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1912,用人话顺序分析清朝节点!

只有干货,没有胡说!

持续更新,感谢关注!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一个中文名叫“洪仁辉”的英国人出现在天津大沽口的海面,自称要进京告御状。内容很简单,叙述这几十年,英吉利商人在广州十三行对华贸易遇到的所有困难,请求皇帝解决困难并增加更多的贸易口岸。所谓十三行,就是皇帝指定的十三家中国商人专门负责与外国人做生意,除此之外,任何大清子民不可以与外国人有生意来往。

乾隆与马戛尔尼的会面(马戛尔尼访问大清)(1)

可想而知,十三行的垄断地位,让外商的对华贸易非常难以执行。虽然他们腰缠万贯的来到中国,但是处境却难以想象的可怜,他们不能住进城中,有冤屈不得直接与政府联系。十三行只手遮天,任意定价,大清官员从十三行勒索的财富,最终都转嫁到了外商的头上。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宰割,外商都无法发声。数十年来,英国人一直想办法突破十三行的控制,终于在1759年,“洪仁辉”代表的英吉利壮着胆子敲开了紫禁城的大门,控告所有贪腐的官员。

皇帝坐不住了,天朝上国的体面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自己的臣民贪污腐败逼得外国人进京告御状,涉外事件,必须高度重视。皇帝的处理非常的果断直接,腐败的海关官员及一切涉事人员立刻查办,免除部分陋规,满足了英国人许多小的要求。正当洪仁辉偷着乐的时候,后面的判决,让英国人万万没想到。首先驳回英国人增设口岸的要求,在华体制,不可变更。然后处理了帮助洪仁辉“上访”的中国官员,最后将敢于北上的“洪仁辉”抓了起来,以勾结内地奸民为由,在澳门一关就是三年。而实际上,外商的在华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乾隆与马戛尔尼的会面(马戛尔尼访问大清)(2)

正是经过这样的挫折,英国政府决定,必须派遣使团出使中国,与满清政府建立联系,否则中英贸易问题永远无法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著名的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也是中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正式碰面。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港出发了。为了敲开大清的大门,英国使团动足了脑筋。多年来与大清官员打交道,使他们深知满清政府的骄傲与自大。如果以外交的态度前往北京,面见乾隆,一定会被拒之于门外。所以他们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参加皇帝的生日,给皇帝祝寿,然后附带谈一下两国日后的贸易问题。

果然,乾隆皇帝在接到由两广总督翻译过的英吉利的檄文,让乾隆大喜。文中提到的各种礼物,奇怪的仪器,让乾隆兴奋不已。习惯于万国来朝的乾隆,潜意识认为这个叫英吉利的国家是来朝贡称臣的。没有出兵,没有遣使,数万里外大西洋上的从不知名的国家就慕名而来,这不是中华帝国文化影响力的有力证明吗?为了迎接使团和他们带来的礼物,乾隆早早的给他们一路安排了绿灯,任何地方官只要看到使团,立刻火速接到京城不得延误,以彰显天国之威。

乾隆与马戛尔尼的会面(马戛尔尼访问大清)(3)

马戛尔尼精心考虑了使团的规模和舰艇,要让中国人对英国重视起来,必须要眼前一亮,让中国人感受到西方国家的力量与重要性。在礼品的选择上,更是费尽心机。马戛尔尼知道乾隆喜欢西洋物品,特地选了很多西方国家最新的研发成果,比如说蒸汽机、绵纺机、织布机、地球仪、天体运行仪、赫歇尔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吊灯、座钟、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火炮、战舰等涉及各个最新领域的科学成果。他们指望让这些全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让这头沉睡的狮子知道,大清朝的工业水平还处在中世纪。

英国人的判断很准,乾隆被这些还没到来的礼品吊足了胃口。经过九个月的航行,1793年7月26日,马戛尔尼一行人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两位中国官员登上了使团乘坐的“狮子号”,很迅速,双方交接了所有行李和礼物,快速顺利的将使团送到了紫禁城,而此时,皇帝还在承德,因为八十三岁的生日就在这里举行。接到礼品清单的乾隆,大喜过望,指示地方官员对英国人给予最高标准的礼遇,稳妥的将使团送到承德。

