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邬毅 对话/邬毅 曾星明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1)

中国内蒙古 邬毅 摄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2)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禅意如冬,冬韵如禅。

冬季,景象虽是万物肃杀,万籁俱寂,意境却空灵缥缈,辽阔高远。

长风涤荡尘埃,大雪屏蔽喧嚣,空明驱散浮躁,无边宁静融入万古苍天。

净与静是冬的风景,敬与境是冬的内涵。

冬,寂静凋落是表象,却是四季轮回的全新起点:每一个冰冷严寒的冬日,都孕育着生命复苏的时刻。

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奇迹,一切,正在悄然到来——

无声,无言,无怨,宿命轮转,自然而然。

天地寂寞,是对心灵升华的至高考验,唯有耐得住寂寞,灵魂才会超脱超越超然。

冬,涤荡污浊,净化心灵;冬,积蓄大爱,经历非凡。

它用坚毅刚强悄然等待春风的温柔,它用深沉含蓄默默守望世间的温暖。

冬,以无色纳万色,纯白包容世界;冬,以空境蕴万境,空白孕育大千。

求道天地,何不问禅冬天?

请与我的目光同望,请与我的心灵同行——

以禅品冬,以冬悟禅。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3)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编者按:

摄影术发明180多年来,风景摄影的流变不曾停歇。从模仿绘画到艺术自立,从呈现壮美山川的自然风景到揭示人化自然的社会风景,从对外在景物的审美表现到返回内心的观念表达,不一而足。在当代艺术的今天,一些摄影师借助于网络的资讯通道,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与影像资源当中寻求灵感,从自己的生存经验出发,自由地利用功能强大的数字技术和各种媒介材料,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个人化视觉表达的风景影像图式。邬毅如斯,邬毅的《冬之禅》如斯。《冬之禅》不为叙事,也超越了简单的美和“好看”。它不仅仅只是审美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引导我们去思考: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这里,风景已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被重新建构的风景,是人的风景、社会的风景、文化的风景。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4)

日本北海道 邬毅 摄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5)

中国新疆 邬毅 摄

曾:在摄影的众多门类中,风景摄影是国内很多摄影人喜爱的一个门类。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风景摄影在感受美、体验美、传播美,有游历名山大川之凭借,等等,不一而足。甚而有风景摄影相对别的摄影门类而言,容易操作之说。你怎么看风景摄影?

邬:摄影术发明180多年来,风景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门类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19世纪时,风景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把自然景物、建筑转换为平面,用作纪念品、植物、动物和探险家的标本。在这点上,它和当时的风景油画的功能大体一致,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并不高。把摄影推向艺术层面的是画意摄影的兴起,其宗旨是通过摄影表现唯美主题,包括人物和风景等。直到今天很多摄影师还在遵从这一理念。20世纪以来,随着其它艺术门类的发展,风景摄影在记录和艺术的两个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摄影流派。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6)

日本北海道 邬毅 摄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摄影当成一种媒介来使用,推动了风景摄影的创新,涌现了不少名家名作,他们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风景摄影的艺术创作。由于文化上的原因,中国摄影人对风景摄影偏爱有加,很多摄影人的摄影之路始于风景摄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利,摄影人跋山涉水,追风逐影,创作了很多展现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优秀风景摄影作品。如今,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已经认识到了风景摄影不再是简单的景观再现,而是要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更高层次的主观表达,这也使得风景摄影的表现变得丰富多彩。对风景摄影赋予更多的情感表达,做到风景中有人文情怀,有多元的主观表现,更多地展现其艺术特质也成为了我的追求目标。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7)

中国吉林 邬毅 摄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8)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9)

中国吉林 邬毅 摄

曾:从摄影术发明后的将近一百年间,作为科技产物的摄影是不是艺术,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求证之路。诗人、文艺评论家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在《现代公众与摄影术》中说:“现在是摄影回去履行自己义务的时候了,即作为科学与艺术的仆人。“而学院派画家H·保罗·德拉罗什却断言:“达盖尔式摄影法的出现将是绘画的末日。

