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荆轲最火的台词(一歌赴死终成绝唱)(1)

这是一首先秦时期的诗歌,因为当时做诗的地点是在易水,后人就给起了《易水歌》这个名字。

当时太子丹带着众人在易水,给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的荆轲送行。荆轲明知这一去,等着他的就是死亡,可是他还是没有别的选择。是没有声响的枉死,还是死得轰天动地,他选择了后者。

此时千言万语都化作无言的力量,他用一首歌,唱出了自己的心情,与朋友们做最 后的告别。

诗歌的作者荆轲,是战国时期一位游侠,喜欢读书,擅长剑术,有胆有识。

那个年代的游侠,还是挺让人羡慕的,他们喜欢结交朋友,对酒当歌,行侠仗义,豪气万千。后来,荆轲被朋友田光介绍给太子丹,成为他手下的一名刺客。

荆轲最火的台词(一歌赴死终成绝唱)(2)

当时的秦还没有统一六国,实力却已经是众国之 首。

周边的小国为了获得秦国的照应,需要把国内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送过去当人 质。去讨好秦国,让他别来折腾自己。太子丹是燕国太子,因身份贵重就被送去了秦国。

在秦国滞留的时候,太子丹受尽了屈辱,回到燕国后对自己的遭遇非常不甘心。于是到处寻找能人,请他们来帮他,想办法杀秦王,以谢心头之恨。

大家最 后商量出一个计划,就是找个厉害的剑客,去秦国杀掉秦王。正应了那句擒贼先擒王,如果秦王死了就没有人再来欺负他们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可是能做这个任务的人并不多。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仅需要功夫好,还得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灵活的头脑,关键时刻临危不乱。

这时荆轲出现在了太子丹面前,他的经历与胆识正好符合所有要求。太子丹请求荆轲接受这个任务,荆轲慨然应允。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也为他已经别无选择。

毕竟,这是个会掉头的大秘密,不管他想法如何,他都没有办法活着划出界线。

不管任务是否成功,他都不可能活着回来,毕竟秦国那么强大,士兵也是训练有素,你都杀上门了,还放你离开,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如何选择,等待他的命运都只有一个。

荆轲最火的台词(一歌赴死终成绝唱)(3)

待一切准备就绪,荆轲就带着秦国叛将樊于期的头颅,以及燕国最富庶的督亢地区的地形图,欣然前往秦国。希望借着太子丹准备的大礼,能够动摇秦王的戒备之心,放松警惕性,给刺杀制造机会。

送行的那天太子丹带领着众人,一身白衣送他出城。在明知一去不回的结果下,在明知即将死无全尸的情况下,至少当下还是全须全尾。两利相权取其重,为表示内心的敬重,大家就身着白衣提前为他们送丧了。一旦刺杀任务执行,想留个全尸就是奢望了。

大家在易水目送他们远去时,荆轲的好友高渐离,看着好朋友心中满满的不舍与心痛。他敲起筑,希望能与好友,再次高歌一曲,于是就有了这首《易水歌》。

荆轲最火的台词(一歌赴死终成绝唱)(4)

这首辞的写作方式,是模仿《诗经》中"兴"的手法,就是先说其它的事物,再引出所要说的内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西风易水为引入,进而引出勇士的壮志情怀,一气贯通,颇有气势。写出了临别时的环境,景物描写中渗 透着歌者的感情。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紧承前一句,点明本诗主旨,形容刺杀秦王就像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有了前一句的蓄势,这一句作者直抒胸臆,高唱出荆轲舍身取义,义无反顾赴死的牺牲精神。

荆轲最火的台词(一歌赴死终成绝唱)(5)

这首辞,虽仅有两句,一眼看上去语言简单、直白。当我们细细读时,作者用景抒情,情与景交互在起。

用景物的渲染烘托,写出了荆轲离开时,内心的悲壮,明知一去必死,还要前去的慷慨悲壮之情。

有人说,他是舍生取义的壮士;也有人说,他是芸芸众生里的那个亡命之徒;还有人,说他是古代中国的恐 怖 分 子。

#以书之名##故事##春日生活打卡季##中国历史人物#

,