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厦门水资源循环(厦门首个河湖)(1)

厦门水资源循环(厦门首个河湖)(2)

北溪引水工程

厦门水资源循环(厦门首个河湖)(3)

汀溪水库

厦门水资源循环(厦门首个河湖)(4)

新阳主排洪渠

台海网3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蒋全德通讯员黄芳芳文/图)今天,是厦门首个“河(湖)长日”。

1988年3月30日,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会议明确建立综合治理机制,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治湖方针。

为纪念这一重要日子,厦门市决定从2022年开始,将每年的这一天确定为厦门市“河(湖)长日”。

牢记嘱托,厦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20字治湖方针,全力把河湖长制实施向纵深推进,努力构建美丽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

东西溪、后溪、九溪……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母亲河。守卫她、爱护她,正是我们对她最长情的告白……

2017年,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每条河流都要有‘河长’了”。五年多来,厦门市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立足实际,勇毅前行,大力发展河湖长制,不断提升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解决了大批影响河湖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画卷正在厦门徐徐展开……

今天(3月30日),厦门迎来首个“河(湖)长日”,本报以特别报道的形式,从牢记嘱托、厦门水情、体系建立、主要成果、未来成效5方面,全景展示厦门实施河湖长制工作5年来的成效,以飨读者!

牢记嘱托确定3月30日为“河(湖)长日”

三十多年来,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持续整治,如今的筼筜湖已成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生态修复经验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厦门市于2021年11月把3月30日确定为厦门市的“河(湖)长日”。

厦门设立“河(湖)长日”的目的,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20字治湖方针,进一步强化落实河湖长制,压实河湖长责任,切实担起管河治湖职责,全力把河湖长制实施向纵深推进,努力构建美丽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

厦门水情超八成城乡居民用水靠“外援”

厦门市有东西溪、后溪、九溪、官浔溪、瑶山溪、深青溪、龙东溪、埭头溪、过芸溪等主要溪流9条,流域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干支流总河长465公里,干流总长166.1公里。最大溪流为东西溪,干流位于同安区,流域面积494平方公里,总河长185.4公里。

除溪流外,厦门市有筼筜湖、五缘湾内湾、海沧湖等3个近岸海域海水内湾景观湖泊。全市共有石兜水库、汀溪水库、溪东水库、竹坝水库、杏林湾水库和莲花水库等6座中型水库,79座小型水库,4座小型电站,110座水闸,9座排涝泵站。

水库总库容2.9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28亿立方米,库区3089公顷,生态蓝线陆域控制面积904公顷。另外有山塘162座,其中库容3万立方米以上70座。

随着厦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厦门市水环境、水资源问题突显。人均水资源量320立方米,约占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0%,全国的16%,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城乡居民用水80%以上来自跨流域调水。

同时,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多种污染源叠加,造成厦门市小流域水质优良率不高,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河流防洪、供水、生态等功能发挥。

厦门市积极采取措施,2017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行河长制,推进河流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河湖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体系建立三级河湖长体系解决大批问题

2017年3月,按照省级实施方案,《厦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出台,在岛外4个区及19个镇(街)全面推行河长制,未涉河的岛内思明、湖里两区也同步建立河长制组织体系,把筼筜湖、五缘湾等岛内湖泊纳入河长制管理,施行河长制全覆盖。

2017年3月,厦门市水利局设立市河长制办公室,成员由市委办、市府办、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局和市市政园林局等13个市直部门组成,从全市相关部门抽调13名专职人员集中办公,实体运作。

2018年2月,根据《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关于省级建立双总河长的通知》,厦门市河长制工作实行双总河长领导机制,各区也参照市委市政府实行双总河长,实现了双总河长全覆盖。

2018年3月,市政府为市水利局搭配副局级领导1名,专职负责河长制办公室工作;在市水政水资源处加挂“河务处”牌子,承担办公室日常事务;市水资源与河务管理中心增加事业编制10个,核增副主任1名,内设科室增加到5个,作为河长制工作业务支撑,实现了省级要求的“2 1 1”河长制模式。

目前,厦门市已建立起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市、区、镇三级河长湖长体系,全市共设立河(湖)长149名,其中市级河(湖)长3名,区级河(湖)长26名,镇级河(湖)长120名。自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来,已有效解决大批影响河湖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

主要成果打造了一批河湖精品示范工程

实践充分证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大制度创新。2017年以来,厦门市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河湖面貌焕然一新,包括:

●流域水环境得到稳步提升。

●市域范围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

●小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全市6个城市黑臭水体稳定达到消除黑臭标准。

●筼筜湖、五缘湾内湾、杏林湾、海沧湖等水环境持续改善。

●2018年,省委、省政府挂牌督办的3个劣V类断面(集美深青溪浦边桥、集美后溪许溪上庄鱼鳞闸、同安东溪南门桥)水质均全部销号。

●打造了一批河湖精品示范工程,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做法获得国家认可,纳入2020年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的9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

未来蓝图坚定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

新时代,新征程,厦门市将深入学习贯彻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以勇立潮头的情怀担当,勇毅前行的作风意志,不断谱写生态惠民的厦门新篇章!

下一步,厦门市河长办将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坚定不移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更高水平‘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部署要求,持续抓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合力推动辖区流域国省控以上断面水质稳定达到考核要求,努力确保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全力保障溪流监测断面水质稳步提升,大力巩固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着力提升筼筜湖、马銮湾、五缘湾内湾、杏林湾、海沧湖等水体水质,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弘扬筼筜湖综合治理经验,深入实施碧水工程,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让“生态美”成为厦门的靓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