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系列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2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3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49)

延伸阅读:柳公权书《九疑山赋》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5)

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

《九疑山赋》由邵建和镌刻,刀法自然,非常精微。柳公权书写的很多碑,都是邵建和镌刻的。如《金刚经》、《吏部尚书冯宿碑》、《越州都督刑部尚书符璘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拓工也十分精到,墨色醇穆,浑然一体。第一页“世”字,第二页“民”字因避讳缺笔(见附图7)。《九疑山赋》最可贵的是柳公权在其作品最鼎盛时期所书,其代表作《大达法师玄秘塔碑》书于会昌元年(841年),《神策军碑》书于会昌三年(843年),而《九疑山赋》书于会昌四年。现在书界大都认为《神策军碑》为柳氏最高水平之作,但从《九疑山赋》的作品来看,它虽然只比《神策军碑》晚了一年,但无论从结构上还是点画上,都显得更加严谨、精到。我们从《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九疑山赋》中各找出十个相同的字一看便知。

《九疑山赋》通篇601字,字字用笔一丝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说是无笔不妙。拓本第一页右下角有朱印一枚,“笪重光秘笈之印”,最后一页有朱印五枚,分别为“涵翠轩主”、“传家清玩”、“山阴沈氏”、“刘墉”、“石庵之印”,并有朱笔圈点。我查阅了历代的很多资料,却未发现有关《九疑山赋》的任何著录和记载,请教了几位书家,都不知有此,然一旦获观,皆叹此拓应为柳书第一,真迹无疑。书法家赵思敬先生观后题跋:

九疑山赋,书坛瑰宝。镌刻精微,字迹清晰。惜原碑已无法查考,故此帖应倍加珍惜。想千载之前,或许广为流传,近百年以降,确是鲜有所闻。余少幼之时,酷爱书画,中年之后,醉心翰墨。凡遇名人碑帖,必虔诚研习,见大家手笔,更心摹手追。因经历所限,原拓真迹很少目睹,偶然机遇,影印图片几乎遍览。然九疑山赋,前所未闻,柳氏小楷,今乃仅见。观其字形,端庄秀雅,金刚经有所不及;析其结体,严谨凝重,神策军犹有差距。执使有度,点画撇奈,十分精到;转用合宜,钩挑横竖,一丝不苟;实可谓法精韵雅,清朗洒脱。遒媚劲健,入妙通神。柳氏诸书,应为极品,古今小字,当推第一。赞曰:“端庄秀雅像枝花,刚健婀娜尤可夸。清朗洒脱间架妙,古今小字第一家。”

《九疑山赋》原文:

天下一景,湖南九疑。按诸古以为据,考其图而可知,龙驾不还,万世衣冠之在,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戴尧天而身属尧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数千年百千载之遐踪遗迹,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此则居其一也。何为渺茫。彼乃疑其九焉?见诸图志。父老常言,迄今以传。巫中黔中,属乎楚之邦,吴之境;零陵舂陵,分于秦之后,汉之前。仙踪显天皇之始载,郡名标贞观之初年。地方千里而物外胜地,天南一角而壶中有天。攀断龙髯,黄鹤莫留于仙驭,空遗虎鼎,白鸦犹养于玄田。八井俱涸,而一井涌泉。九峰齐高,而三峰压众。桂林、杞林,左右森列,石楼、石城,东西护送。有朱明、有华盖,而簇成萼绿一华,曰娥皇、曰女英、而对笑桃花一洞。下临玉琯,依希玉琯之吹鸾,上有箫韶,仿佛箫韶之来凤。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潇浦。登疑领(岭)而望苍梧,洒西江之泪兮,斑斑之文竹千亩,奏南风之琴兮,戛戛之古松数株。三麓床中,丹炼九转,万岁山上,声齐一呼。所以尚书已有陟方之语,至于史记,广为考古之图。乾坤大而圣境亦宽,日月长而仙家不老。碧虚岩前,千怪万状,紫霞洞中,十洲三岛。六月无夏,惟木惟石,四时有春,非花非草。兹境为胜,异时可考。经藏石室,隐然六甲之护持,亭立仙梯,宛若五丁之开道。客难之曰:舜居蒲阪,本属乎冀之北,舜卒鸣条,不在乎夷之西。殊不知无本不立,非文孰稽。有舜江则可枕可漱,有舜坛则可攀可跻,月帔兮明月上,云阁兮白云飞。九溪源下之流派,万丈天边之石梯。鸟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笔,电文怪石,舍人李峤之题。余应之曰:百岂无于一二、十未丧其八九。紫霞高卧,前后十四辈,白日飞升,小大三百口。不然是赋也,何为而作焉。以代门下抠衣而藉手。会昌四年七月河东柳公权书邵建和镌字

