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最强的生活用品(无用的物品再创造)(1)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12月17日,“有用无用”展在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开幕,来自广州、深圳、成都、北京、东京的15位(组)艺术家将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无用”的物品,甚至生活垃圾,用艺术的方式再创造,赋予它们“有用”的艺术价值。这些展品分散在欢乐海岸购物中心的14个透明“盒子”里,与商场空间相互融合。主办方认为,在商场里展示当代艺术,将让艺术与普通观赏者之间的距离缩到最短,艺术让我们重新思考自身与城市的关系,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边界,理解艺术就是关于自身日常的实践。基于此,开幕式当日举办了题为“人与城市的连结:一些城市再生及社区营造的个案探讨”的论坛,以具体的个案考察,探讨艺术介入在城市再生与社区营造带来的新价值与意义。

从“腾挪”到“盒子”,日常空间里的“艺术橱窗”

与美术馆和画廊都明显区别的“独立艺术空间”,是这些年来一种常见的艺术家自组织形式——在城市的角落里,他们租下一些场所,用来做非盈利性的展览,这些场所往往面积不大,隐藏在居民区里、废弃厂房中,“腾挪空间”就是其中之一。

腾挪空间是艺术家刘可2008年在广州小洲村建立的,一个只有五六平方米的小空间。最初,刘可只是想找一个地方为朋友展示作品,他在小洲村里租下一间街道拐角处的小房子,把它改造成适合展览的地方,一个多月后,展览结束了,租期还没到,商量之后,又请了另一位艺术家进驻做了一个公共项目。渐渐的,这里就保留了下来,八年间做了77个展览。

“好像很多独立艺术空间展览就只是热闹开幕式那一天,过了就没人去看了,我们觉得意思不大,我们想让腾挪空间的艺术作品能够深沉地介入到这个村里面,介入到这种生活里面。我们把整个空间变成一个橱窗,也不需要专门去管理,展览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开着的,我们想让我们的展览能够直接变成周围村民的一种生活。最后大家包括当地的居民都接受了这个空间。”刘可说。

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第五油画工作室的周力是一位公共艺术创作实践者。2015年3月,她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品《尘埃——蜕变》落户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成为宝安机场的新坐标,至今已有超过6000万人观看。“盒子空间”原本也是她提交给机场的方案,但是因为消防的原因,机场方面没有通过这个方案,而欢乐海岸对此则很感兴趣,将它移植到购物中心里。

周力的“盒子”与刘可的“艺术橱窗”相结合,就有了今天的“盒子空间”。至今,盒子空间也已经做了9个展览,一直保持着艺术的纯粹性,游客们也从一开始的莫名其妙,到渐渐开始习惯和理解这些作品,认真地围观和讨论。在此次展览开幕当天,商场中的游客从作品盒子前走过,有的会心一笑,有的放慢脚步看两眼,摇摇头表示看不懂,对于那些有艺术家进行行为表演的盒子,则围观人群明显较多,还纷纷拿出手机来拍照。

让当代艺术介入到日常生活空间有什么用?周力说:“市民主动去美术馆的机会很少,但到商场休闲购物的机会就多得多了。在他们走过这些透明盒子的时候,无心中接触到了艺术,他认为这个挺好玩的,或者被刺激到、触发到一点思考,我认为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种展示方式让艺术的观赏者、艺术的体验者跟它的距离感减弱。”刘可说。他分享了一个例子,“盒子艺术空间开幕第二个展览的时候,有几个深圳的建筑工人围着一个作品看了好几分钟,然后就找我们的工作人员问作品的名字。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说这个作品叫博物馆,那个工人就说我建议改个名字,应该叫‘深圳’,因为这个作品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这个事情我们特别受到感动,他们可能不去美术馆,却能够在这样一个作品的面前看上十分钟,并且能够提出自己介入的一种方式,我觉得这个就是盒子艺术空间的意义。”

“本地智慧”:城中村的旧房改造,重建公共活动空间

“本地智慧”的工作方式比“盒子”还要接地气,他们是一个创业团队,主要做城中村的旧房改造。去年一年到现在,他们一共旧改了12个项目,其中大部分是公寓项目。不仅在硬件上用文化和主题元素去支撑空间,还在软件上创建了一个社交平台,重建多元的文化和改造了邻里关系、生活方式、商业结构以及人文结构。

“以前的邻里关系是很熟悉的,邻居们彼此都认识,一起去打球,一起下棋,一起聊天,现在高层建筑慢慢多了起来之后,加上人口流动和房屋租赁的增多,其实很多邻居变得陌生,甚至连自己邻居叫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希望把这种关系重新塑造起来。”自称“重塑社会的爆改户”的朗度介绍了这些城中村“爆改项目”,每一个公寓都有不同的主题,有工业的汽车主题,有广东民居主题,有读书主题,有电影主题,有童趣主题……而最大的共同点是,所有的项目都有超大多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

“一开始业主是反对的,觉得为什么要浪费地方做客厅?都隔断了可以多租出去几套房子不是更好吗?可最后我们做出来之后他们都很感动。”朗度给我们展示了这些项目的图片,居民和租客们,不再是一回家就把自己关进卧室,而是聚集在公共空间里用餐、聊天、进行社交甚至做演唱会、共同参与艺术作品,按照不同的兴趣自然地形成了交际圈。

这种人际交流的实现,不仅仅依靠硬件改造——比如说设计一个很舒适的茶室或者在600平米的公共餐厅里放个美式足球桌,更依靠活动设计者的巧妙心思。

仍拿跟书有关的那座公寓“BOOK BED MOUNTAIN”为例,设计者没有止步于把公共空间做成图书馆,“我们怎么样去打造这个文艺的空间呢?如果去买一批书回来给住户看,未必是他们喜欢看的东西,而且他们也并不一定能够像我想象的那样形成一个圈子,所以最后我们的合伙人就想了一个点子,不如我们买很多进口零食回来,组织一次零食交换书的活动,这一次就召集了所有的用户、租户,我们用零食跟他们换书,换来的书就凑成了一个图书馆,在他们的客厅里面,24小时可以免费借阅,搬走的时候可以把这些书拿走,新搬进来的人继续会捐书进来。在整个交换的过程当中,他们会对书的内容有一些分享,所以慢慢他们也结交了朋友,以书会友,形成了一种圈子,人与人之间是通过我们活动和装饰的设置把他们的距离拉近。”

他们不仅通过各种设计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以及人与城市之间的连结,还积极向周边居民展示这种新的生活样式,将音乐会、体育比赛、艺术创作等等引入社区,让文化艺术成为生活的一种日常景观。

在这次的展览中,他们的一个项目就是邀请日本艺术家力石咲与本地智慧联合开发的金谷社区居民一起,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完成的,叫做“编织城市”。力石咲是一位用编织做装置和艺术计划的艺术家,她的理念是,“人类与土地、空想与现实,以及各种各样的关系性和其背景。编织丝线的行为,等同于将世界缓缓的连缀起来,是一项壮大的艺术装置的一部分”。在这次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使用毛线将大众采集来的“无用”闲置物品编织成装置作品,并且与社区的住户以及参与的公众一起,用编织的方式增强交流,并产生新的艺术风景。 (下转B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