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古代,可没有人爱玩打枕头仗。因为保不齐哪位仁兄家里就有木枕、玉枕甚至瓷枕之类的,跟这样的兄台打枕头仗无异于是在送命。

不过,话说回来,看到瓷枕我的心中不免会产生疑惑,用陶瓷做的枕头看起来又硬又高,难道睡起来必然会硌脑袋,可是古人为什么喜欢用陶瓷做枕头呢?难道他们比现代的我们还要皮实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古人枕头(古人睡觉用陶瓷做枕头)(1)

陶瓷枕头最早的用途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古人喜欢用陶瓷做枕头?这是因为我们发现陶瓷枕头的地点不是在博物馆展厅就是在电视上的考古节目里。换句话说,那些用陶瓷做枕头的古人事实上已经不是活人了,和他们长眠千百年的陶瓷枕头与其说是寝具,不如说是陪葬品。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的陶瓷枕烧制技术最早烧制于隋唐时期,这一时期被烧制出来的陶瓷枕头多是用来做陪葬品。例如,隋代的张盛在去世的时候,张盛的家人就用瓷枕为他陪葬了。死去的人没有了五感,自然感觉不出来硌脑袋的感觉。

历史上真实的古人枕头(古人睡觉用陶瓷做枕头)(2)

古人的生活习惯需要陶瓷枕头

除了清朝时期,我国大部分朝代的人都是以蓄发为主的,长长的头发戴上冠或者梳成发髻,每天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另外,古人的礼仪规范非常严格,为了仪态的得体,往往会在睡觉的时候使用侧躺的姿势。

软枕过于舒服,容易让人走路看起来是驼背的。为了控制自己的睡姿,保持自己美美帅帅的发型,古人只能通过睡硬硬的陶瓷枕头或者玉枕来约束自己。

历史上真实的古人枕头(古人睡觉用陶瓷做枕头)(3)

古代的气候迫使古人使用陶瓷枕

在没有温室效应的古代,就连河南都是温热潮湿适合养大象的地方。古人没赶上电气时代,他们没有冰箱也没有空调,只能用扇子扇风。可是古人又不能不睡觉一直给自己扇风,为了让自己睡觉睡得舒服一点,他们不能不找一种清凉舒爽的材料来做枕头。

陶瓷的比热容大,导热导温的性质使得陶瓷做的东西摸起来凉凉的。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夏天抱着陶瓷枕头睡觉的感觉,那肯定是非常凉爽舒服的,不亚于抱着小冰袋。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说过,玉枕纱橱,夜半凉初透。除了感叹自己的孤寂之外,也表达了玉枕清凉能避暑气的特性。根据《枕赋》记载的“又岂持不困于烦暑之酷而已也。”,我们可以发现,陶瓷枕头和玉枕在夏季的功能差不多,都是用来让睡眠中的古人不那么体热的。

历史上真实的古人枕头(古人睡觉用陶瓷做枕头)(4)

陶瓷枕头的其它功能

唐朝时期,唐中宗的韦皇后的妹妹韦七姨,成为了将军冯太和的夫人。在结婚之后,韦七姨为自己置办了许多兽型的陶瓷枕头,其中一个伏熊形状的枕头,就是用来保佑自己多生儿子的。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问了,陶瓷枕头不是寝具么,和生孩子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用陶瓷做的枕头不仅是寝具,还可以作为艺术品、商品甚至是象征似的家庭摆件。

古人用陶瓷做枕头既可以突出自己生活水平之高,也可以彰显自身高于常人的文化水平。陶瓷本就冠绝天下,无论是青花瓷还是粉彩,都是让人远观足以夺神的宝贝。在陶瓷做的枕头上,文人墨客偏爱刻印花鸟或者名言警句,有的人来了兴致还会在自己的枕头上题诗。有钱人则喜欢购买花样繁多的陶瓷枕头,比如孩童型枕,虎型枕,用来突出自己的富裕,在这些人手里,陶瓷做的枕头不过是夸富的摆设。

另外,用陶瓷做的枕头还有警醒书生之意。相传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过于困倦而延误修书日期,就经常采用圆木做自己的枕头。其实,用陶瓷做的枕头也有这样警醒自己的作用。漳滨逸人王寿明就曾经在自己的《枕赋》中说过,陶瓷枕头有思圆木警学之勤的作用,所谓思圆木警学之勤,意思就是效法当年司马光用圆木约束自己的故事,让天下书生都能因为又硬又高的陶瓷枕头做一个好学之人。

历史上真实的古人枕头(古人睡觉用陶瓷做枕头)(5)

古人并不是不喜欢软枕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人并不都是富贵之人,大部分人出于脖子的舒适或者生活的贫苦,还是会使用软软的、普通的材质做枕头的,比如竹子或者植物种子。而在《枕赋》中,王寿明曾经提到过,和他同时代的一些古人,喜欢把蜀地的锦缎套在陶瓷做的枕头上。除了美观之外,肯定还是希望自己的陶瓷枕头枕起来舒服一点。不过这些高级的丝绸“枕套”或者棉麻等纺织,它们的寿命是有限的,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在蛇虫鼠蚁的啃咬和土壤水分的破坏下,它们很难被保存得完好无损。

另外,从清代开始,皇家贵族就已经发现柔软的枕头、靠垫更加让人舒服和安睡,所以就出现了与现在枕头相似的寝具了。

历史上真实的古人枕头(古人睡觉用陶瓷做枕头)(6)

总而言之,古人也是凡夫俗子,怎么可能不怕硌脑袋的陶瓷枕头。只不过在他们看来,用陶瓷做的枕头功能非常齐全,既可以让自己睡得凉快,也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乐趣,这也是古人的一种智慧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