乾隆与马戛尔尼的会面(马戛尔尼访问大清)(4)

到了承德,双方发生了第一次不愉快。就是关于马戛尔尼面见皇帝,是否要三跪九叩。追溯根源,问题出现在最开始。马戛尔尼是披着祝寿的外衣来谈判的,加上两广总督的“精心翻译”,自然的被朝廷理解成了称臣纳贡。总之,翻译们的自作主张,让这个自认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使臣大吃一惊,立马拒绝这一要求。马戛尔尼的头脑中,文明国家的外交是平等的。航行几万里,就是为了给皇帝磕头,无法接受。拒绝行礼的消息震动朝野,大清王朝的脸色立刻拉了下来,整个帝国都极为不悦。最终博弈的结果,英国人勉强同意单膝跪地,乾隆也勉强接受。但是之后,大清王朝对英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菜量少了三分之二,也不再美味,宾馆也从五星级降到了四星级。整个大清帝国,都感到自己被羞辱了。

乾隆与马戛尔尼的会面(马戛尔尼访问大清)(5)

当然,倨傲归倨傲,马戛尔尼的态度并没有影响皇帝对礼品表现出的强烈兴趣。不过皇帝看完这些礼品,大感失望。面对英国人寄予厚望的“天体运行仪”,皇帝毫无兴趣,认为它就是那种类似八音盒的东西。地球仪,皇帝更看不上眼,因为康熙年间就有地球仪。但实际上,这个地球仪标注了英国人最新的发现以及丰富的航海成果和地理知识,但是乾隆完全视而不见。唯一感兴趣一点的是帕克透镜,英国的天文学家卖力的做着示范,用透镜借着光融化了一块金属,但皇帝却一直在想,谁会用这么大的透镜点火呢?一个冒失的太监用手摸了一下光点,被烧的吱哇乱叫,引起哄堂大笑。皇帝又看了一眼气压计,只看了一眼气泵,就确定了他的失望,临走的时候还冒了一句:这东西只配给儿童玩。除此之外,望远镜、战列舰等等几乎都让乾隆大失所望。

英国人还有最后一样杀手锏,就是马车。中国的马车,没有弹簧减震,做十几里路人都要颠散架了。皇帝的马车即使再豪华,但是依旧没有减震系统。英国人认为,乾隆的科技知识缺乏无法理解西方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但他的屁股总能感受到西洋马车的舒服吧。但是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可笑,这辆特制的马车甚至都没有被乾隆看到,因为外形不符合中国的规矩,车夫位置比皇帝位置还高,而且背对皇帝,不合中国礼制,只能束之高阁。

乾隆与马戛尔尼的会面(马戛尔尼访问大清)(6)

对礼品的失望,加重了皇帝对英国人的反感,认为自己被他们的大张其词蒙骗。而在这个时机,马戛尔尼不适时宜的通过和珅向皇帝提出了几项要求。因为他们认为,乾隆看过礼品,对这个世界强国应该有所敬畏了。至此,皇帝才彻底明白英国使团的主要目的,数日的怒火一下子冲昏了皇帝的脑袋,立刻下了一道长谕,一条不留的驳回了英国人的所有请求,每一条最后的一句话都是:断不可行。

马戛尔尼主要向皇帝提了几点请求,大概如下:①开放珠山、宁波、天津②在北京设洋行③想获得一个岛作为仓库④生活在广州的英国人获得更大的自由度⑤改革广州贸易体制并公开关税。总而言之,所有的请求,一字不落,全部被乾隆否定,皇帝不可能因为一个岛国几件不合胃口的礼品,就改变天朝定制。

乾隆与马戛尔尼的会面(马戛尔尼访问大清)(7)

1794年3月17日马戛尔尼使团在游历中国一圈后,从澳门灰头土脸的离开中国。他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而乾隆却不知道,他错过了世界留给大清的最后一次机会。向全世界宣告,通过和平的方式想打开天国的大门是不可能的,而世界留给清朝也仅仅四十多年一点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