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人,绕不过人性。人性经不起试探,试探的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也未可知。

就像《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一向以贤妻良母著称,同时也具有同情心,谁要是有了不快的事,跟她扯上几句,准能忧郁减半,心绪转晴。她是合格的倾听者,却很少提及自家的不幸,因为她知道不住地诉苦经给别人听非但难得宽慰,还可能招来厌烦。总之,她是受人欢迎的妇人。然而,思特里克兰德扔下她和孩子,去远方追逐梦想,她一改往常,只希望他潦倒至死,而且总愿别人觉得他是为了一个女人出走,这给她赢得不少同情。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这一转变,当时“我”不甚理解,直到后来经历了许多事,见识了许多人,才恍然“人性是很难估摸透的”,不能简单地定义。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取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罗生门)(1)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也曾经见过人性的模棱两可。

芥川打小过继给舅父,虽是养子,也还是感受过大姨母给予的母亲般的关怀。一九一四年,芥川爱上一女孩,遭到舅父,尤其大姨母的反对。爱情在反对声中匆匆告终,在芥川无疑是莫大的打击,于是发问:“究竟有没有无私的爱?……倘若没有,人生会无比的痛苦”。

就此涉及人性恶的一面——利己,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里频频可见其踪迹。

芥川从书里认识人生,了解人性,走的是从书本到现实的路径,小说素材也“大抵得之于旧书”,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赋予古典以新意。

比如,《罗生门》和《鼻子》取材于日本十二世纪的短篇故事集《今昔物语》,二者探讨人性的利己主义,可又有所不同。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取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罗生门)(2)

《鼻子》讲的是禅智内供的鼻子有五六寸长,从上唇垂到下颌,上下一般粗,宛如香肠,既不方便,又不美观,表面上一派若无其事的模样,然而伤自尊得很,乃他长期以来的心病。

内供为这鼻子煞费苦心,不是揽镜自照,看鼻子怎样显得小些,就是观察别人的鼻子,看有没有和他的鼻子相仿佛的,又或遍尝缩鼻良方,试图把长鼻缩短。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取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罗生门)(3)

苦心人天不负,终是给他寻着一缩鼻偏方,使得长鼻变得与鹰钩鼻几无两样。“这样一来,看他们谁还敢乐?”

然而他们乐得尤甚,尤其放肆。尽管人们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一当不幸的人摆脱不幸,旁人又巴不得他重陷不幸,是幸灾乐祸,也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内供不明就里,原以为长鼻变短,生活也跟着变得美好,不成想还是难逃郁闷,难逃他人讥笑。

忽而有一天,鼻子恢复原样,内供就像长鼻缩短之初那样,心情舒畅,“这样一来,看他们谁还敢乐?”

有些事大可不必,有些事则没得选,不得不做,前者如《鼻子》所谓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后者则如《罗生门》里生死抉择之际的利己主义。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取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罗生门)(4)

大约是平安朝时期,京城一带灾连祸接,地震、火灾、饥荒像是约好了似的,次第出现,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犹在水深火热之中。

以洛中一带为例,但见路旁堆放涂有朱漆、金箔的木头当作柴火贩卖,其前身乃寺里的佛像、供品。洛中尚且如此,更不消说修缮罗生门一事了。

无人问津的罗生门荒凉得很,反倒成为狐狸、小偷的栖息地,以至许多无名尸体也纷纷堆在这里,引来一群乌鸦驻足流连。待天色向晚,附近人迹全无,更显出此地的凄凉。

就有一名遭主家解雇的家丁,尽管服侍主人有年,受大萧条波及,还是未免于难,成为无处可去的流浪汉。

一天傍晚,阴风冷雨来袭,家丁行至罗生门避雨,持续不断的雨丝使他忧郁,但更为忧心的是生计,明天怎样过?两条路摆在家丁面前,要么饿死,要么当强盗。思来想去,家丁似乎倾向后者,可是勇气从何而来?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取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罗生门)(5)

家丁在门楼下踟蹰不前时,一身树皮色儿衣服的小老太恰在门楼上点燃松明,拔一具女尸的头发,打算做成假发换钱。

小老太知道拔死人头发不对,但是并不觉得自己多么坏,实在是没办法,要不就给饿死。据她所知,这名得瘟疫死去的女尸生前也没少干这档事,把蛇肉切段,当作鱼干儿卖给兵营,兵营里的厨司因鱼干儿味道不错常拿去做作料。

小老太也不觉得这具女尸生前多坏,因为穷得没办法,不然就得饿死。既然如此,倘若女尸在天有灵,就能理解她拔头发的苦衷了,实乃不得已。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是基本诉求,生理需要,活着的前提。小老太拔死人头发,或许不道德,但却是听从求生本能做出的选择。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取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罗生门)(6)

​家丁一见小老太干这等不讲德行的事,委实愤愤不平,当即上前喝阻,拦住她的去路,把适才当强盗的念头全然忘在脑后。

但当听见小老太对自身行为的譬解,家丁推人及己,忽然来了勇气,觉得当强盗合情合理,既然不当强盗就要饿死,索性落草为寇算了,也是没法子的事。于是,家丁把小老太树皮色儿的衣服给据为己有,离开罗生门,消失在茫茫雨夜里。

家丁的做法是生死之际的利己,同时也如小老太那般,出于求生本能,不得已为之。

《罗生门》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但是不像《鼻子》,这里的恶没得选择,源于人性,也见出本能。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