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即便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普遍无法与当下相比,但是他们通过各种的奇思妙想,以及大胆的改进创新,让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我们今天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中,就蕴含着古人开创性的智慧,比如:为何将1斤定为16两?吃饭用的筷子为何是7寸6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是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了。

古代人为什么16两定为一斤(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1)

其实在古代,古人用的度量衡和现在是有差别的。我们都知道度量衡的统一,大大的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物质交换,而为中国统一度量衡这一开拓性的创举,便出自千古一帝秦始皇之手。而在当今的生活中,我们虽然常说"半斤八两"这句话,但这和当下10两为1斤的计算单位并不相符,而那句"半斤八两"是来自古代16两为1斤的计算单位。

对此,我们能明白古代和现代在计量单位上的差异,并对10进制要比16进制更具实用性,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而至于古人为何要将1斤定为16两,则和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据传古人是将天上的南斗6星、北斗7星以及福禄寿3星相加在一起,组合成了度量衡的换算单位,以顺应星象为参考依据制定出来的。

古代人为什么16两定为一斤(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2)

因为在古人眼中,星宿和人的时运是息息相关的,世间发生的任何事请都逃不过星宿的眼睛,商贩们要是在商品分量上耍滑,那么缺一两,福星就给减一福运,却二两,禄星就给减一功禄,缺三两,就会被寿星减一寿……以此类推。以最直观且朴素的理念,相信这世间终有善恶之报,那些偷奸耍滑的人终将受到报应,而这种理念也反映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对于筷子的7寸6分,则是对应了人的独特性——七情六欲。人与动物的区别便是能够熟练的使用工具,而筷子则是人实用性和感性的统一载体。而对于筷子的起源,古代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在野外宿营,赶着吃饭时,却因为火上的烤肉实在太烫,难以用手去抓食,于是大禹随手这下两根小木棍,将肉试着夹起来吃,而这边是筷子的一种起源。

古代人为什么16两定为一斤(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3)

虽热没什么历史依据,但是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为了方便吃煮熟的食物,发明便于使用的筷子也是合乎常理的,只不过苦于当时没有文字,未能讲这件事情详细的记载下来罢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筷子这一发明,也已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了。

在古代,筷子的名称多种多样,比如"梜"、"箸"等,在《礼记》中有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而筷子的形制也有许多讲究,并非所有成对的小木棍就能被叫做筷子。筷子必须是一同方、一头细、一头圆、一头方,这与古代的"天圆地方"的自然哲学相契合。并且在阴阳学说中,筷子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体现,太极为一,阴阳为二,两者是一分为二,二合为一,所以我们叫筷子的单位是"一双"而不是"两根"。

古代人为什么16两定为一斤(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4)

而作为餐具的筷子,其历史渊源要比刀叉丰富的多。并且刀叉也并非西方独有,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乃至更早的3000年前,中国的古人就已经在使用刀叉进食,只不过相对于更加方便快捷且全面的筷子,刀叉开始逐渐退出古人的餐桌。并且直到今日,我们仍能听到许多有关筷子的各种传闻,而这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奥秘,依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