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鲁迅的孙子上了热搜,有人吐槽鲁迅的孙子不好当,名人的孙子不好当,总是生活在名人的光环下。

有些事你可以自己选择,比如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有些事你别无选择,比如说当谁的孙子。

鲁迅永远是一面旗帜,鲁迅的孙子连个扛旗的也算不上,鲁迅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鲁迅的孙子上热搜也就热闹一两天。

先让我们看看鲁迅的孙子吧,百度是这样介绍的:

1953年,周令飞生于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学校毕业,16岁参军,并在部队中入党。曾在东北高炮某部当兵,后到解放军画报社当摄影记者,转业后到人民美术出书社任职。1980年出国深造,赴日本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1982年赴台湾结婚,1999年返回大陆工作。

周令飞现任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 。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 、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 主任。

另任:鲁迅文化论坛组委会主席、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主席。国际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上海鲁迅中学名誉校长、海南鲁迅中学名誉校长 、绍兴旅港同乡会常务顾问、日本胜山城博物馆顾问、台湾大陆节目推广总监、上海绍兴企业家联合会理事、广州许地许氏宗亲会顾问、北京越城商会顾问等。

历任摄影记者、美术编辑、影视节目策划编导、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等。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1)

近二十年来主要从事鲁迅传播与普及的文化公益工作,曾撰写发表《鲁迅是谁》《鲁迅姓什么》《让鲁迅回家》等长篇理论文章,2002年创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2009年创建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2012年创设国家级鲁迅文化基金会,2021年3月26日,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成立,周令飞先生受聘为研究院院长 。目前每年举办“鲁迅文化论坛”、“全国鲁迅校际交流会”、“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 、“灯火计划-文化扶贫项目” 、“上海鲁迅文化周” 、“鲁迅文化讲座”和“鲁迅是谁巡展”等大型品牌活动。

2021年3月26日,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京召开,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受聘为研究院院长。

看看鲁迅的孙子最近上热搜的事:

躲不开鲁迅的鲁迅孙子火了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2)

原来

在不久前“鲁迅逝世85周年纪念日”

第四届“鲁迅文化周”在上海开幕

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接受采访

不少网友都被他的长相吸引住了

标志性的一字胡

简直和教科书上的鲁迅一模一样!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3)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4)

1980年,我去日本留学。没想到,一进日本的语言学校,他们就知道我是谁,鲁迅在日本太出名了。那种滋味,非常痛苦,我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大家闲聊的话题。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5)

前几年,我和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孙子在东京有一次对谈。记者对他说,你是夏目漱石的孙子,日子一定比我们好过得多。但他竟然说,自己的前半生一直活在一种恐惧之中,作为夏目漱石的后代,每天就是被人家说,你应该会写作,你不会写作,就是数典忘祖。但夏目漱石的孙子后来学的是漫画,从事漫画评论工作,也被别人说这样不对。我当时觉得他很勇敢!敢大声讲出来,我是把这种情绪藏在心里了……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但是在不好当,鲁迅的光环也让你沾光不少吧。

关于鲁迅的孙子,网上还有一些非议,我也让网友们看看。著名的网络大咖熊老六文章中这样说: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6)

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虽然周令飞说自己一直在试图摆脱爷爷鲁迅的阴影,但是,周令飞中学毕业参军,是因为沾了他爷爷鲁迅的光;周令飞去日本公费留学,还是因为沾了他爷爷鲁迅的光。周令飞在日本认识了台蛙富商之女,然后,跑到台蛙和富商之女结婚,没想到,富商破产了,周令飞只能在台蛙卖爆米花。后来,周令飞在台蛙实在混不下去,又跑回了大陆。

现在,周令飞是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主席、国际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鲁迅中学、上海鲁迅中学、海南鲁迅中学、北京第三十五中学、绍兴鲁迅小学等名誉校长等。

周令飞,口口声声说要摆脱爷爷鲁迅的阴影,可是,现在却是完完全全在吃爷爷鲁迅的老本!有网友说周令飞和他爷爷鲁迅长得挺像,其实,以前周令飞一点都不像他爷爷鲁迅,只不过,现在要吃爷爷鲁迅的老本,所以,刻意留起了和爷爷鲁迅一样的胡子,所以看起来有点像他爷爷,当然,也仅仅只有胡子等外形上像而已,周令飞的风骨和他爷爷鲁迅可是一点都不像!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7)

熊老六一家之言,可能有失偏颇,不过我们看看就行了。

再让我们来看看李大钊的孙子李宏塔,百度是这样介绍的:

李宏塔,男,汉族,1949年5月生,河北乐亭人。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普通班学历。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李葆华之子,李大钊之孙。曾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李宏塔“七一勋章”。

