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1)

周恩来总理被誉为是:全民楷模。千古第一人。穷尽美好的词语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他堪称完人。

是什么人什么家庭能够培养出来如此杰出和完美的中华栋梁?到周总理的家乡淮安,实地看看他老人家的家世和他生活的环境,就能够有答案。

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2)

看了周恩来的读书处和故居,我感到,早期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周恩来就是我国千年文化传统培养出来的典范。他胜在道德品行,人格魅力。他被全世界的人民和政界尊敬。他的去世让联合国从1976年1月9日至15日,连续一周为这位伟大的总理降了半旗。

这样的伟人,在十岁以前,受到了三位母亲的真心爱戴,全力付出和精心培养。

1 1898年 大鸾(周恩来)出生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淮安府山阳县驸马巷。因为他出生前,母亲万冬儿梦到一只大鸟飞入自己怀中,当夜便生下了周。周父认为这个鸟就是鸾。于是周的小名叫:大鸾。 “大鸾”,寓意鸾鸟降世,则天下安宁。事实也是如此。

在周恩来不满一周岁时,被过继给重病的叔父周贻淦“冲喜”,没过几个月,叔父病逝,婶娘陈三姑悉心抚育恩来,陈三姑是恩来的嗣母,周称她为娘。

2嗣母陈三姑

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3)

嗣母去世的几十年后,周恩来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指嗣母)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并说,“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

三姑出身秀才之家,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挚,仁慈礼让,在诗文书画上有很高的造诣。年轻守寡的三姑终日守在家中与养子大鸾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感情、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了对大鸾教育上。大鸾给三姑带来了安慰,三姑给大鸾最好的教育和真诚的爱。为了大鸾三姑还为他请了乳母蒋妈妈。这样大鸾一下就有了三个妈妈。

三姑出身在世代的读书人之家。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秀才。一共养了三个女儿。陈三姑是最小的女儿也是他最喜欢的女儿。老秀才把三姑当成儿子养。,她上家塾读书,能背诵许多首唐诗宋词,书法也不错,识文断字,15岁就能赋诗填词了。她在教大鸾写诗的时候,常常拿出来自己当年写作的诗词作为教课的模板。大鸾十分喜爱他娘的诗词,随身携带,想娘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大鸾留学日本的时候专门手捧娘的诗稿,含泪写了祭文。周恩来长大以后在各种场合多次深情感谢娘对他的培养。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中华好男儿。

3三姑育儿贵在:早

·早年开发识字和阅读

根据早教专家们的理论,孩子的教育在早期开发好了,以后孩子成才的几率高。专家列举了无数世界名人的早期开发的事例。至于早期开发什么,早教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识字和阅读 。

“列宁五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读书。达尔文四五岁识字读儿歌。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诗圣杜甫说话前就开始识字,“七龄思即壮,开口诵凤凰”。白居易三岁前就能识字。“怪才”梁启超,四岁精读四书。

我国现代名人中,很多也都有早期识字的经历。气象学家竺可桢,2岁识字,5岁上小学。齐白石4岁识字,李大钊3岁识字,四五岁读《三字经》《千字文》。

大鸾在嗣母三姑的教育下4岁识字、写字,6岁背诵唐诗数十首,并开始阅读外祖父的丰富藏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

4岁生日那天,三姑为大鸾买了生日礼物:小柳斗,望大鸾将来的学问能用柳斗装。这只小柳斗而今被保存在他的故居内。

·早起阅读和识字

嗣母对周恩来的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天雨花》、《再生缘》等。大鸾先后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的思维个性和艺术修养却是最早的熏陶。

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所写的《射旧忆旧》一文中,曾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下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4三姑育儿贵在:巧

 *巧用针对性施教

生母一家和恩来及嗣母三姑搬家到了万冬儿的娘家居住。母亲送恩来到万家的家塾中继续读书,但大鸾嫌教书先生讲得不过瘾,没有外祖父藏书里的东西精彩。大鸾常常跑到书房里去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母和嗣母知道后,只好专门找先生有针对性地教他,并鼓励他读了大量的小说。大鸾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淮阴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部小说里的神话故事对他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力有很大帮助。再加上嗣母的讲解,他对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很感兴趣。

*巧用走出去,实地教育利用景点传输中华美德

大鸾特别喜欢听娘讲故事,为了让大鸾理解故事的内容,娘带他走出家门,到窦娥巷、二帝阁、胯下桥等地,一边走一边讲轶闻传说。有一次大鸾走到望仙桥上。他跺跺桥面,摸摸栏杆,看看桥下的流水问到“娘,这桥怎么叫望仙桥呢?站在桥上能看见神仙吗?”三姑顺势将故事讲给他听: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姓孙名叫隐,就住在这座小桥边。他有学问,人品也好,常帮助穷人和乡亲们。后来朝廷知道他有才招他做官。可他不做官,而乡亲们有事找他,他都能挺身而出,为其排忧解难。这样,乡亲们都崇拜他,爱戴他。他活到百岁才无病而终。出殡那天,乡亲们都来为他送葬。灵柩抬到这座小桥上时 咔”一声响,孙老先生从灵柩内站起来,慢慢升上天空,脚踏祥云。从此,这座小桥就叫望仙桥,我们这条巷子就叫望仙巷。 “望仙巷?不是叫驸马巷吗?”大鸾又问。 “望仙巷改为驸马巷是明朝初年之事。”三姑又给大鸾讲起了巷子改名的故事。

