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大菩萨,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一般以智、行、悲、愿来表示文殊之大智、普贤之大行、观音之大悲、地藏之大愿,则称四大菩萨。

观音普贤文殊示现在家相(观音普贤文殊)(1)

文殊,全名是文殊师利,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他的辩论口才和智慧在诸位菩萨中居于首位,因此被美称为“大智文殊”。据说他出生时就天生十种吉祥的征兆,而且他是从自己母亲的右腋下出生的,生来就能够说话。华严经说他住在东北方的清凉台,由于我国的五台山常年积冰,夏天都会飞雪,几乎没有夏天,所以我国的佛教徒就五台山就是他的居住地。五台山也变成了我国唐宋以来的最早最大的一处国际性道场。

有关于文殊在佛理方面的辩才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位大居士对佛法非常感兴趣,并且有高超的智慧和广泛的知识,总之非常厉害,释尊的徒弟们都不敢跟他辩论。于是这位居士就装病想要引诱佛徒们前来问病,如此就能开战辩论。释尊了解他的心思,就派了诸位菩萨中辩才第一的文殊前去探病。文殊一出现,一场惊心动魄的问答就开始了,一大批中外信士都来听法,这就是后来常被绘在文殊殿的“问疾品”的故事。

普贤,也被翻译成“偏吉”,他是德行的化身,恰好与上文的文殊形成对照关系。据说,他能够延长人的寿命,而且他也曾发过宏愿,立志为佛法的普及服务,因此他被美称为“大行普贤”。佛教逐渐兴盛以后,峨眉山就成了他东来传教的道场,故而一直香火旺盛。他与法华经渊源颇深,据说他身为菩萨的时候,听说佛在婆娑世界讲法华经,赶紧大老远跑过去听,结果还是没赶上,于是他像即将入灭的佛请求能够守护这部经书,获得了欣然应允。

观音普贤文殊示现在家相(观音普贤文殊)(2)

地藏是根据经书意译而来,据说,他受佛的嘱托,在释迦牟尼入灭后代替还未降生的弥勒度世。他曾经许下誓言,一定要普度众生、拯救苦难,否则就不升级为佛,所以他的美称是“大愿地藏”。在他所发的大愿中,有尽孝,有令大地万物生长,也有去除疾病等,其中,孝道这一点与我国的传统思想相吻合,应该是汉化后的新说教。而令大地万物生长又契合了我国小农经济的需求,所以在中国,地藏有很多忠实的信徒。

有传说称他在人间有化身,叫做金觉乔,是新罗国的王子,长得健壮而且骨骼奇特,号地藏比丘,在唐朝时来到中国,游历了一段时间后在九华山苦修。后来有人见他身为一个王子却生活清苦,很是同情,便想要为他建一座寺庙。九华山的地主就问地藏要多少土地,他回答说袈裟那么大就已经做够了,没想到袈裟越扯越大,最后将整个九华山都占了,所以整片山都成了地藏的供养地,这个山原本的地主也成了他的护法。

观音普贤文殊示现在家相(观音普贤文殊)(3)

观音,应该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一位菩萨。他原名是意译过来的,叫观世音,后来为了避唐太宗的讳所以去掉了“世”。他能够听到人类的各种苦难,经常化身下来救难,而且他救人不分贵贱,因此被美称为“大悲”。早在魏晋之后,对于他的信仰就已经获得了上层世界的普遍认可,隋唐以后发展到顶峰。这位菩萨因为其平等的思想受到了普通民众的热烈欢迎,所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他显灵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大多都是杜撰,但足以体现人们对救世观音的美好期待。在人们心中,他能够拯救现世苦难而非来世,具有现实性,而且只要念一念名号就可以,十分方便。

故而很多小说里的人物一遇到灾难或者好事,总会念其名号以示求救或感谢。他在普度众生时,势必要以化身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故而他的化身非常多,甚至可以居于各类神佛之首。由于他常常化为女身进入求救妇人的闺阁,所以受到了女尼们的推崇,经常被作为尼姑庵的主神供奉。据一位来华的印度僧人指认,普陀山是他显灵的地方,因此此山被作为他的道场。信奉佛教的东南亚诸国的人们,每年的二月六月和九月都会过来朝拜。在近代以后,这座山几乎成了我国最国际化的道场。

观音普贤文殊示现在家相(观音普贤文殊)(4)

菩萨又称大士,在佛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仅次于佛,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就曾以菩萨自称。上述几位菩萨各有特点,都以自身的德行修养为百姓带来福祉,在汉族民间深受敬重。

文|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