柳公权(778-865年),唐朝著名书法家,字诚悬,汉族,唐朝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柳公权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听后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构紧凑,而且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柳公权轶闻 : 拜“脚书老人”为师,练成一池黑水

何谓浮躁?简言之,就是心浮气躁。这是当今时代病中一种多发性的流行病,殃及各行各业,书法学习园地自然也难以幸免。其主要症状是:静不下心,沉不住气,小胜即骄,急于求成,缺乏深钻苦练的恒心和毅力。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影响深入学习的浮躁情绪呢?这要靠我们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和探讨。近读《艺术大师成才的故事》,其中有一篇介绍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拜师学书的故事,很有现实意义。认真研读,说不定能从中找到戒“浮”制“躁”的妙药良方。现摘要简介如下:

柳公权可不是个天生的书法家,他小时候的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字写得七歪八扭挨老师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的字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同学们称赞他,老师也夸奖他,连严厉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很得意,动不动就题字相赠,到处传播自己的墨宝。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每人写一张大楷,互相切磋技艺。

这时候,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人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息,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一看一个卖豆腐脑儿的糟老头居然对他们写字感起兴趣来,心里觉得很好笑,他想打趣一下那老头,便把自己写的字递给他,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人接过来一看,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人觉得这孩子太目中无人了,皱了皱眉头说:“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柳公权不服气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们开开眼界!”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我是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写的字都比你写的好得多!不信,你到华原城里去看看吧。”柳公权不信,第二天一大早就赶赴华原城。一进城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面写着"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一个没有双臂、赤着双脚的残疾老人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引起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一见,惊呆了,便"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激动地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师父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就没手,只得靠脚的本事混碗饭吃,怎么能做贵公子的老师呢?”小公权长跪不起,一再苦苦请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下一首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这首诗牢牢记在心里,深深地谢过残疾的老人。

柳公权回到家,把遇见“脚书老人”的事说给母亲听。母亲说,你舅舅家门前有个大涝池。你去那里练字,看什么时候把涝池练黑了,你的字也就练成了。随后,父亲就给他带上笔墨纸砚,派人送他去华原北地黄堡东塬舅舅家练字。从此,他发愤练字,练到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服的袖口处补了一层又一层。他还经常看别人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融会到他的书法里去。他每天在舅舅家门前的涝池里洗笔洗砚,经年累月,涝池的水变得全黑。他还精心研习前人的书法艺术,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创造了遒媚劲健的柳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因此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和褒扬这位伟大的书法家,便把这村子叫黑池塬,一直沿用至今。涝池的黑泥到现在还依稀可寻。

柳公权仕途通达,但他对升迁荣耀并不十分在意,他”博贯经术”,以佛、道慰藉心灵,以求得某种超脱。对于钱财更是不屑一顾。当时人们十分喜爱柳公权的字,许多高官和使臣都以高额润笔费求字,柳公权不计多少都交给仆人收管,仆人们常常偷用,可他从不追究,可对自己用的笔砚和收藏的碑帖、图书却十分珍爱,从不让别人经手代劳。因为在酷爱书法艺术的柳公权眼里,这才是最贵重的东西。

从上述故事中,我觉得柳公权有以下几点很值得学习:知错即改,屈尊拜师;执著苦练,巧学善思;效法自然,领悟真谛;博采众长,独创柳体;心态平和,淡泊名利。 (李成年)