革命家风

李宏塔出生于1949年5月。那时,他的父亲李葆华任北平市第二副书记,正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奔忙着;母亲田映萱在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党委工作,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天。李宏塔出生才19天,就被送进了一家市民托儿所,直到6岁才被接回家。李宏塔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平时,父母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给过他们一点特殊的照顾,使李宏塔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平民意识。

六十年代初,李葆华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宏塔随父到安徽读书。李葆华一反当时的政治风气,坚持对事不对人,使许多问题在宽松的环境中得以改正。他为4000多名被错划的右派平反,这在全国都是敢为人先的举动。他还在安徽放开农贸市场,允许农民在完成征购后将粮食拿到市场上销售。李葆华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他平常上班,都是穿普通服装。因为他经常下乡、下厂,有人便说他微服私访,李葆华因此得了个“李青天”的绰号。

父亲那轻车简从、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青少年时期的李宏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宏塔至今记得,一天,有人给他家送去几袋新疆葡萄干,正值少年的李宏塔拆开一包就吃。李葆华下班回到家中发现后,立即对他进行教育:“要记住,我们只有一个权利,为人民服务。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干的事。”随后,他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宏塔吃掉的那一包,也折价一同退款。

三年困难时期,李葆华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饭桌上根本看不到荤菜。李葆华常对家人说:“当人民群众温饱难济之时,干部的生活也必须艰苦,不允许搞特殊化。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在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不能变,那就是共产党的宗旨。这一点如果改变了,那就不是共产党了。”

父辈的这些生活点滴琐事,潜移默化,注入了李宏塔的灵魂深处。在温暖的革命家风熏陶下,李宏塔健康地成长着。

毕业参军

1966年,16岁的李宏塔中学毕业后报名参了军。临别的时候,李葆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准备吃大苦。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到部队后,李宏塔被分配至江苏河口农场,当了一名农垦兵。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犁田、播种、插秧、除草、沤田,样样都干,不怕苦不嫌累。那时,李宏塔身高体瘦,战友们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大虾”。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大虾”,却在艰苦的劳动磨练下,身体变得健壮结实,一肩可以挑起100公斤的重担。在部队三年,他被评为劳动能手、神枪射击手、万米游泳能手。

1969年4月,李宏塔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合肥化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当时的化工厂技术条件比较落后,有害气体腐蚀性很强,要带防毒面具上岗。第一天晚上,班长老包带领青工小费上班,让李宏塔跟班学习。到了深夜,小费睡着了,班长忙不过来,李宏塔就积极参加操作,当老包的助手。班长很高兴,说:“第一天就动起手来,真不错。”由于李宏塔积极肯干,很快成了厂里的骨干。班长老包成了他的老师、好友,而且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3年10月,厂里推荐李宏塔上大学。三年很快过去,李宏塔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仍然回到了原单位,当了一名技术员。由于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实干精神,李宏塔被推荐为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9月,李宏塔被任命为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1980年5月,任共青团合肥市委书记、中共合肥市委常委。1983年10月,调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10]

李宏塔依靠自己的勤奋苦干和聪明才智,一步一步从基层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有谁知道,这其间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呢?

为民办事

1987年,38岁的李宏塔已经到了离开共青团的时候。组织部门征求意见时,李宏塔毫不犹豫选择了省民政厅。他说:“我就是想找一个干实事的部门去工作。民政尤其实在,是直接给老百姓办事。”

李宏塔如愿来到安徽省民政厅,在厅领导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8年。期间,有许多人为他得不到升迁而“打抱不平”,可他自己对此却泰然处之。他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升与不升都没有什么,只要能够为百姓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说实话,李宏塔多年未提拔,有客观的原因,也有李葆华的原因。李葆华在世时,从不为子女的升迁打招呼。每当子女所在省里的领导前来看望他时,他反倒是请他们一定要严格要求他的子女。李葆华的做法等于帮了“倒忙”,不“入时”,也更少见。

对于父亲的帮“倒忙”,似乎是他意料中的事。他在省委、省政府任何一位领导面前,也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的职务问题。

在安徽,身为厅级领导干部的李宏塔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是出了名的。厅里要安排小汽车接送,他笑着说:“我还是骑自行车方便。”就这样,他20多年如一日,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骑车上下班。有人曾提醒他说,你不坐车,别的副厅长咋办?李宏塔说:“咱这是锻炼身体,并不影响别人坐车,干嘛非要步调一致呢?”他依然“我行我素”。在平时,他也从未因私而用过单位的汽车。

一天,厅里一位同志看到李宏塔步行上班,便问他:“你怎么不骑车呀?”他说:“车子放在楼下被偷走了。乘公共汽车人太多,还是走路舒服。”当地有记者采访他,他轻言细语地笑着说:“骑车上下班这事太平常了,没什么好说的。我父亲当年在北京,每天从家里到人民银行上班都是步行。”

