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大、小月之分,所以除夕的日期也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但不管在哪一天,习惯上都称为“大年三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日子。

中国人过除夕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称为“逐除”,这就是“除夕”的由来。后来又把除夕的前一天称为“小除”,即小年夜;把除夕称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什么样的一天 除夕进化史由庄严到浅薄(1)

民间关于除夕的俗语有很多,比如“齐不齐,大年三十一个集”,意思是说都到大年三十了,不论置办了多少年货,也就只能这样了;比如“腊月三十打个兔子,有它没它都过”,多用来比喻意外之财,或者用来比喻无足轻重的东西。

在民间,除夕这天要账的人也特别多,而且理由也都很充分,比如“再不给钱,年都过不去了”、“今天再不给钱,就又欠一年了”等等。听了这些话,欠账的人多少都能给点。有些地方还有贴上对联就不能再上门要账的习俗,如果欠债人贴上对联后,债主仍上门要债,反而是要债人违反了习俗。有些欠债的人怕人要账,从腊月二十四、五就早早贴上了对联。

除夕是什么样的一天 除夕进化史由庄严到浅薄(2)

各地贴对联的时间各不相同,有说“二十八,贴花花”的,也有说“二十九,贴倒有”的,但更常见的是除夕的中午或下午贴。有些地方过年有“八大红”之说,对联、年画、春条,春贴、窗花、过门钱儿、灯笼等都是红色的,显得格外喜庆。但是如果当年家里有白事,过年则不能贴福字、放鞭炮,也不能到别人家拜年,而且在三年之内也不能贴红纸写的对联和春贴,而是贴白色对联、紫色对联。外人即使不进家门,也能通过大门所贴对联颜色,对主人家里的情况做出大概的判断,这正是中国民俗文化了不起的地方。

贴对联也有讲究,“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上联以“仄音”字结尾,贴在门框右侧,下联以“平声”字结尾,贴在门框的左侧。但是近年来,对联的写法不是特别规范,很多对联的横披改为从左往右写,就需要把上联贴在门框左侧,下联贴在门框右侧。贴春联的顺序也有颇多讲究,通常是从院子的正门贴起,然后贴堂屋门,最后东西厢房门。贴的时候按从上到下,由左至右的顺序来。

除夕是什么样的一天 除夕进化史由庄严到浅薄(3)

大门上的福字一般不倒着贴,以示庄重,室内的门以及箱、柜、缸、囤等家俱上的小福字,则可以倒贴。福字有大有小,贴的时候要从外到里,从大到小。在贴门神时,院门及正房门上的人物脸要相对,不能贴反。厢房门及楼房多为单扇门,两张门神只能贴在同一扇门上,由于门扇较小,通常用福字取代门神。

如果把“福”字写在红色斗方上,便是“春贴”。天津过去有在斗方上写“有”字的习俗,也像“福”字那样倒着贴,称为贴“倒有”。后来在“有”上加个“日”字,形成合体字,寓意“日日有,天天有”。如果把“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吉语写在红色纸条上,便成了“春条”,可以贴墙上、树上、牛棚、粮囤、水缸等处。据说还有很长的春条,比如“宜入新春乐,财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银子垛成垛,大吉大利”等等。

除夕是什么样的一天 除夕进化史由庄严到浅薄(4)

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还要上坟烧纸、燃放鞭炮,敬请故去的先人回家过年,这时燃放的鞭炮多为小鞭,数量也不用太多。讲究的人家还在除夕这天将供品摆在寺庙、家庙或宗祠,或者将供品摆放在家中,祭祀神祗。根据信仰的不同、所敬神祗的不同,摆贡的规格和方式也不相同,供品摆放整齐后,还要祈祷和燃放鞭炮。有的人家还在堂屋里的墙上换上不同的画像,比如姓关的会挂上关公的画像,姓姜的会挂上姜子牙的画像,以示对先贤的崇敬。

到黄昏来临时,家家户户开始打扫院落,扫完后还要在院子里撒上芝麻杆,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姜子牙的老婆。传说中姜子牙的老婆是扫把星,会在大年夜出来,跑到谁家谁家晦气,家里撒上芝麻杆,扫把星怕扎脚,就不敢来家里来了。也有说是防姜子牙的,因为玉帝抓姜子牙时他就逃,而玉帝藏在芝麻田里,于是姜子牙就很怕芝麻杆了。为什么防姜子牙呢,据说他这人比较倒霉,做什么都赔,到了七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于是民间就把他当成不好的神了。

当然,更为大众接受的说法是“撒岁”“踩岁”,人踩在上面会啪啪作响,能把妖魔鬼怪驱走,起到避邪的作用。而姜姓人家则把芝麻杆捆起来,绑到长竿,再绑到树梢上,大概是怕玉帝藏在里面,耽误老祖宗回家过年。

除夕是什么样的一天 除夕进化史由庄严到浅薄(5)

除了撒芝麻杆之外,还要在房门外及大门口放拦门棍,据说有聚财的意思,也有说是防野鬼进门。在大门口放上拦门棍之后,没有要紧事家人一般都不再出门。到了初三凌晨“聚财”时先放爆竹,再把芝麻杆清扫成堆当柴烧,并把拦门棍同时拿掉。

年夜饭是中国人传统生活中最隆重的一顿饭了,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据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们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人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也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除夕是什么样的一天 除夕进化史由庄严到浅薄(6)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传出剁馅擀面的声音,听上去非常热闹。人们过年吃饺子的时间不一,有的地方在夜里十二点吃饺子,因为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也有地方在春节早上吃饺子。

吃完年夜饭之后,基本上就到夜里七八点了,在一家老小陆续入睡之后,家里的男主人要把堂屋收拾干净,摆上供品,点上香、烛,祭祀神灵。等把这些仪式做完之后,男主人要放三个鞭炮,称为“关门炮”,这三个鞭炮要比普通的鞭炮大,非常响,我们小时候叫它“大雷子”。放完并门炮后把房屋门关上,全家开始入睡,没有特殊情况,到第二天早晨之前一般不再房门。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除夕本是一个非常庄严、甚至有点伤感的节日,但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春晚出现后,这个节日变得越来越欢乐了,越来越流于庸俗和浅薄。

除夕是什么样的一天 除夕进化史由庄严到浅薄(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