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境|民国闻人在四川25

程千帆沈祖棻的成都岁月(下)

雷文景

宋词欣赏沈祖棻(程千帆沈祖棻的成都岁月)(1)

抗战胜利后,四川大学曾想聘请程千帆,但他去蜀之意已定,随武汉大学复原回到了珞珈山,沈祖棻则辞去华西协合大学教职回老家养病。当离蜀之日迫近,要与成都友人们告别之时,一阵酸楚不禁涌上沈祖棻的心头,一首《长亭怨慢》也漫延至她的笔端:

漫慵理,愁丝欢绪。

无益相思,忍拼歧路。

一纸乡书,唤人鹏翼御风去。

别筵杯酒,空咽泪,情难述。

转首万重山,漫设想,花前重遇。

延佇。念钗盟婉转,不惜为君留住。

偷传锦字,几曾换,小屏私语。

伴芳游、故燕新莺,算难著、吟边清侣。

任唱徹阳关,消受离怀凄楚。

词人通篇皆写交谊之情,离别之痛,在告别的宴席上空自咽泪,在唱酬的阳关声中消受凄苦。虽一纸乡书唤她离去,但词人却希望将离别的时间拉长一些,故而一再延佇。如果说此词只为别情所作,其情感单纯,那么沈祖棻在离蜀之时的另一些词作却显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奇祸传来

成都弟子痛忆老师

宋词欣赏沈祖棻(程千帆沈祖棻的成都岁月)(2)

沈祖棻的弟子刘国武,现居成都。摄于2017年2月

本来,抗战的胜利会换来无限的喜悦,但那时候许多流寓后方的学者却仍然担心着祖国前途,陈寅恪就曾有“喜心题句又成悲” 的诗句忧心家事国事。无独有偶,沈祖棻也有相同体验:

《过秦楼》

乍扫胡尘,待收京国,一夕万家欢语。

苔迷旧径,草长新坟,忍望故国归路。

何日漫卷诗书,巫峡波平,片帆轻举。

纵生还未老,江南重到,此情偏苦。

愁更说,苜蓿堆盘,文章憎命,尚作锦城羁旅。

寻巢燕倦,绕树乌惊,况是暂栖无处。

谁慰凄凉病怀?吴苑书沈,秦楼人去。

剩香炉药盏,留作伴秋意绪。

其实,当日寇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沈祖棻与成都人一起走上街头“连日狂欢”,还急切地盼望着“何日漫卷诗书,巫峡波平,片帆轻举”“待巴江春涨,共上归船”,喜悦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但这样的心情似乎攸忽一现,等待她的“江南” ,被她谶语般地预知着“ 纵生还未老,江南重到,此情偏苦” 。以后的三十一年坎坷岁月,似乎应证了她这句悲凉之词。

1977年6月,历尽人世沧桑的沈祖棻在武汉遭遇车祸而逝,噩耗传至成都,她的弟子与故旧不禁悲从中来:“噩耗惊呼悲叹绝,奇祸那堪至此?”“噩耗秋前辗转传,始疑终信泪潸潸” “海内传惊耗,人间重好词。”她的学生——刘国武先生回忆往事,老师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沈先生为人和蔼可亲,讲课细致深刻,诲人循循善诱,我们在学习上稍有进境,即给予热情的勉励。”

《风雨同声集》

在成都一时洛阳纸贵

1942年,沈祖棻与程千帆同在成都金陵大学担任副教授,两年之后,因秉持正义而为奸者所不容,遂双双辞去教职。程往成都中学任教,沈被华西协合大学聘用,教授的科目为“诗词曲选” 。当时华西坝“五大学”与四川大学的许多学生皆被沈祖棻的风度与学问所吸引,纷纷选修或旁听她的科目。这些学生之中,不少人钟情于古典诗词,平日里都试着填词赋诗,沈祖棻便挑选了几位颇具慧根之人,扶持他们组织成立了“正声” 诗词社。

从1942年至1946年沈程东归,诗社开展了四年活动,时间虽短,却为文坛所注目。他们所办的《正声》诗词月刊与诗词集《风雨同声集》在成都一时洛阳纸贵。一些大家如陈寅恪、闻宥等人亦给予支持。

