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读论语#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论语面对他人的长处和短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1)

上节课我们讲了善人之道,在于忘我,在于底线。

忘我和底线、界限,两者似乎是矛盾的。因为忘我是空的境界,帮助别人不着痕迹;底线和界限是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

忘我容易,仁德困难。因为忘我可以凭借一时冲动,未必长久,而仁德良知却是时时刻刻的善心善意。

说一个真正的善人,做了好事不留名,其实也是为了保护接受帮助的人,他们也有尊严,是弱者。

当一个人心中有真善时,无时无刻不挂记着别人的感受,以他人为尊,哪怕是穷苦贫弱的人。

没有人愿意把伤口示人,把自我贫苦穷弱的一面展现给世人,这就是真善者能体谅到而不践迹的原因。

所以善者心善念善,小心翼翼做事,唯恐伤害到别人。

而另一方面,善者不入室,做事有自己的底线原则。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而善,一定在心念和行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上。

论笃是与,言语铿锵有力、句句在理,是值得赞许的,说得好听当然重要。君子者乎?色庄者乎?但不能因为说的话,就断定他是一个君子,也许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需要去看他的实际行动,而且要持续观察。态度谦和、谈吐不凡、温文尔雅的人,也许是君子也许是伪君子,不能凭借这些外表和言语去判断一个人。要看动机,要看善心善念。

如果是为了欺骗,装得再高大上,说得再入情入理也是恶。越是信誓旦旦,言辞凿凿,越是罪孽深重。

所以,善人不是靠说和外表去判断的。

有人说做销售做保险就是靠说去赚钱,果真如此吗?那就是色庄者,只要说得好就能成善,这是对善最大的误解。

不践迹就是不张扬,包括王婆卖瓜地自夸。怎么样在进退之间把握好分寸,能让别人体会到真正的善心,甘心情愿获得帮助呢?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听了老师讲善人之道,迫不及待就问老师,闻斯行诸?就是我听懂了就要马上去做吗?完全忘我,牺牲自我,帮助别人?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老师说,你有父母兄弟还在,一大堆责任未了, 怎么能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呢?你不完全属于自己,还不能毫无羁绊,肆意妄为。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冉有也跟老师问了同样的问题,老师我听懂善人之道了,我可以马上去做了吗?老师说,当然,你应该马上去忘我投入,帮助别人。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公西华在一旁困惑了,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子路和冉有得到的回答是完全相反的呢?孔子说,因为冉有生性柔弱,做事优柔寡断,行动力不强,所以我在鼓励他立刻行动。

即便我说马上去做,他恐怕也要三思盘算多日,再做很多思想斗争才会去行动。所以,不用担心他会出错。

而子路生性快意鲁莽,做事不思考也懒得思考,往往容易办错事。我这样回答他,是希望他 在行动前多考虑一些人和事,再去牺牲。

孔子的回答,正是因为他心中有学生,处处以呵护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这是真善。所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真善。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生命周期为依据去完成销售是真善。

子路的鲁莽,冉有的拖延都是伪善。鲁莽,势必心中缺失了周全,会伤害别人;拖延,势必会看重自我得失和颜面,错过帮助别人的时机。

子路和冉有在善人之道的两个极端。鲁莽就是越界,拖延踌躇就是不能忘我。孔子就是把这两个极端的钟摆往中间推动,加以调和,在进退之间寻求真善的平衡。

而我们每个人每天所做的行动决策,又何尝不是在做与不做之间徘徊呢?在自我与他人之间 做利弊权衡,在忘我和忘他之间做取舍。

这种斗争和纠结,就是向善的修行。

同样的客户需求,你推荐产品的标准是什么?佣金最高的,还是最有利于客户的?你的销售逻辑里,是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好的坏的一并告知,尽忠尽责?还是为了成交避重就轻,有所选择,故意隐瞒遗漏?在这取舍之间就是善心善念的考验。

所以听怎么说是没用的,就要看你怎么抉择怎么做。你心中没有他人的利益,没有真和善,即便签了单赚到了钱,也是伪善。

什么叫心中有别人呢?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子畏于匡,孔子曾经受困于匡地,人人喊打,师徒四散突围,狼狈不堪。在约定大家汇合的地点,学生们陆续赶来,就剩颜回一个人没回来了。

孔子左等不到,右等不到,不肯离开。心中有颜回,不能放弃,心急如焚,不能自安。过了好久,颜回终于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

看到了颜回,孔子老泪纵横,急忙上前搀扶颜回,嘴里一顿嗔怪数落,吾以女为死矣。我以 为你死了,再也见不到了呢?怎么才回来呀?你这个该死的,急死我了!

看到老师如此惦念自己,颜回也感动不已,眼泪夺眶而出,一边哭一边说,子在,回何敢死?我知道老师会一直在这里等我,不见到我就不会离开,所以我哪敢去死,辜负老师的期 呀!一路上凶徒险恶我都无所畏惧,心中有老师就会有办法,我是必须回来见老师的呀!

这一段,表明了两个君子的善人之道。

孔子心中有颜回,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定要等到颜回,不肯先走突围。颜回心中有老师,不畏艰难险阻,守信守约前来汇合,而没有取其他安全之道离开。

他们的善,都因为心中有对方,而牺牲就无所畏惧了。

所以今天的三节是昨天的延续,这四节连起来都在讲善人之道。有理有据有故事,非常生动和完整。我们不能割裂它们来读,如此才能真正懂得善人之道在于进退之间,利弊权衡。

而真正的君子,就是要把握好分寸,不鲁莽越界也不自私自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