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祭祀文化¦ 坟 墓 冢 林 陵都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不同?

庙和墓有什么区别呀(转发祭祀文化)(1)

坟、墓、冢、林、陵这五个字,其实从字面意思来看都是人死后埋葬他的地方。

但是在古代,将一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都容纳进了“五礼”之中,而“丧礼”作为“五礼”之一,就明确了等级制度。

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那么,坟,墓,冢,林、陵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庙和墓有什么区别呀(转发祭祀文化)(2)

《说文》关于陵的解释是:陵,大阜也;也就是说陵墓建设的跟大土丘一样。也只有帝王才有可能举国家之力才能将自己的陵园建设的跟大土丘一样。

另外《汉书·五帝纪》记载:“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天子去世称之为“崩”,也就是说天子去世,带来的影响就像山崩地裂一样,以及凸显帝王在世的威仪和死后的哀荣。

所以今天能看到听到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等称呼,但是没有一个王爷、大臣、平民百姓在自己墓志铭上刻录“XX之陵”,等级达不到,在封建社会时期,属于僭越,一旦被查到,那就有可能招来灭族之祸!

庙和墓有什么区别呀(转发祭祀文化)(3)

《说文》的解释是:“平土有丛木曰林”。“林”被用来代指墓园的不多,但是有一个为我们所熟知,就是“孔林”,孔家的家族墓地, “孔林”得以用“林”,不是因为埋葬的人多,而是埋葬着孔子,历代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不余遗力的尊孔崇儒,甚至将孔子加封到“大成至圣文宣王”,陵墓的地位仅此于“陵”。

另外一个坟墓被称为“林”的是袁世凯的墓园,被称之为“袁林”。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名不正而言不顺,称帝百余日抑郁而终。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万年吉地称为“袁陵”,然众人反对,遂退而求其次将“袁陵”改为“袁林”。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冢,高坟也”。

相较之下“冢”的等级就要比“陵”低一些,不过即便如此也只有诸侯或者很大的官才能享受这一礼遇。

如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树敌无数,又盗掘不少坟墓,唯恐死后,被人掘了坟墓,于是索性给自己修筑了七十二座坟墓,历史上称之为“七十二冢”。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那就是“衣冠冢”,这是种特殊的坟墓,指那些战死沙场不能将遗体葬入,而是将其生前衣物埋葬于冢中。

冢的规模比坟和墓要大很多,甚至三者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冢里面往往会有大量的随葬品,豪华奢侈。

庙和墓有什么区别呀(转发祭祀文化)(4)

《礼记·檀弓》曰:“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

在当时社会中,“墓”的规制是不起封土,或者说与地面相持平,下葬的时间也应是选择黄昏时刻,寓意着死者与太阳一起隐没。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只有冤屈而死的人才会立坟茔,表达死者蒙冤而死之意。

据说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曾命人给比干的墓添土筑坟头,以表达他的冤屈之意。可见“墓”中所葬之人皆有身份有地位,类似于比干这样的国之重臣。

墓葬里除了棺材可能还有些其他陪葬品,规模大小不一,这要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如何。后来墓的适用范围愈加广泛,有钱的商人、官员、读书人等去世后都可以修墓。

墓碑是这类墓葬的标配,上面刻有墓主人的生平事迹或者后人的评价。同样,墓碑的材质可以是多样的,这要根据墓主人的能力来自己定。

庙和墓有什么区别呀(转发祭祀文化)(5)

《礼记》有云:“土之高者谓之坟。”

不过相较之下坟确实要比墓低端一些,这也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用的最多的丧葬礼制。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的“坟”,就是用黄土堆砌起来的高出地面的一个小土包。

大多是个半人多高的尖尖土堆,下边埋着副棺材就算完事。在有些地方,到了清明还有给坟添土的习惯。

庙和墓有什么区别呀(转发祭祀文化)(6)

还有“坟茔”的“茔”[ fén yíng ]

就是“坟墓”、“坟地”。

说文解字注 (茔)墓地。地各本作也。今正。玉篇及文蕖李注引皆作地。汉书音义如淳曰。茔、田也。诗。蘝蔓于域。毛传。域、茔也。按茔之言营也。营者、帀居也。经营其地而葬之。故其字从营。从土、营省。会意。亦声。此从小徐也。余倾切。十一部。

《后汉书·窦融传》:“詔右扶风修理 融 父坟塋,祠以太牢。” 晋 潘岳 《西征赋》:“眷 巩 洛 而掩涕,思缠緜於坟塋。”《宋书·王弘传》:“朕薄巡都外,瞻览坟塋,永言想慨,良深于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如今好了,也是我老汉同些村中父老,检骨殯殮,起了一座大大的坟塋,好不体面。”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三:“去看看我们 裙子 的坟茔,就在北门外。”

(资料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