久而久之,在李宏塔每天必经的长江路、六安路上,交警都知道这位高个、魁梧、满头灰发的中年人是民政厅的厅长,敬意油然而生,见了面总要跟他打个招呼。

这与家风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一次,李宏塔与省社科院的一位同志去北京开会,下了火车,他们拎着资料去挤公共汽车。社科院的同志调侃说:“我以为跟着个当官的能蹭车呢,敢情还不如我到北京,找个单位就可要辆车。”李宏塔笑笑没答话。社科院的同志又问道:“那我们回去你爸该用车送我们了吧?”李宏塔说:“趁早别想,他老人家的车我们可不敢‘妄想’。”

采访中,李宏塔的爱人介绍,担任领导工作20多年,李宏塔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随着年龄增大,2003年他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自己还笑称是“与时俱进”。

这么多年来,李宏塔的平民意识一直没有改变,他把骑自行车当成了一种体察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最好方式,他要让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境界都不脱离人民群众,当一个真正为人民办事的党员干部。

勤俭节约

说起李宏塔家的房子,更是故事多多。

前几年的一个晚上,曾有记者敲开了李宏塔的家门。踏进门槛,只见一个约8平方的门厅出现在眼前,一张长方餐桌占去了门厅的三分之一,那餐桌用手一撑便有些摇晃。一台老式吊扇在头上慢条斯理地转着。家中的床与柜都是20多年前结婚时买的,尽管有开裂的、脱漆的,他们依然舍不得丢弃。李宏塔说“那都是正经木板做的”。在另一间房里,刨花木板的组合柜、写字台以及电视、书柜把房间挤得满满当当。一组三人沙发因地方太小被分开放置。李宏塔风趣地说,这样正合适,谈话可以面对面了。由于房子太小,家里的电视只有20吋。李宏塔幽默地解释:“我就喜欢小电视,清晰度好。”

安徽省政府1982年对干部住房标准有过这样的规定:“地、市和省直厅、局级以及相当于这一级的干部,每户建筑面积70至95平方米。”可是,1981年就已是副厅级的李宏塔,1984年却搬进了55平方米的两居室,而且是位于楼房的最西边,冬冷夏热。他们一家三口一住就是16年。这期间,李宏塔调到省民政厅,曾先后4次主持厅里的建房和分房工作,分房近200套,却从未给自己要过一套房子。厅里许多同志说:“不管哪一次,他要一套新房都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但是,每到分房时,李宏塔看到房少人多,就按照老规矩办,先群众、后干部,而且是“后”到每一次他都没住上新房。1998年,是国家最后一次福利分房。这一次,李宏塔有过思想斗争,可是到分房时,他看到许多年轻同志住房较差,需要改善,狠心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

直到2000年,在省里不少同志的“告状”之下,有关部门给李宏塔补差了一个小套,且是临街的楼房,人来车往,噪音特别大。李宏塔只好让儿子去住,他们老两口仍住原来的房子。

作为厅长的李宏塔,其一家人的生活不应该如此清贫,只要他稍微表示一下,或者用手中的权力稍稍为自己安排一下,哪怕只是得到他那个级别应该得到的,他一家的生活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但是李宏塔却固守清贫,而且心甘情愿,没有丝毫其他想法。这不禁使人想起他的祖父李大钊,为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从自己120元的薪水中拿出80元作为活动经费,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儿女上学交不上学费,冬天家中买不起煤球,冷如冰窖。李大钊本人也衣食节俭,经常是一块大饼、一根大葱地对付一顿,衣服也近乎寒酸。2005年2月去世的李葆华,家中的简朴让人难以置信。房子是70年代的建筑,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而且多次谢绝装修。这令人敬重的家风,使李宏塔的清贫变得自然而真实,毫无“作秀”之嫌。

“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这是李宏塔自撰的一副对联,也是他的座右铭。

看看新华社的一篇文章:“七一勋章”获得者|革命后代李宏塔:“高光”下的“守常”人生

6月29日,“高光”再次打在李宏塔身上:这位72岁的老人站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过“七一勋章”。

祖父是李大钊,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出生在这样一个“高光”家庭,李宏塔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的宝贵本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

“守常”是李大钊的字,亦是李宏塔一辈子的执着追求。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8)

6月12日,李宏塔在家中书房读书,墙上挂着祖父李大钊和祖母赵纫兰的相片。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守常”就是守护艰苦朴素的优良家风

【活在老百姓中间】

20多年前,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路上,常有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蹬着自行车穿过熙来攘往的街头,沿路交警和摊贩都认得他——骑车上班的“李厅长”。

