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淡淡翠

1

知乎上有个问题:“长城这么矮,能拦住什么?”

是的,在我们现代人眼中,长城即使修得再宽、再高,也挡不过大炮,拦不住飞机。但是对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来说,修筑长城却是他深思熟虑后的一个决定。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1)

提起秦始皇,很多人都觉得他“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求长生不老药,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司马迁更是在《史记》中说他“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可实际上,这位被后人骂得很惨的皇帝,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暴力不堪,恰恰相反,他是个极具政治眼光的杰出人物。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2)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打败了齐、楚、燕等国,建立了大秦王朝。他觉得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就改了王号,称自己为“皇帝”。

连年战乱,中原各地百废待兴。刚刚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又马不停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但是最让他心塞的却是这两件事:自己能不能延长寿命?秦朝能不能千秋万代?

他开始频繁派出方士去求访仙人,想得到长生不老药。

而据野史记载,促使秦始皇做出修建长城决定的,正是一位叫卢生的方士,带回来的一句预言:“亡秦者胡也。”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3)

秦始皇本就对帝国的未来充满了忧虑,这句近乎宣判的预言,更是搅得他心神难安。

他左思右想,“胡”不就是指的北方的匈奴人吗?

于是,他大手一挥,先是派大将军蒙恬去攻打匈奴,又在匈奴战败北撤后,制定了修建万里长城的计划,以此来保卫边境太平。

虽然我们不知道秦始皇作决定时,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城在军事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确实起到了很好的防卫作用。

尤其是当时的匈奴在首领头曼的带领下,势力越发强大,频繁在边境挑起事端。长城的修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匈奴人的野心。

所以,尽管很多人对秦始皇存在着误解,但是包括鲁迅在内的近现代文学家、史学家都认为,并不能因为他的某些错误,就抹杀了他所有的功劳。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4)

作为一个王朝的创立者,秦始皇身上既有上位者的杀伐决断,也有身为帝王的谋略布局和长远目光。

而长城的修建,正是这位出色政治家,为了后世万代深谋远虑的体现。

2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游览长城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也曾由衷赞美:“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在他们眼中,在这样地势陡峭险恶的地方,修筑起一条宏伟绵延的长城,是非常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5)

而对公元前214年,刚刚结束北伐的大将军蒙恬来说,秦始皇的新命令——在阴山地区修建万里长城,更是一个全新的难题和挑战。

阴山山脉平均海拔1500米到2000米之间,在工业技术不发达,全靠人力建设的秦代,人走到山顶都会累得气喘吁吁,更何况要去修建一个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如何才能在这莽莽群山之间,选择合适的修筑点?如何把材料和物资运输到山顶?这些横亘在面前的困难,让在沙场运筹帷幄的将军,感到十分棘手。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6)

但工匠的智慧是无穷的。先是有专门的测绘员,根据实际勘察的地形地貌,将地图刻在了木板上。这样一来,山川、河流、草原,就可以一目了然、尽收眼底。

接着,蒙恬根据地图确定了修建的大体走向,工匠们“因地制宜,据险制塞”,就地取材,在平川地带用夯土建筑,在山岭地带则用石头垒砌,最终建成一条高4米、基宽4米、顶宽2米的防御墙。

荒无人烟的山岭,日复一日地劳动,工匠们忍受着痛苦和寂寞,用自己超高的责任心和工匠精神,第一次把长城从甘肃修到了辽东,总长度约5000千米。

此后,历朝历代都对长城有不同程度的维修。尤其到了明朝时期,大将军戚继光在驻守边关期间,主动提出要重修东部长城。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7)

为了减少城墙被雨水侵蚀的可能,建立起更为坚固的防御城墙,戚继光带领工匠们放弃了原来的夯土,选择了用河泥制作成的青砖。

同时,戚继光又打破了固有的长城形式,通过建造空心敌楼等改良方案,大大提升了长城的军事防御效果。

最终,一个全新的、坚固的长城,从山海关一路绵延到了居庸关。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城,正是明朝时期修筑而成的。

3

关于修长城,民间一直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故事中,孟姜女刚新婚不久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去参加长城建设工作。不久就因饥寒劳累而死,被埋在了城墙下。

千里迢迢赶到长城边的孟姜女,悲痛不已,哭了三天三夜,直到把城墙哭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

虽然这个故事有虚构、夸大的成分,但是“苛政猛于虎”,不管秦始皇修建长城的初衷是什么,不管长城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讲,修筑长城带给他们的痛苦,并不亚于外敌入侵。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8)

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清朝杨延烈在《房县志》中,也有这样记载:有人发现一个全身长毛的怪人,怪人的祖先,就是逃避秦始皇时期修筑长城劳役的百姓。他们躲在深山老林,浑然不知外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跟外面的人交谈时,怪人问:“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若是有人故意说:“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就能把他们吓跑,再也不敢出来。

虽然这些都是传说,但是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的长城修建工作,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和压力。

封建时代,生产力落后,人力物力都不足以支撑长城的修筑工作。再加上天气苦寒,很多工人都被饿死、冻死。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9)

同时,长城的修建工作占用了太多的人力资源,光是秦朝时期,就动用了100万兵士修筑长城。不仅大大影响了农民家庭的土地收入,沉重的徭役,也成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

而在天下刚刚统一不久,百废待兴之际,这一项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建筑工程,也在无形之中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4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历史长河匆匆而过,江山更迭之中,长城像极了一个最深沉睿智的老者。

它见证了历史兴衰,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延续,更见证了中国人永不言弃、团结一致的精神,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10)

1933年的长城抗战,面对日军的侵略,勇敢无畏的抗日将士们发出“誓与长城共存亡”共同誓言。

1935年的民族存亡之际,一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心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潘孑农、刘雪庵在上海创作出了《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苍凉悲壮的曲子、纯朴自然的歌词,道出了中国人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

美国尼克松简介(绵延两万多公里)(11)

就算到了现代,中国人也从未忘记对长城的保护:就像山西忻州市老牛湾村,党支部书记吕成贵,多年来自费研究长城,制定长城保护方案,宣扬长城文化。

人人都说他是疯子,他却说:“长城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一个标志,对老百姓来说,长城寄托了一种思念,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长城就是民族的脊梁。”

而在这样坚韧不拔的中国精神面前,我们更有什么理由相信:在代代华夏子孙的传承、保护下,中华文明必定像长城一样,绵延不绝!

(原创首发,抄袭必究)

作者简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为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