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好玩么?

好玩。

从小学开始,你跟肉叔说到“东北”两个字,肉叔就想笑——

那年头,本山大叔简直承包了肉叔小时候的一半笑点(另一半交给陈佩斯朱时茂)。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

实不相瞒,别看肉叔一介都市朋克帅逼,但我承认我私下土嗨追过一段时间《乡村爱情故事》。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

老子有一万种方法让《乡爱》都市和朋克起来

哈?为啥?

还不是因为好笑么。

再加上一串东北人,比如宋小宝啊、沈腾啊,这帮人就是生生愣长在我笑点上的,这老几位往那一杵我就想笑我也没办法啊~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3)

但你发现没?

不管是本山大叔,还是宋小宝,还是沈腾,或者继续把范围放得大一点,包括大鹏、大潘等等等等,他们的幽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特点——

极其“底层”幽默。

他们的幽默,没有海派的精英味,没有京津的顽主味,就是特别,特别,特别接地气。

或者干脆明说吧:

你总能找到一点苦中作乐的酸楚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4)

根儿在哪?

当然在生他们养他们的那片黑土地。

我们常说“东北人特别逗”,“东北人一说话就能把我带跑偏咋那么好笑捏”……

但你从这帮东北籍笑星的幽默中,嗅出的那一丝“酸楚”,才是他们的底色——

东北人,未必就想“好笑”

肉叔怎么想起来聊这个话题的?

前阵子曲婉婷在微博给她妈喊冤,让我想到了真正的受害方——

绝非曲婉婷她妈,而是那些,被迫下岗的工人老大哥

这个群体上次被公开来说,应该是1999年的春晚。

那年春晚小品《打气儿》中,来自东北的演员黄宏大声喊了一句顺口溜:

厂长特别器重我,眼瞅要提副组长。领导一直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5)

而在东北作家贾行家老师在他关于东北的文字里写活这样一段:

一对双双下岗的夫妻,想找工作但没有技能,不停到亲人家中蹭饭的他们受够了白眼,终于有一天,这个家庭的小女儿盼来了久违的一顿烧猪肉 白米饭,稚气的小脸上满是幸福。

小女孩不知道的是,这顿饭里,是她的爸爸妈妈含泪放进去的老鼠药

在纪录片《二十四城记》的采访中,下岗潮中被裁掉的一个大姐回忆了下岗工人的那顿散伙饭。

有没法接受的。

当时大家根本就没吃饭,都哭成一片了那些人。全部拉着曹主任和杨主任的手,就问他这么多年我有没有迟到过。完了曹主任说你没有迟到。这么多年我有没有不认真的时候。曹主任说没有不认真的时候。

其实谁也没错。

有不得不接受的。

都没吃饭,我还在带头吃呢。我装着喊大家吃饭。真的,我装着,那叫掩泪装欢,真叫掩泪装欢。我说吃什么呢,吃吧。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6)

那时讲的不是对错,讲的是需不需要

这些人不被需要了。

直到有些人老去。

直到老去的人死去。

或许下面几部电影可以做为一个切口,走进他们这些东北籍笑星的反面,不对,不是反面,是根源——

不“好笑”的东北人

—— 工厂 ——

《钢的琴》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7)

《钢的琴》是肉叔心中最好的东北电影。

故事背景是辽宁鞍山,曾经的新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

那时候作为工人是十分令人骄傲的事情,如果媒婆介绍的是工人,红包都会翻一翻。

但到了90年代下岗潮,主要波及的也是这批人。

在下岗潮之前。

工厂的衣食住行在厂里都能给解决。

工人的孩子将来大概率是要当工人的。

不是工人的孩子会想办法当工人。

工人们把生命线埋在了厂里

下岗潮之后。

钢铁厂成了一堆破烂。

按斤称重的废铁。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8)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9)

但陈桂林却要在这堆废墟上做一架钢琴。

陈桂林下岗后,妻子跟人跑了,还要带走孩子。

这也是大多数当时下岗工人家庭的缩影——破碎的家庭,没有支点的人生。

孩子说了,谁给买钢琴就跟谁。

陈桂林没钱。

用木头画一个钢琴给孩子,可孩子不接受。

向工友们借钱,可都是下岗的工人谁过得也没比谁强。

他想去学校偷琴,结果被逮个现行。

而孩子他妈那边不断地“利诱”孩子。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0)

最后他想了这个办法——

召集工友们,自己动手做一架钢琴。

刚开始大家是拒绝的。

可是一干起来像回到了从前。

有执行的技术,有指挥的工头,还有管后勤的。

那些叫熟的行话,摸顺手的工具,全是记忆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1)

工人的那点傲气又回来了,两个人还较量起手艺。

别忘了他们是谁——

绝非仅仅是一群潦倒户,而是一群……

熟练技术工人。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2)

在一堆废墟里,大家忙乎地热火朝天。

就像导演说的其实是讲那些人对工厂的不舍,那架钢琴成了工人们温习旧梦的一种方式。

而工厂外面老工人正为两个烟囱担心——

上面说要炸了它。

而这两个烟囱在厂里已经送走几代人了。

在他们眼里啊,烟囱早就连着根了。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3)

于是老工人找人签联名信试图阻止它被炸。

这中间陈桂林还提出了让烟囱留下来的昏招。

你把这两根烟筒改造成两颗导弹戳在那

或是长征一号火箭放在那儿

你哪怕弄成两根筷子呢

那也是一个亮丽的风景线啊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4)

烟囱成了这群工人的隐喻——

这些无法实现的可能,更证明了“烟囱”的无用

结果呢?