他便是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李宏塔。当过军人、做过工人,而后又在共青团、民政、政协等部门工作,一步步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一个习惯伴随李宏塔的职业生涯:除了极少数因为重要公务赶时间,李宏塔坚持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随着年龄增大,2003年他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还笑称这是“与时俱进”。

李宏塔一生节俭,对吃、穿、住都不讲究,一家子曾“蜗居”在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里,一住就是16年。即便如此,家里却没有多少存款。每年单位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李宏塔捐赠的数额都排在最前面。他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亲戚,低保户过年的饺子皮没着落、前来求助的下岗工人没带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看在眼里,无论如何都去帮一把。

【一根红线连着三代人】

在祖父牺牲22年后,李宏塔出生了,他是听着祖父的故事长大的。“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李大钊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收入大多用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青年学生。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9)

父亲李葆华多次教育儿子“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其家中的简朴也让人难以置信: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最好的家风就是父辈的言传身教。”李宏塔告诉记者,他和父亲长期两地生活,偶尔借着开会进京探望,父亲总是埋怨其耽误时间,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父亲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我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守常”就是守护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

【“共产党人就是要和人民在一起”】

38岁,李宏塔走进安徽省民政厅。“给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最合我意。”李宏塔说。

在民政厅工作期间,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下基层。很多同志都知道他的“反向工作法”:下乡时不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让司机“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

从群众家里出来,他再依次到各个部门座谈。“必须离开公路,直接去问老百姓。沿着公路、隔着玻璃看,不如自己的脚步踏实。”李宏塔说。

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发生水灾。为了摸清灾情,李宏塔连续20多天奔走在灾区,“反向工作法”起了关键作用:他从安置点灾民盛救济米的米袋里掏出米粒,揣进公文包回去找相关部门化验,检查救济米质量;他走进受灾群众居住的帐篷,发现酷热难忍,赶紧测量气温,并带着温度计来到县委书记办公室,几天后,当地党政机关腾出办公场所,安置了3万多名住在帐篷里的受灾群众。

曾与李宏塔共事过的同志回忆:他从基层调研回来,常常穿着军绿色的球鞋、卷着裤脚,鞋上满是泥土,到了办公室,立即叫相关处室同志就调研中遇到的问题协商解决办法。

“民政部门做的事就两句话: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李宏塔说。

【“服务困难群众,是一件幸事”】

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后,李宏塔的工作依旧与困难群众有关——分管机关扶贫工作。他带队的调研,是公认的行程满、节奏快,还喜欢四处“寻丑”“揭短”,专挑条件差的地方去。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10)

时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的李宏塔(前右)在安徽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慰问困难群众(2011年1月14日摄)。新华社发

农村的寄宿学校,城里的养老院、老旧小区,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在长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李宏塔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精准扶贫的制度化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主题向全国政协提交过多份提案。

即便年逾古稀,李宏塔还担任过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依旧为慈善事业尽心竭力。在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的推广中,他深入全国多地基层调研。在一些地方,他“习惯性”地自掏腰包,慰问困难群众。“慈善就是直接为最困难的群众服务,这是晚年的一件幸事。”他说。

“守常”就是守护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一位同志向记者透露,给李宏塔送礼物是件难堪的事。一年春节,这位同志和爱人给李宏塔送去几样小吃,李宏塔却回送了价值数倍的物品让他带回家。

他的父亲当年亦是如此。家中收到几包葡萄干,李葆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少年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父亲告诉李宏塔:“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干的事。”

2008年,李宏塔的儿子结婚,婚礼布置简单,单位同事前来祝贺并包了红包。为了不破坏婚礼气氛,李宏塔照单全收,但第二天便将所有的礼钱如数奉还。“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个习惯,这都是家里的传统。”

看似不近人情,面对群众却最重“人情”:每当到农村看到有的村民房子漏雨、到福利院看到老人被子太薄时,李宏塔比谁都着急,想尽办法帮助解决。身为一位“老民政”,他将日常工作归纳为三句话:“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这是新时代的‘铁肩担道义’。”

【继续向前永不停步】

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李宏塔感慨:“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

在李宏塔看来,这样的“高光”时刻属于革命先辈。“回望我们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多少前辈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心血,甚至牺牲了生命。跟他们比起来,我仅仅是做了党员干部该做的事情。”他说。

“我会把勋章送到李大钊纪念馆,告慰李大钊同志。”李宏塔告诉记者,未来将是一段继续向前永不停步的旅程。“尽管我已退休,但今后依然要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不断传承弘扬下去,尽自己所能,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11)

初心不忘,接续奋斗,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责任,老子再红那是老子,爷爷再牛那是爷爷。

壹点号难忘秋月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鲁迅和李大钊谁出生的更早 鲁迅的孙子不好当(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