大鸾听故事上瘾了,他向嗣母提出要求:以后带他去看看淮安城内的名胜古迹,嗣母爽快地答应:等伏天学馆歇伏,就带他去浏览。

三伏开始学馆放假十天。 嗣母没有食言,歇伏开始,她几乎每天上午都和乳母蒋妈带领大鸾浏览淮安各处名胜。有关汉初名将韩信的古迹就浏览了四处:韩侯祠、胯下桥、钓鱼台 母祠;有关抗英英雄关天培的古迹有两处:关忠节公祠和关忠节公天培之墓。抗金英雄梁红玉、抗倭英雄沈坤等历史名人的事迹。

有一次,大鸾在听了关天培的故事后,就缠着娘要去看关天培祠堂。在瞻仰关祠时,大鸾肃然起敬,仿佛看到关天培统率水师,身受重创而不退的英勇场面。小小年纪的他恭恭敬敬地对关天培塑像鞠了一躬。

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和传说,内涵着中华传统的美德,深深扎根到了大鸾的心中。周总理这样的中华栋梁在这块土地,在母亲们的教育下慢慢成才了。

*清高手专门施教并为大鸾专办陈家花园私塾

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4)

生母一家和恩来及嗣母又搬家到了嗣母的老宅陈家花园,在亲友的经济资助下单独开办家塾,让大鸾兄弟继续学习。1906年农历元宵节后,生母和嗣母请了大鸾的表兄陈式周作塾师,后来又从淮安城里请了一位姓赵的先生,在陈家花园自立了家塾馆让大鸾兄弟快乐学习,打开眼界。

1979年,当地政府 在“万公馆”遗址西边、“陈家花园”遗址西北角处,将现存的与万公馆和陈家花园同时代建造的十几间老式旧屋,辟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供游客参观学习。

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周恩来是中华传统文化早教的典范)(5)

5生母万冬儿将大鸾当成人一样信任并委以管理重任

周总理讲: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大鸾的生母万冬儿,因为排行十二,大家都习惯叫她万十二姑。万十二姑的父亲万青选在淮安府的清河县(1913年改名淮阴县)做了9年知县,就定居清河。万冬儿读过五六年家塾,小时候也曾跟随父亲出入官宦门第,见多识广。她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很有办事能力,嫁到周家后更是贤惠能干,周家的许多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家庭贫困的时候,母亲万冬儿带大鸾去当铺当东西,换一些钱回家过日子。当东西的技能让母亲去世失去没有钱过日子的时候,成为了十多岁大鸾养活弟弟们的谋生手段。

给亲友们调节矛盾的时候,母亲带上大鸾,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周恩来回忆讲,他十分喜欢看母亲耐心地听当事人讲话,等事情清楚以后,帮助当事人解决矛盾。这个本领为总理以后从事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母亲临死之时,把照顾两个弟弟的家庭重担托付给了大鸾。

60年代,在苏联老大哥逼我国还债时,周恩来号召人们艰苦奋斗,还讲了自己的经历:“我小的时候,是一个破产的封建家庭子弟,只有十一二岁,母亲死了,父亲在外谋事。我就是靠天天借债过日子,最不好受了,借了债还得给人家去磕头,拜圣人,跟大观园的生活差不多,最没有意思。”总理靠着小时候抵抗灾祸的心态和本领,带领国民走出了困苦。这样的大才全靠母亲的培养。

6乳母带他看人世间百态,认识佛教,学习农活,自食其力。

乳母蒋妈妈哺养大鸾时,也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积德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大鸾。大鸾常跟着蒋妈妈在院子里那块小菜园里种菜、锄草、浇水、捉虫。

乳母信佛,经常带恩来去烧香拜佛,在乳母的影响下,大鸾对佛家慈悲为怀的教义,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善于与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和平相处。例如1963年10月20日,他在回答亚洲佛教界人士关于“总理对佛教有何看法”的提问时说:“思想上的不同,可以保留,你不要认为共产党员就一点也不唯心了。不要说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家庭,也有各种不同信仰的人。如我的父母信佛,我是共产主义者,这方面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反对外国干涉、要求民族独立等方面则是一致的。”这个回答让人信服。

7伯父给了他飞出家乡的翅膀

周恩来讲“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1910年,伯父在东北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就将恩来接到了东北读书,最开始在铁岭读小学,后来又到了奉天读书。

8三位母亲早期教育的滋养,让走出家乡的大鸾一飞冲天,崭露头角

大鸾在奉天读书的作文得了一等奖,老师讲没有见过如此优秀的人才

后来到天津的南开中学读书,被校长称赞为南开最杰出的学生。在创始人严修和校长张伯苓的推荐下,大鸾留学日本后又留学法国,成为了真正的建国将才。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母亲们的早期教育,让周恩来具有了优良的中华美德,让他熠熠生辉,让人愿意无私地帮助他。反过来周恩来又用自己大鸾一样的德才回馈于中国人民。这是中国人民爱戴他的地方,也是他受到世界人民尊重的地方。周恩来是高尚品德的千古一人。早教的专家们和养育孩子的家长们多学习周总理的三位母亲,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这样你们教育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德品的人是废才。

“大鸾”出世则天下安宁。中国人感恩大鸾。

主要素材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