唐穆宗使诈得柳书

柳公权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字体匀衡瘦硬,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自成体系,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他不仅书法硬朗,为人也是刚正不阿,至四十岁还在地方担任低级官员。一个偶然机会,他的字被唐穆宗看到,被认定为书法至品,于是被召到长安。

说来也极其搞笑,唐穆宗相对他之前的其他唐朝皇帝,最为荒唐不过。他不仅喜欢游猎,而且动不动就设宴犒赏百官,甚至对倡优戏子也都大加赏赐。虽有谏官苦谏,他也当面表示悔改,还因人家谏言有功而大赏他们,可他对谏官的话压根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没有当成一回事。他看上柳公权的字体也纯属爱好,与政事没有半点干系。

君臣相见毕,唐穆宗问:“朕过去一直认为本朝只有颜真卿的字写得好,想不到你的字也不逊色。你是怎样写出这样一手好字的?”

柳公权在官场不得意,在奉诏来长安之前,本以为是自己的政绩为唐穆宗所认可,没想唐穆宗“不问苍生问书法”,顿时心头一凉,正色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昔日太宗心怀天下,其书法遂深得王羲之遗风,字体雄浑苍茫,风格劲健飘逸,字里行间透露出大家风范和王者气度。玄宗虽创开元盛世,然晚年宠信杨氏,固书法华美有加,但骨力稍嫌薄弱。陛下若能以伟人的气魄,文人的胸怀,匠心独运,推陈出新,必然能够发展书法艺术。若是一味以喧哗沉湎为乐,上下相效,渐以成俗,不仅无法写出好的字体,而且国事将怠。”

唐穆宗见柳公权说得如此直白,仍和往日其他谏官进谏的情境一样,也不生气,笑着说:“爱卿言之有理,朕自当改过。”说着还吩咐赏赐黄金百两。

黄金百两对柳公权这样的地方小吏可不是小数目,他连忙谢恩。唐穆宗趁机提出让柳公权为自己写一幅字。柳公权正色说:“臣刚才已经说过,书法事小,国事兹大。现在西北边境吃紧,形势多变,陛下贵为天子,当以国家为重,岂可让业余爱好冲淡主业?”

唐穆宗想不到一个地方小吏居然敢一再顶撞自己,而且还是在自己行赏之后,半晌才说:“朕要爱卿真迹也并未荒废国事啊。”

柳公权说:“那就请陛下平息西北险情之后再说吧。”

唐穆宗只得闷闷不乐地回到宫里。内宫陈弘志看到主子不乐,忙问原因。唐穆宗说了,陈弘志于是在唐穆宗面前一阵耳语。唐穆宗大喜,连忙吩咐赏赐陈弘志黄金百两,还说若能事成,必然再赏。

这日,柳公权正要回地方,忽然圣旨到了,说是唐穆宗召他进宫商讨经国大事。柳公权说:“臣乃地方小吏,安可与皇上商讨国家大事。臣只希望能够做好分内之事,以不负圣恩。”

陈弘志见柳公权居然敢公开抗旨,可这计是自己出的,于是说:“柳大人勿急,皇上既然召请大人,必然会封官,只是奴才也不知皇上究竟会封大人什么样的官。不如这样吧,容老奴回去禀报。”

陈弘志一面稳住柳公权,一面回宫向唐穆宗禀报,说柳公权不愿进宫,是因为想当官。唐穆宗本来就对如何赏赐臣子浑不在乎,更何况他现在急于想得到柳公权的书法,于是下旨官拜柳公权为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拾遗就是言官,可以向皇上进谏,甚至挑皇帝的毛病。

柳公权无奈,只得进宫谢恩。进宫后,唐穆宗便和柳公权商讨如何应对西北少数民族引兵犯境的问题。不过两个人对军事实在不内行,几句话一说,便再也没有多少言语。柳公权于是再次说:“臣恳请陛下励精图志,解除边患,国家必然能够中兴。”

唐穆宗说:“爱卿所言甚是,朕自当铭记于心。这次拜爱卿为右拾遗,就是让爱卿能够指出朕的过错。”