结果很好猜,肉叔可以剧透:烟囱,炸了。

不舍烟囱的人们被激起的尘埃湮灭。

慢慢分不清……

谁是人,谁是烟灰。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5)

—— 口号 ——

《耳朵大有福》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6)

更像刻板“东北印象”的“东北喜剧”。

范伟饰演的王抗美,在厂里工作了40年。

名字像口号,最拿手的歌《长征》也像口号,鸡毛蒜皮点下事也要上升到口号。

里里外外就是没自己。

在他眼里——

自己和集体,早就一体。

然而,集体的梦醒了,他还在沉睡。

在下岗的欢送会上,王抗美想要点工伤费。

因为以后的生活确实不好过,因为生病的妻子还需要医药费。

但是人家说他这不属于工伤。

他也没好意思争取,忙说也不差这点钱。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7)

老工人啊,好面儿。

然而接下来就是他曾经所信仰的那些口号一点点撕破他脸的过程。

第一次他用口号保住了面子。

买烟想买便宜的,不好意思直说。

说伟人抽的就是便宜的那个烟,自己抽这个烟抽的是信仰。

第二次口号成了噪音。

女婿女儿闹矛盾了,在饭桌上他想说几句话缓解尴尬。

但每当他想说话的时候,新闻联播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最后他的话淤积在胸口,等再开口说话的时候那边已经吵了起来。

口号成了他与时代的一堵墙,每当他想跳起来说写什么对方还没听清他就落回去了。

无论是在子女还是在时代面前已经没人听他说话了。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8)

这种格格不入也体现在找工作上。

想去给人擦皮鞋,但擦皮鞋的人太多了。

想去蹬三轮,但自己有气管炎身体不允许。

看似有种种可能,其实他没得选。

终于有个搞促销需要唱歌的给搞宣传。

但人家得试试活。

他又唱起了那首《长征》——

对面一帮小辈露出了错愕、尴尬的表情。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19)

而自己年过半百还要像个小丑一样,被这些小辈端详,品头论足。

苦么?

当然苦。自己曾经的荣耀,今天已经成了“耻辱”。

乐么?

必须乐。终于眼泪含在了眼圈——

范伟这段表演啊,殿堂级,你看他笑着哭的样子有多揪心: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0)

说出口号的人,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背过口号的人,却付出了全部。

他们两岸不到头,过去回不去,未来也去不了。

最后王抗美说了点啥?

嗯,这回不背“口号”了:

我正不想活了怎的你

欢迎整死来怎的

整死我来来来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1)

—— 无路可走的人 ——

《锤子镰刀都休息》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2)

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

内容特别简单:这帮突然没事了的人,接下来干点啥?

极个别人,走上歪路。

短片就讲这么几个人:两个骗子和一个抢劫的最后合伙抢劫。

他们的相识很荒诞。

抢劫的去骗子家打劫,最后劫没打成,倒成了朋友。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3)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4)

它荒诞在哪?

“不正常”的,才是“正常”的。

听着挺绕?

其实说开了一点都不绕,你看这三个人:都穷到不行。

但,不只是这三个“不正常”的坏蛋这样,而是……

所有人都穷。

这仨货出去抢劫,你猜抢了些啥?

说出来笑死你:有时候抢俩鸡蛋,有时候抢条冻带鱼。

还有更惨的“黑道往事”嘞~

这帮人有天在路上劫了个道儿。

被打劫的这位呢,矿里好久没开支工资了,也没钱。身上只有刚买的一兜橘子。

于是抢劫的就把橘子给抢了——

琢磨半天,又还回去两个。

好笑么?

好笑,但也很不“好笑”——

这“正常”情况,一点都“不正常”。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5)

—— 最后——

导演张猛在拍摄《钢的琴》的时候,资金不足,最后只剩下47块钱。

但他回忆说这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

你发现你身边的那群工人,当年给你留下美好印象的工人他已经进入到了自贱、自怜的地步,他会在你身边说这个傻逼,拍工人阶级,有病啊,谁他X看啊

突然有一天我就坚持不了了,觉得拍这个片没有意义,但我想不行,这就是我看到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我要用我的热情给主人公赋予意义。

今天它是这样一种东西,但之前,若干年前它是有那种力量的,尽管今天已经被磨灭了。最大的伤痛在他们心里已经逐渐消失,他们已经适应了今天的这个世界,这是最可怕的,也是这个时代最可怕的。

这非但不好笑,反而很可怕。

其实说到这,肉叔已经有点不知道要怎么结尾了。

那就这样吧:

如果非要说“东北人就是很好笑”。

那肉叔希望将来的东北人的“好笑”,是从容地调侃生活,而不再是陈桂林式的,不再是王抗美式的,不再是骗子和混子式的……

对生活的被迫“热情”。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6)

东北人笑了吗(不好笑的东北人)(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