕃和大唐长安的位置。吐蕃是离大唐都城长安最近的强大势力,他的存在时刻威胁关中的安全,这地缘格局就注定了唐朝必须时刻防备吐蕃。

李世民时代,打了一架后通过和亲让吐蕃消停了一段时间,但消停也就松赞干布时代,后续的吐蕃时刻威胁唐帝国安全。

唐高宗时,唐朝在东北区域赢得了辉煌胜利,直接灭了高句丽,解决了东北方的威胁。但是受制于吐蕃的威胁,唐朝在解决了高句丽统一辽东之后并没有进一步扩张,而是将精兵强将部署在西线防备吐蕃。

这也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东北方向一直战略收缩的根源。

稳守进取,是高宗时代和武则天时代大唐对外策略,可这国策在唐玄宗继位后发生了变化。

唐玄宗主政之后,致力于开疆扩土,先后和突厥还有吐蕃爆发战争,打得都很顺,反而是在东北区域跟契丹等族的战斗中遭遇了挫折。

这就让唐玄宗有了心理阴影,基于担忧西北大考虑,还有财政消耗的考虑,唐玄宗开始对东北区域的节度使放权,通过扩大节度使军事力量和自主权,构筑东北方向的防御缓冲区,让节度使成了帝国屏障。

原因无他,唐朝防御重点从不在东北方向,反而是在能切实威胁长安安全的西北吐蕃方向。

这也有政治举措为证,唐玄宗时代,曾经将先辈占据的大同江南岸领土给予盟友新罗,就是大唐力有不逮,在东北战略收缩的因果。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7)

(东北的战略收缩)

四:钱穆论宋朝国防,道出大唐弊端。

东北区域的战略收缩,让大唐国防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北,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用兵举措。

安史之乱前数年的大唐,打了不少大战。

比如跟阿拉伯帝国在怛逻斯的战争,后续的石堡城之战,还有征讨南诏的战争,这一连串战争虽然胜多负少,但兵马钱粮的消耗都是实打实的。

除了这之外,为了遏制吐蕃势力,唐朝还先后对河西、安西等地的吐蕃盟友进行军事行动,削弱吐蕃的影响力。

那个时候的大唐兵制,前文说过,已经从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

关于募兵制,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论述后来宋朝国防政策时曾说过一段深刻的话。

募兵制下,军队要保持战斗力,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去进攻。

按照钱老的说法,大唐军队可谓目标明确,就是四面出击!

这也是募兵制的优势,给钱当兵要你干啥就干啥,跟唐朝前期让府兵出征方便多了。

唐玄宗的问题或许就是,目标太多,军队太给力,结果引发了四面出击,消耗大量国力。

这点上也很容易弄明白,大量兵士的招募,势必影响农业生产,消耗国家财富和粮食储备。

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无岁不战,年年都在进攻,大军驻扎在外,耗费无数,让大唐中枢兵力空虚,围绕吐蕃的军事行动,还有其他军事行动,不断牵扯大唐的精力和国力。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8)

(盛世华章)

以至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核心关中,居然要临时招兵对付叛军,因为精锐都在外征战,短时间内回不来。安史之乱初期,担当防御重任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带领的都是新兵蛋子!

唐宋一对比,同样是募兵制,一个是坚守都城防御,弄出来百万禁军,一个是四面出击,无岁不战,让唐宋的结局深具因果特色。

宋朝稳健的国防策略,让他没有任何动乱隐忧,结果因为外敌而亡。

唐朝进取的国防策略,让外敌疲于应付,结果一场内乱造成盛世转衰。

如果这两个国策能结合起来该有多好啊,但太多理想化的国策,几乎实现不了。

为了保障长安安全,大唐防御重点只能是西北区域,东北为了稳住局势的放权,让河北节度使做大就成了必然,唯一可惜的是,唐玄宗放权的对象错了。

盛世时的四面出击,目标明确寸步不让,这就是唐玄宗后期的最大军事弊端。

稳重一点何至于此!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9)

(叛军西北来)

尾声:

安史之乱的爆发,史料上说法不一,有人说安禄山原本是想等唐玄宗去世后再造反,结果却被杨国忠逼反了。

由此可见,这唐玄宗虽然老,虽然有点糊涂,但余威尚在足以震慑宵小之辈。

但这余威尚在也仅是尚在而已,安禄山的野心不会因为这而改变,除非唐朝改变遏制吐蕃,四面出击的国策,稳守中央,有所作为,可是这貌似不符合唐玄宗性格和当时的大唐气质。

历史上无数明主晚年昏庸的很不少,离唐玄宗最近的李世民,不也被诟病晚年糊涂,求仙问药得长生吗?

春秋时的齐桓公,任用三奸让齐国霸业消解不也是吗?

战国时赵武灵王,轻率当赵主父弄赵国两分不也是吗?

南北朝南梁武帝,信任侯景自己却晚年凄凉不也是吗?

相较于这数位帝王的横死,退位当太上皇的唐玄宗还算幸运的,只是这安史之乱却让大唐气质生变,影响深远到改变整个华夏历史,这就是他控制不了得​了。

由此可见,帝王位置不好当啊。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10)

(皇帝不好当)

除了非自然死亡太多之外,要当一个英明的帝王,一辈子英明就要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有善终可能。

指望轻松一点,弄垂拱而治,除非制度健全如明朝,或者甘当傀儡如东晋,要不然都是取死之道,更何况就连垂拱而治也不见得有好结果。

所以啊,还是唐玄宗祖爷爷李世民说得好:

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而复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帝范》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崇尚美好和高尚的事,则帝位会稳定生活也会安定,如果大肆放纵自己,从事各种不好的行为,则事业会受到威胁和伤害。建立政权很难,失败却很迅速,这是帝国基业不稳的表现,基业不稳失去江山会很容易,得到地位很难,需要上天(万民)的帮助,如此难,哪能不珍惜,不谨慎啊?

《帝范》这本书,是唐太宗晚年写给后世子孙的精心之作,总结了李世民一生治国经验,如果后世子孙能学好,唐玄宗真正认真看过,或许唐玄宗晚年不就不会如此了。

写到这里,唯有痛惜,痛惜于历史,痛惜与过往,痛惜与人性。

克己复礼难上加难,更何况握有天下的帝王,或许这就是成败之决吧。

唐肃宗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帝王不好当)(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