这时一个内侍官走进来斟茶,他盯了一眼柳公权,失声说:“这不是以骨力遒劲著称的柳大书法家么?在下早就想向你请教书法,只是咱们一个在宫内,一个在宫外,无缘相见。不过大人的音容笑貌,老奴倒曾听人说起。”

柳公权感到很奇怪,便看了一眼唐穆宗。唐穆宗笑呵呵地说:“难得你们两个大书法家相遇。只是一个以刚闻名,一个以柔著称,若不加比试,实在难分伯仲。”

柳公权更加奇怪,书法变化多端,但不外乎囊括在行、草、隶、篆和楷五种书体之内,他们大都以刚为美,怎么会以柔著称呢?不过书法大师的作品都与自然和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刚柔相济才使书法作品具有生命力,像王羲之的《兰亭序》,他在笔录之时心情甚好,落笔清秀,若亭亭玉立的少女,让人感到如痴如醉,如梦似幻,似真非真,似虚非虚,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种刚柔变化才显得更有生气,更为增色。难道眼前这位宦官也是了得的书法家么?柳公权连忙请教他的姓名。内侍官说:“老奴只是一个下人,托皇上洪福才有幸在宫中做事,姓名不足道矣。”

柳公权便用怀疑的眼光盯着唐穆宗,唐穆宗佯作不知,反问:“柳爱卿可愿一观他的书法?”

遇有高手,柳公权自然不愿放过切磋机会,连说愿意。唐穆宗说:“二位卿家都是书法高手,今天两位私下比试,我若以黄金赏赐反而显得俗气。不如就以麻纸为赏吧,胜者可得案上的几十卷麻纸。”

麻纸也叫蜀纸,产于益州。唐朝的益州即今天的成都,它是全国著名的造纸中心。当时天府之国“杞梓如林、桑麻如织”,这些桑麻是造纸的上等原料。特别是用黄麻造的纸,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专门的药剂,可以长期存放而不被虫蚀,故而为宫廷所器重,作为专门的书写用纸。那时的浣花溪、广都等地有不少造纸作坊,大量的麻纸在那里生产,并作为贡品运往长安和洛阳,往往还供不应求。这些麻纸主要是用于宫廷书写各种公文,抄写东、西两京宫廷收藏的四部书籍,而民间基本难得一见。柳公权虽然在书法上享有盛名,但因官职微小,也难得一见这些纸张,更别说能够拥有。他如今听皇上这么一说,顿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仔细地用手摩挲着麻纸。

这时内侍官已叫来一名宫女,吩咐她磨墨。唐穆宗对宫女说:“今天是当今两大书法家比试,你可要小心侍候。”

宫女见皇上说得慎重,更加不敢大意。柳公权欣赏完麻纸,赞叹不已:“真是好纸。”

谁知稍不留意,柳公权的手肘碰着了宫女。宫女一哆嗦,将墨砚打翻在桌。微黄的纸上顿时沾上了点点墨汁。唐穆宗脸色一变,怒喝说:“没用的东西,拖出去斩首!”

宫女连忙请求饶命,可是唐穆宗不为所动。柳公权急忙向欲和自己比试的那位内侍官使了个眼色,可是内侍官面无表情。柳公权只好跪下求情。唐穆宗说:“像这种粗心的贱婢,不杀不足以为诫,恐怕今后还会有人扰朕雅兴。”

柳公权说:“书法本身就是高雅之事,焉可为了书法比试而杀人?”

唐穆宗沉吟片刻,说:“我知道你书法了得,但不知你能否吟诗作对?不如就此写一首诗吧,若写得好,我便宽恕她,否则定斩不饶。”

柳公权连忙答应。唐穆宗于是吩咐换墨。很快陈弘志拿来已磨好的墨。柳公权不禁有些迟疑,暗想既然有现成的墨,干吗还要吩咐宫女当面磨墨呢?陈弘志说:“刚才比试是考你们的定力,这次即兴题诗可是考你的应变力。若不能很快写就,照样无法饶恕宫女。”