在沈祖棻的文学生涯中,萦绕着一个谜团,就在她离开成都之后不过几年,她就基本停止了词的创作,这让热爱她的读者遗憾,更使她的弟子们婉惜。所幸的是,经过十年动乱之后,她的弟子们虽不能窥见一代词人的绝妙新词,却仍能捧读沈先生的旧体诗作。沈祖棻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岁暮怀人》、《锦城怀旧》等组诗,流淌着她对巴山蜀水的怀念以及师生故交之间的殷殷情意。

“阑干四面合成愁,春水一篙都是泪” 这俨然为沈词的婉约之句是华西坝的刘国武当年所写,曾得到了老师的嘉许和鼓励。几十年之后,师生二人皆对此记忆犹新。沈祖棻吟道:“铅华扫尽笔纵横,少作惊人已老成” 刘国武回答老师:“锦里春风忆旧时,当年学步鹧鸪词” 后来,刘国武给老师寄去了他作的讽刺王张江姚的《黑楼梦》套曲,沈祖棻与程千帆读后皆爱不释手。程千帆还曾题联评价刘国武的一组山水诗:“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那时候,沈祖棻已去世多年,一段关于古典文学的佳话在岁月的迢递中已然历久弥新。

甘冒危险

王文才独访荒村

宋词欣赏沈祖棻(程千帆沈祖棻的成都岁月)(3)

沈祖棻赠刘国武的诗。

“仲宣诗赋早知名,垂老重逢慰别情。卅载沧桑一杯酒,暮雲回首万重城”此诗是写给弟子、川师大教授王文才的。当年,在程沈二人遭遇奇祸之时,王文才未敢忘记师恩,曾冒着被牵连的危险去湖北敬谒老师。“亲朋断绝而文才独访荒村,不禁为之一喜也。”这是程千帆对此诗的笺注,也无疑是“程门立雪”的升华版。王文才和刘国武都是当年华西坝很有悟性的学生,林山腴曾戏称他们为华西坝的“一文一武”。王文才后来成为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刘国武亦没有辜负老师期许,其书法与诗词皆有成就。

“年少翩翩问字初,樊南文采更谁如?老来心力归牛背,挂角犹能读汉书。”此诗对弟子刘彦邦的风流文采记忆深刻,对弟子在放牛改造时的窘况有着悲酸的调侃,爱惜之情跃然纸上。沈刘原有通信,有时在信中还用师生二人方能会意的“暗语”交流。尔后,沈祖棻三年无刘的音问,不觉揪心之极,多方打听直到得知弟子平安的消息方放下心来。

“华西坝上接经筵,曾借园亭住两年。座上朝朝有佳客,招邀喜得主人贤。”

夫妻二人在蓉时曾借住刘君惠家两年,至老未忘主人待客的殷勤,也未忘在离别数年之后各自的辛酸艰涩之路,因此在另一首有关刘君惠的诗中又吟道:“漂泊流人蜀道难,尊前重见杂悲欢。锦城踪迹秦淮梦,江上萧萧风雨寒。”

回首成都

最伤感女弟子先师而去

“巴峡畸人忆旧狂,千金散尽始还乡。箧中草圣依然在,何处春风问讲堂。”

四川垫江人萧印唐仗义疏财,颇有李太白“千金散尽还复来”之风。萧擅长狂草,人多求其字,沈祖棻亦赏其书,且将其墨迹珍藏多年,故诗中有“箧中草圣依然在”之句。

弟子之中,与他们相交最勤的要数王淡芳。程千帆说:“数十年来,淡芳书问最勤,虽十年浩劫中亦未间断。”沈祖棻赠诗道:“脱手新诗如弹丸,殷勤旧谊托书翰。阿翁已自教孙女,犹作当时年少看。”后两句读来何其亲切,弟子纵已是白头翁,师生之间仍与先前一般没有一点生分。

宋元谊,成都女才子,其才情有其祖父宋育仁之风,后不幸自缢而亡。她是沈祖棻最为欣赏的女弟子。暮年沈祖棻在回首成都之时,想起不幸早逝的宋元谊,不觉潸然泪下:“当日曾夸属对能,清词濑玉有传灯。浣花笺纸无颜色,一幅鲛绡泪似冰” 被自己视为传人的女弟子却先师而去,阴阳两隔,怎能不让沈祖棻“有丧予之恸,而惜汪吴词学不得其传也”这段话,是与她“患难夫妻四十年”的程千帆所说,不知道,这仅仅是沈氏之恸,抑或更是国学之恸?

沈祖棻在离蓉时所期望的“转首万重山,漫设想,花前重遇。”只留给后人无限嗟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