”从“美国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的“纯粹摄影”到保罗·斯特兰德,F64摄影团体的爱德华·韦斯顿、伊莫金·坎安宁、安塞尔·亚当斯等以自然风景、静物、人体等为拍摄对象,科学理性的实验,作品在影调上达到完美境界;从安德烈·柯特兹、马丁·慕卡西到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出版,用摄影把事物的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恰到好处地呈现。至此,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语言系统建构完成。

摄影的精确描写、丰富细腻影调,以及不同于绘画的独特的观察表现方法,确立了摄影的美学标准,使得摄影被公认为一门艺术。这其中,风景摄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的今天,从表现到再现,从客观到主观,风景摄影一直处于流变之中。怎么做风景摄影?你的经验是什么?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10)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邬:拍出好的风景摄影作品,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立意,或者说确定拍摄主题,要拍什么。这个主题要有思想性,要传达作者的情绪和观念。其所传递的信息要超过画面呈现的具象内容,并能与观者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进而唤起观者的联想、思考和情感互动。立什么样的意,定什么主题,这和一个人成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性格、教育背景、审美取向等密切相关。艺术家往往会通过作品把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经历映射到其作品中。如日本摄影家山本昌南的作品,立意于表达日本在二战之后人们复杂的心态和情绪。而英国摄影家迈克尔·肯纳则是通过所拍景物,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了与人相关的联想和暗示。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11)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曾:在全民摄影时代,拍照片的人多了,而雷同的照片也多了起来,千人一面。这种状况,风景摄影尤甚。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邬:艺术在于创新,摄影师永远都要有一颗好奇心,勇于探索,善于探索。模仿之作,扎堆拍摄而雷同的照片不会是艺术作品。艺术比的是头脑、想法,有好的立意、好的主题,用与之适合的表现方法呈现出来,就会是你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不一样。想法、立意哪里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可以从别的艺术门类借鉴,比如绘画。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12)

中国内蒙古 邬毅 摄

绘画有着千年的传承,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洋绘画,都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养分。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杰夫·沃尔对绘画的“挪用”等都对摄影进行了创新。同时,就像你说的,工夫在诗外,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东方哲学观对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阐述。这些我们都可以很好地学习、借鉴。有自己的想法、思想,才能创新。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13)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曾:数码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成就了当代摄影,也成就了《冬之禅》。李·弗里德兰德说:“摄影乃是一种慷慨的媒介。”媒介即信息。《冬之禅》作为一种媒介,引导我们去思考: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这里,风景已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被重新建构的风景,是人的风景、社会的风景、文化的风景。最后,请谈谈你的摄影感悟。

邬: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我的摄影实践让我感悟到风景摄影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在大自然怀抱中,大自然也在人的眼睛中。通过选景拍摄,把大自然定格在镜头中,在创作者和欣赏者心中实现“物我相融”。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14)

中国内蒙古 邬毅 摄

这种感受很奇妙,是一个把身外景色纳为心中景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容物于心的过程,更是一个以艺术觉悟人生的过程。正是对拍摄题材不断进行思考与艺术提炼,让我从大自然万千景象的“色”中体悟到心灵深处万法归一的“空”。运用西方发明的摄影术,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理论,创作出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视觉表达的艺术作品,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风景摄影是美好的。如果我的摄影作品在给观者带来美的感受之余,还能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有人说这是一幅乡村秋夜图(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15)

中国吉林 邬毅 摄

作者简介:

邬毅,辽宁营口人,建筑学博士,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并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得奖项。在罗马尼亚奥拉迪亚FIAP展览中心举办《永恒》摄影专题展,摄影作品在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奥地利等多国展出。2020年,出版《冬之禅》画册。

*原文刊载于2020年第7期《中国摄影家》杂志,原文标题《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摄影/邬毅 对话/邬毅 曾星明。

声明丨本文所刊载内容,版权均为《中国摄影家》杂志所有,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刊联系。

编辑|郑家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