柳公权不再迟疑,想了想,挥笔在麻纸上写道:“不愤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唐穆宗见柳公权题好了字,便拿过来仔细观赏,连说:“柳爱卿不仅书法了得,这首诗也写得很不错。烦请爱卿将印给缮上。”

柳公权一怔:“陛下不就是考臣写诗么,干吗还要用印呢?恳请陛下不要失信,宽恕她吧。”

唐穆宗遂饶恕了宫女。他将柳公权的题诗交给陈弘志,还命人大摆酒席表示祝贺。陈弘志领命而去。这时先前想与柳公权比试书法的那位内侍官也欲离去。柳公权正要发话,这时宫女来到柳公权身边盈盈下拜。柳公权连忙吩咐她起来。等宫女起身,那位内侍官已离开了宫殿。柳公权在门口叫住他说:“公公既然懂得书法,尚请露两手让在下见识见识。”

内侍官一面急匆匆地往前面走,一面说:“墨沾纸上,老奴已没了写字的心情,还是改天吧。”

柳公权转身望着唐穆宗。唐穆宗笑着说:“他若没有心情,便是朕也没奈何。就像先前朕想请爱卿写字,爱卿就是不肯。”

柳公权出宫后,向朝中大臣打听这位书法高手。谁知朝中大臣尽说不知,后来有位朋友向他道出实情:“你着了皇上的道了。内官哪有什么书法高手,他们是在赚你的书法作品,因为高手相见焉有不比试之理!”

柳公权恍然大悟,遂面见唐穆宗论理。唐穆宗不悦地说:“朕拥有天下,怎会骗你区区一幅书法。”

但他也自知理亏,于是将二十卷麻纸和二百匹锦丝赐给柳公权。但柳公权还是不依不饶,苦劝唐穆宗要勤修德政。唐穆宗无奈,只好封柳公权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如此一来,别人倒认为柳公权找皇上论理是为了要官。柳公权为了避嫌,不敢再议。

再谈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唐代又是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百花竞放,名家辈出,特别是楷书,形成了欧、颜、柳三大宗师。柳公权(778~865年)出生时颜真卿(709~785年)已七十岁,欧阳询(557~641年)已卒百余年。柳公权先习王羲之,后集欧、颜之长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也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的范本,备受书界尊崇。

一说起柳公权法帖,就立即会使人想起《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历代书家均认为此二碑为柳书代表,已成定论。但是,1997年春,我偶然得到一拓本,为柳公权书小楷《九疑山赋》,(见附图1、2、3、4、5、6)每字约1.5厘米见方,书于会昌四年(844年)七月,保存完好。全本12页,每页高19.5厘米,宽9.5厘米,正文53行,每行11字,最后一行8字,碑名4字、落款17字,共计601字。第一页“还”字、第二页“之”字、第三页“之”字、第七页“大”字、第八页“夏”字、第十页“之”字、第十一页“大”字,共七字微损,但仍不影响辨认,其余字字清晰。

《九疑山赋》由邵建和镌刻,刀法自然,非常精微。柳公权书写的很多碑,都是邵建和镌刻的。如《金刚经》、《吏部尚书冯宿碑》、《越州都督刑部尚书符磷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拓工也十分精到,墨色醇穆,浑然一体。此拓本第一页“世”字,第二页“民”字因避讳缺笔(见附图7)。《九疑山赋》最可贵的是柳公权在其作品最鼎盛时期所书,其代表作《玄秘塔碑》书于会昌元年(841年),《神策军碑》书于会昌三年(843年),而《九疑山赋》书于会昌四年。现在书界大都认为《神策军碑》为柳氏最高水平之作,但从《九疑山赋》的作品来看,它虽然只比《神策军碑》晚了一年,但无论从结构上还是点画上,都显得更加严谨、精到。我们从《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九疑山赋》中各找出十个相同的字一看便知(见附图8)。

《九疑山赋》通篇601字,字字用笔一丝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说是无笔不妙。拓本第一页右下角有朱印一枚,“笪重光秘笈之印”,最后一页有朱印五枚,分别为“涵翠轩主”、“传家清玩”、“山阴沈氏”、“刘墉”、“石庵之印”,并有朱笔圈点。我查阅了历代的很多资料,却未发现有关《九疑山赋》的任何著录和记载,请教了几位书家,都不知有此,然一旦获观,皆叹此拓应为柳书第一,真迹无疑。书法家赵思敬先生观后题跋:

