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放学铃一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队下楼。

小商贩已经在校门两侧铺好了长长的塑料布,上面放着各式各样我们喜欢的小玩具。不远处,烧烤摊、炸串摊的老板也在忙碌着,热油滴在烤盘上,将一小撮孜然撒在上面,浓浓的肉香像一只只顽皮的小精灵,直朝鼻子里钻。

还没有走到学校大门,就闻到了让人垂涎的香味,那是糕点独有的香甜味道,带给人一种很安心的感觉,刚出锅,香味最浓。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1)

娃娃头蛋糕

大约有半个手掌大,娃娃形状,头发部分是巧克力涂层,奶油夹心,比其他蛋糕要甜一些。

小时候拿到蛋糕后,会先对着娃娃的头咬一口,因为那里最香最甜。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2)

鸡腿面包

形如鸡腿,里面是甜甜的豆沙馅,表面金黄,油油的,食欲顿时来了。

小时候,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春游和秋游,鸡腿面包当时是很多同学都会带的食品。午餐时间,大家席地而坐,人手一个鸡腿面包啃着,笑容像灿然的阳光般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3)

花朵蛋糕

这款蛋糕有很多名字,“小蛋糕”、“碗糕”......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一样,有的蛋糕上会插着一把小伞。

对于不少八零、九零后的朋友来说,这款蛋糕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白月光般的存在,它总是被放在纤尘不染的玻璃展示柜中,像一个骄傲的公主。我们那时总是吵着父母买,得到后,用小勺子喜滋滋地挖掉一朵小花,慢慢吃下,再舔舔勺子,意犹未尽。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4)

小熊饼干

有原味的,也有巧克力味的,一只只小熊睡在袋子里,憨态可掬。

笔者小时候喜欢先把小熊的耳朵、爪子咬掉,再吃熊头和身子。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5)

蜜三刀

也称“油糖粑粑”、“馃子”、“蜜果”,“羊角蜜”。只有面粉和油混合的味道,略粘,很甜,甜到齁,上面裹着芝麻粒,似乎是山东的特产。

类似的食品还有江米条,小时候时常一把、一把地吃,那时候并不觉得油腻,只觉得很快乐。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6)

花生饼干

通常出现在市场里,散装售卖,价格比较低,和花生饼干同期出道的还有炉果、桃酥、圆饼干等物美价廉的小点心,在九十年代末是很多家庭的必备点心,饿了就吃几块。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7)

奶油夹心面包

口感和现在的毛毛虫面包有些相似。

普普通通的面包胚,中间夹着绵润可口的奶油,一口下去特满足,但吃多了会觉得腻。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8)

云片糕

很软糯,有点清凉,米糕的香味,里面添加了黑芝麻,甜而不腻,入口即化,一片片撕着吃,有一种吃书的感觉。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9)

蜂蜜面包

通常出现在蛋糕店和市场,用料扎实,看起来毫无出彩之处,但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面包的底部刷了一层蜂蜜,既有面包本身的纯朴味道,又有蜂蜜的清甜。

小时候吃的那种纯白色糕点:那些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糕点(10)

无水蛋糕

蛋糕不算很松软,微微甜,像一位有气节的英雄。

无水蛋糕已经火热了近百年,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家在年轻时就吃过,至今依然买得到,也算是一位见证了中国逐步走向强大的老先生了。

笔者的奶奶是一个很浪漫的人,爷爷当年是一名军人,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开始后的不长时间,被组织选中,前往装甲兵学院学习开坦克。奶奶在爷爷即将上战场的时候,在他的布袋子里悄悄放了几块蛋糕,祈愿爷爷能在军营里过得甜一点。

1953年,仗打完了,爷爷凯旋,白毛巾里包着几块在回家的途中买的蛋糕。

今年即将70岁的姑姑依然记得爷爷当时那如溺醇酒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