九疑山赋,书坛瑰宝。镌刻精微,字迹清晰。惜原碑已无法查考,故此帖应倍加珍惜。想千载之前,或许广为流传,近百年以降,确是鲜有所闻。余少幼之时,酷爱书画,中年之后,醉心翰墨。凡遇名人碑帖,必虔诚研习,见大家手笔,更心摹手追。因经历所限,原拓真迹很少目睹,偶然机遇,影印图片几乎遍览。然九疑山赋,前所未闻,柳氏小楷,今乃仅见。观其字形,端庄秀雅,金刚经有所不及;析其结体,严谨凝重,神策军犹有差距。执使有度,点画撇奈,十分精到;转用合宜,钩挑横竖,一丝不苟;实可谓法精韵雅,清朗洒脱。遒媚劲健,入妙通神。柳氏诸书,应为极品,古今小字,当推第一。赞曰:“端庄秀雅像枝花,刚健婀娜尤可夸。清朗洒脱间架妙,古今小字第一家。”

这么好的拓本,怎么历代都没有著录呢?我对《九疑山赋》开始了细心考证,先写了一篇文章《发现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拓本》,发表在1999年6月23日的《书法导报》上,向书法界披露了这个消息,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疑问。

文章发表后,一直毫无消息。我又到了北京古籍书店、河南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院等地,却都因查不出记载,无法鉴定。这令我十分失望。但每到一处,凡见到此拓者,俱为其书法艺术所动。后来又到很多图书馆查阅资料,均一无所获。根据此赋的内容,我写信向湖南省文物局求助,信转到了九疑山所在地的宁远县文物局,该局周九疑先生在《九疑山志》中查到一篇《九疑山赋》,署名为“宋天河令”黄表卿。很明显,唐人是不可能书写宋人文章的,难道这是后人造伪?可自唐以后,楷书已趋向败落,至今没有能够与柳公权相比者,更不要说超过了。如果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功力,那也用不着作伪了,仅凭此赋就可跻身于一代大师之列。再者黄表卿其人,仅有赋后署“宋天河令”,也查不出具体年代及其他记载。我作了设想:是不是黄表卿年代有误或黄表卿见到此赋,因自己是九疑山人,便随手抄录,又未注明出处,也因此文传颂较少,就被后人误为其文而收入县志,被张冠李戴而已。否则,即使有意造假,唐朝以前有很多文章,为什么却写宋人文章,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从这一点来看,此拓并不能据此而认定为伪本。

2004年12月22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我的文章,《小楷<九疑山赋>拓本求证》,2005年1月22日《美术报》整版发表了我的文章《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拓本考疑》及拓本照片,这两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讨论。2005年1月12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宁远县文物局周九疑先生的文章,题目为《九疑山赋拓本非柳公权所书》。周九疑先生的文章既肯定了《九疑山赋》的艺术价值,又提出了非柳公权所书的根据,但我认为证据还很不足。针对该文,我提出以下几点:

1、九疑山历史悠久,它的名声早已广为留传,在柳公权之前,蔡邕有《九疑山铭》,元结有《九疑山图志》、《舂陵行》,况元结、柳宗元都曾任永州刺史,此赋有“鸟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笔;电文怪石,舍人李峤之题。”而没有提及柳宗元,如为宋人所作,以柳宗元的名声,是要大于元结、李峤的,不可能不被提及。是否此赋就是柳宗元所写呢?柳宗元在永州十年,对九疑山水是肯定熟知的,而他又是以写游记见长的。而且816年,柳宗元就曾请柳公权书写了《重复大云寺记》碑。如果说地方志会把所有诗文事迹都记载下来,这是不可能的。别说地方志了,就是个人文集,谁也不能说没有一篇遗漏,更何况又经历了一千多年,任何文献有遗漏都是正常的,不然也不会经常有新的发现了。

2、关于“三十六七十二洞天福地”是成书于宋天禧三年(1019年)的《云笈七签》中才有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载:“司马承祯(646~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著有《坐忘论》一卷、《无隐子》八篇……《上清天宫地府图经》二卷……”在《上清天宫地府图经》中早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说法。另外,周先生估计只是听说这个提法,似乎是没有读过《云笈七签》。因为《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即为:《天地宫府图并序——银青光禄大夫真一先生司马紫微集》,这里列出了三十六七十二洞天福地的详细情况,其中三十六洞天中记:“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紫微就是司马承祯的字,司马承祯在唐玄宗时被赐“银青光禄大夫真一先生”。也就是说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收录了司马承祯的文章而已。就像《云笈七签》卷二十六收录了汉东方朔的《十洲三岛》一样。

3、“云阁兮白云齐”系指永福寺齐云阁一说,首先需要更正的是,原句应为“云阁兮白云飞”,而不是“白云齐”。即使是“白云齐”,也不一定是指齐云阁,它可以是完全的写景,有高阁如置云中,似与白云齐而已。这样的写景诗句有很多,如《全唐诗》中有: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王仁裕“蹑足悬空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徐夤“到来峭壁白云齐,载酒春游渡九溪”、智亮“戴云山顶白云齐,登顶方知世界低”的诗句。像这样的诗句历代都有很多,不能说都指什么“齐云阁”、“齐云亭”吧?

《九疑山赋》虽然没有著录,但它的艺术价值是公认的。现藏国家图书馆的《神策军碑》拓本,也是原石久佚,仅存贾似道藏本,且只有上半册。还是解放后经香港重金购买,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柳公权书小楷《九疑山赋》拓本为传世孤本,原石早已不存,但拓本保存完好,一字不缺,无论从保存完整上,还是从艺术价值上,都不逊色于《神策军碑》。请专家前辈们多加考证,发表不同看法,有了定论,我会把它捐献国家,让大家共同拥有它。(佚名)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6)

柳公权楷书《金刚经》唐拓本: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5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6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7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8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9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4)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5)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6)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7)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8)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0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10)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11)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12)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13)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14)

柳公权楷书《金刚经》唐拓本(1—69)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15)

柳公权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诗书教育,幼嗜学,十二岁能辞赋。书法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而自成一家。各朝皇帝都喜欢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从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为贵族写书,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二十多岁时的书艺已被那些权贵所青睐的。

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有《金刚经》、《洛神赋十三行跋》等,从中可见其学钟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的体态。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有:《李晟碑》、《大唐元观钟楼铭》及墨迹《送梨帖跋》,可见其楷书概貌,但尚未大成。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这一时期作品有《冯宿碑》、《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二十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代表。他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均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

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晚唐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七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阶段书碑有《刘沔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等十通碑。从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清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云:“《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刘沔碑》、《冯宿碑》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他甚至认为,《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虽然《苻璘碑》、《冯宿碑》都为七十岁前所书,但七十岁以后的变化,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不过“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柳公权也终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我们只看到柳书在这一时期冉冉斜阳的一种魅力。八十岁以后的八年中,柳公权进入人生和书艺创作的晚期。他依然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他至八十七岁仍书有《太子太保魏碑》等。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最后一段晚霞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那种风采已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笔锋的利铦转入内部,气韵与自然贴近,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

作为晚唐宫廷的重要一员,柳公权默默无闻,虽居高官却淡泊处世。他志耽书学,潜心书艺,以毕生的精力在书法艺术的殿堂竖立起一座与颜真卿比肩的丰碑,为后世所景仰。他高耸的丰碑有着多重意义。一是楷书艺术到颜真卿、柳公权已大成,柳同颜一样以楷书嘉惠后学;二是柳与颜一样以人格和书艺相结合,成为后世书家的楷模。确实,“柳体”与“颜体”已成学习书法之津筏;“心正笔正”之说,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颜筋柳骨”已是书法审美的一种类型。柳体以创造一种新的书体美,征服了当代,也赢得了后代,“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柳公权发奋练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碑最好的字帖 历代名帖柳公权系列(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